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0年实验用鼠健康状况的病理学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法,于2010年5月和10月分别对10家和14家实验动物单位的4~6周龄实验用鼠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实验用鼠为健康动物,而非健康动物以脂肪肝和轻度肺炎为主要病变,且发病率稳定。这可能与饲养的环境和饲料有关,加强饲养管理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2011年秋季实验用鼠健康状况的病理学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0月本实验室对14家实验动物单位的实验用鼠进行了病理学抽检。主要内容是对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进行取材,通过甲醛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等方法对实验用鼠的健康状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实验用鼠为健康状态,而非健康动物主要以肝脏脂肪变性和轻度肺脏病变为主。这可能与饲养环境和饲料有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结合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动物实验室的实际,以T739小鼠为例,讨论屏障系统内的饲养管理和繁育方法的经验,加强和完善屏障系统内实验动物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参照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标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屏障系统实验室管理规范,为更好地研究、发展T739小鼠品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2014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市14家单位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病理学调查。方法采集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后经10%福尔马林固定,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绝大多数实验用鼠为健康状态,仅部分非健康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肿胀(32.6%)、轻度肺脏病变(24%)、肾脏蛋白样渗出物和管型(13.2%)。本次抽检结果与前两年抽检结果相比较,肝脏脂肪染色阳性率(6.2%)低于2013年春秋季的17.1%和6.25%,以及2012年春秋季的26.7%和14.8%,有降低的趋势。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肾脏病变从2010年春季在小鼠(2%)和2011年春季在大鼠(20%)中偶发,发展至今,已经在小鼠(6%)、大鼠(12%)和豚鼠(20%)中普遍存在,从偶发病变发展成为常发病变,应加强防范。结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啮齿类实验动物基本为健康状态,少数动物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能与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成分以及运输、处死时的应激有关,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避免应激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2018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地区22家实验动物机构送检的400只啮齿类实验动物进行病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提出合理建议。方法 采取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脾脏、大肠、小肠,制成石蜡切片或冰冻切片,经H.E.染色、PAS染色或油红O染色后置于光学显微镜观察,采集数码图像,记录结果。结果大鼠、小鼠、豚鼠有少数病例表现为肝细胞肿胀,肺脏、心脏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大肠出现疑似球虫感染的病变;地鼠组织脏器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本次病理学抽检中的实验动物基本为健康状态,但需要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16家实验动物单位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等方法对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啮齿类实验动物为健康状态,部分非健康动物主要有肝脏脂肪变性、轻度肺脏病变、心脏颗粒变性和肾脏蛋白管型。这可能与饲养环境、饲料状况以及采样运输的应激有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以使这种情况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北京市啮齿类实验动物的病理变化,为北京市实验动物质量监控及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对送检的400只啮齿类实验动物,其中包括180只小鼠、80只大鼠、120只豚鼠及20只金黄地鼠,采集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制成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对镜检肝细胞肿胀的样品又分别进行了PAS染色和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此次进行实验动物质量的抽检,检出病变主要为小鼠、大鼠、豚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细胞肿胀,并均有糖原沉积病变检出,脂肪变性在豚鼠检出;此外小鼠及金黄地鼠,尤其是部分金黄地鼠出现明显肝脏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小鼠和豚鼠的心脏发生增生性炎;小鼠肾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本次抽检的啮齿类实验动物基本健康,部分啮齿类动物的饲养管理仍需加强,本监测结果可为科研实验的准确性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2017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地区16家实验动物单位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病理学调查。方法 采集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经甲醛钙液固定,通过HE染色、油红O 染色和PAS 染色等方法对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绝大多数啮齿类实验动物为健康状态,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理学损伤。但也有部分动物出现轻微病变,出现的病变主要有肝脏脂肪变性、肝脏局灶性坏死、脾脏陈旧性出血,小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轻度肺脏病变。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啮齿类实验动物基本为健康状态,少数动物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能与饲养环境、饲料和饮水质量以及采样运输的应激有关,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可使其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金玫蕾 《实验动物科学》2003,20(Z1):106-108
实验动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人工饲养繁殖 ,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性 ,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 ,是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贡献和牺牲的生命体。实验动物科学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 ,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分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动物福利和动物伦理问题已经全面渗透到了实验动物科学的领域之中。动物保护主义与实验动物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从保护野生动物到保护人工饲养的动物 ,从保护宠物到保护实验动物 ,是很自然的轨迹 ;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及宠物的普及使人们难以接受动物…  相似文献   

10.
