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础隔震体系分为橡胶基础隔震、滑移基础隔震和并联基础隔震体系.首先,建立该基础隔震体系结构的数学模型,隔震层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研究在不同隔震层屈服剪力和隔震周期时,不同隔震系统对地震反应的影响.在SIMULINK环境下对隔震结构体系进行仿真动力分析.经仿真分析表明,对于多层规则型房屋结构,经合理设计的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兼有橡胶垫和滑移基础隔震体系的优点,为最佳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2.
凌郁 《科技信息》2011,(13):341-342
近几年来,全球地震灾害频发,建筑物的抗震减灾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分析基础隔震结构建筑与传统抗震建筑的差异,重点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的技术关键—基础隔震层和隔震装置。结合近20多年来隔震结构建筑成功运用的实例,凸显出了隔震结构建筑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最后,结合基础隔震技术的经济性,对未来隔震结构建筑的发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建筑基础隔震技术以及隔震层设计及选用的原则,对建筑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隔震设计过程对该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及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实测隔震层温度和结构加速度响应数据,分析了环境温度对基础隔震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小波变换方法识别了基础隔震结构时变模态频率;然后,分别采用单自由度简化模型和双自由度简化模型推导了环境温度对基础隔震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机理,对基础隔震结构模态频率与隔震层温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出温度对模态频率的影响系数,量化了隔震层温度对隔震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并结合隔震支座温度相关性试验,对相关性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参数回归分析,提出模态频率与温度的相关性模型,并给出了温度对基础隔震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系数曲线.结果表明,实测温度影响系数曲线与隔震支座温度相关性试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可为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能量设计方法原理。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5层3跨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了基础固定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和粘滞耗能组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显著小于基础固定结构,隔震结构层间位移集中于隔震层。在隔震层加设粘滞阻尼装置后,上部结构减震效果与未加设阻尼器隔震结构相近,而隔震层位移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6.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及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定地震为平稳过滤高斯白噪声过程,基于隔震支座的等效动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针对动力方程中非经典阻尼的情况,采用状态空间理论和复模态叠加法对振动方程进行了解耦,推导了基础隔震体系上部结构和隔震层在随机地震动激励下的方差反应解析式.采用变形准则分别定义了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极限状态,根据首次超越机制,并基于串联可靠度模型建立了隔震结构在给定地震动下的条件动力可靠度计算方法.通过一个基础隔震框架计算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隔震支座等效动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对隔震结构随机反应和可靠度的影响,并以失效概率为优化目标,对隔震参数进行优化.该方法可以从整体上对隔震结构可靠性进行评估,为基于可靠度的隔震参数优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利娟  焦建国 《河南科学》2011,29(6):681-683
对铅芯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能量反应分析,研究了地震波峰值、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对结构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并对结构进行了耗能分析,表明随着地震波峰值的增大,结构的总输入能量增大,随着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的增大,结构的总输入能量减小;基础隔震结构总输入能量的85%左右被隔震系统耗散,使上部结构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MR智能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庆元  韦树英 《广西科学》2005,12(4):292-294,299
为研究MR智能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应用双线性恢复力模型来描述基础橡胶隔震垫的弹塑性特性,通过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计算MR阻尼器的控制力,建立该混合控制结构的数学模型,并对某MR智能基础隔震的框架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仿真分析表明:MR智能基础隔震系统不仅能够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保护基础隔震系统免于因过大变形而产生失效破坏,说明MR智能基础隔震结构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智能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基于沙漠砂的有效利用,提出了一种沙漠砂基础隔震垫层,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沙漠砂基础隔震垫层的隔震性能,分析了沙漠砂基础隔震垫层的工作原理,探讨了不同地震波、垫层厚度、基底压力、垫层含水率等因素对沙漠砂基础隔震垫层减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砂基础隔震层能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尤其是应对高烈度地震时效果更加...  相似文献   

10.
隔震结构通过延长结构白振周期,能够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通过对基础隔震结构、层间隔震结构的时域反应最大值的分析,对比两的隔震效果,总结了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好于层闻隔震结构,应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3次地下核试验及其附近3次天然地震的地震资料,反演获得震源地震矩张量,通过矩阵分解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结果表明,地下核爆炸地震的震源中有较显著的爆炸源(EXP),也有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和双力偶(DC)源。CLVD的物理机理是爆炸引起介质破裂,在地下核爆炸震源中占较大的比例。与地下核爆炸相比,天然地震一般为