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武汉地区某实验动物室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由昆明种小鼠和BALA/c小鼠检获三种肠遭寄生蠕虫,即四翼无刺线虫(Asplculuris 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vel-ata)和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由普通大鼠、Wistar株检获三种肠道寄生蠕虫和一条绦蚴,即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鼠管状线虫(Syphacia maris)和链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oris);由豚鼠检获五种肠道原虫和一种体外寄生虫,即活动豚鼠毛滴虫(Trichom-ohas caviae)、豚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aviae)、豚鼠小唇虫(Chilomitus cavlae)、梨形杯纤毛虫(Cythodinium pirilorme)、肠唇鞭毛虫(Chilomaslix intestinalis)及豚鼠长毛虱(Gliricolaporeelli)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动物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不同;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方式对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明显影响。提出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动物寄生虫病,提高动物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病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对四氯化碳、人血白蛋白所致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与正常大鼠从存活率,血清ALT、AST、LDH、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肝脏病理学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各项测试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极为显著,均能反映出肝纤维化的形成,各项测试指标可作为实验性肝纤维化治疗研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的高脂饲料配方对复制混合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配方1~9饲料组,10只/组,基础饲料组大鼠每天给予基础饲料喂养,配方1~9饲料组大鼠每天给予相应饲料配方喂养,连续4周。于第2周末、第4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糖(GLU),于试验结束,测定肝脏系数和脂肪系数,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与基础饲料组大鼠比较,各配方饲料组均能降低大鼠平均日摄食量,升高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增大肝脏系数,加重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见对血清GLU含量有影响;各配方饲料组间比较,配方1饲料组可以明显提高血清TG含量水平(P<0.05),配方4饲料组可以明显提升血清TC、LDLC含量水平及增大肝脏系数(P<0.05),配方7饲料组引起大鼠平均日摄食量减少幅度最少(P<0.05)。结论 9个配方饲料均能复制混合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其中,配方1更有利于提高血清TG含量,配方4更有利于提高血清TC、LDLC含量,引起肝脏病变更明显,配方7最适合大鼠口感,对大鼠体质量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的抗缺氧机制,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和1%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以及蒸馏水20g/(kg·d),连续15d。试验结束后,取各组动物的骨骼肌、心肌和肝组织,提取其中脂肪酸,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各组织脂肪酸含量。结果发现,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能显著提高SD大鼠骨骼肌和肝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但对心肌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输注体外诱导的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是否可以延长大鼠移植肝脏的存活时间,从而探索一条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新途径.方法 以供者Lewis大鼠淋巴细胞作为刺激物,体外刺激受者BN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应用CFSE(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标记法检测增殖情况;将增殖后的BN大鼠淋巴细胞经照射灭活后输注给同品系的BN大鼠,并行Lewis到BN的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后BN大鼠生存期.结果 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体外能够活跃增殖;采用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输注可以显著延长肝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P<0.05).结论 体外诱导的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输注,有可能成为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组1~5组每只大鼠分别按体重4、8、13、16、20g/kg一次性灌胃47.5%酒精,对照组每只大鼠按体重20g/kg一次性灌胃生理盐水,灌胃后24h取肝组织进行病检.结果显示实验组各组炎细胞浸润、水变性均为100%,实验组3~5组脂肪变性、点状/片状坏死均为100%,而对照组未见异常病变,表明47.5%酒精摄入量在13g/kg以上可造成较严重的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评估补肾清肝疏脾法对 2 型糖尿病 SD 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对 MAPK 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选用 2 型糖尿病 SD 大鼠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 对照组,n = 8) 和补肾清肝疏脾法组( 实验组,n = 8) 。实验组大鼠采用蒸馏水制备的中药方剂,对照组和正常饲养组( 空白组,n = 8) 使用 无 菌 水,连 续 灌 胃 6 个 月,然后采集样品,进行肠道菌群、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 -1) 、酪酪 肽 ( PYY) 含 量、体 质 量、空 腹 血 糖 ( FBG) 、血 脂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分析。 结果 对照组大鼠 肠 道 内 双 歧 杆 菌 和 乳 酸 杆 菌 显 著 降 低、而 粪 肠 球 菌 及 大 肠 杆菌有明显的增加。 使用补肾清肝疏 脾 法 对 大 鼠 进 行 治 疗 后, Western bolt 结 果 显 示,糖 尿 病 模 型 大 鼠 肠 道 的GLP -1 含量较治疗前有显 著 性 差 异。 ELISA 结 果 显 示,空 白 组 与 对 照 组 大 鼠 相 比, PYY 含 量 未 见 显 著 性 变化;而实验组大鼠其含量增加显 著。 实 验 组 大 鼠 的 血 糖、血 脂、 HOMA-β、体 质 量 与 对 照 组 相 比,在 3 个 月、6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补肾清肝疏脾法可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其作用 机 制 可 能 是 通 过 改 善 肠 道 菌 群、GLP -1 和 PYY 含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硫薰山药对大鼠肝肾代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硫磺熏蒸山药对雌、雄大鼠肝肾脂质过氧化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给予山药饮片、市售熏蒸山药饮片、饱和熏蒸山药饮片水提浓缩液(5 g/mL),掺入基础饲料50 g/kg;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测定14 w后大鼠肝肾中丙二醛(MDA)含量、GSH-Px活力和SOD活力。结果(1)山药有一定抗氧化作用;(2)不同浓度硫磺薰蒸山药对不同脏器引起的氧化应激作用不同(与浓度有关),并且有器官差异性;⑶高浓度硫磺薰蒸山药对雌雄大鼠造成的氧化损伤作用,在不同脏器间存在性别差异。结论长期食用经高浓度硫磺熏蒸的山药有可能引起肝肾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通过相关文献阅读分析,比较目前利用四氯化碳( CCl4 )诱导肝纤维化的造模方法,制订出最佳的造模方案,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 获取近五年相关文献,选取实验病理结果和血清学检查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对文献进行评分。 对相关实验影响因素做出评价,进而制定出模型诱导的标准。 结果 模型组病理结果均显示出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和小叶间纤维间隔形成,血清检查 ALT 和 AST 指标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增长。 结论四氯化碳油剂诱导肝纤维化模型是可靠的实验方案,且动物品系、药物作用途径、四氯化碳浓度等因素均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建立大鼠电磁模型的基础上,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分别计算了2.71 GHz和9.33 GHz高功率脉冲微波(HPPM)辐照大鼠时,大鼠体内,尤其是心脏、肝脏、大脑等器官的电场强度分布.结果显示,2.71 GHz的HPPM腹部和侧部方向辐照时,大鼠各器官的场强从大到小依次为心脏、大脑、肝脏;9.33 GHz HPPM辐照时,场强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脑、肝脏、心脏.并且相同功率密度的2.71 GHz的HPPM入射到大鼠体内的平均场强约为9.33 GHz HPPM的4倍.结果表明,脉冲微波入射到大鼠体内各器官的场强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并与微波的频率以及微波入射方向密切相关.因此,研究HPPM生物效应时,需深入分析生物体内部的场强分布,才能科学合理地表示产生生物效应的电磁辐射剂量,得到较正确的高功率脉冲微波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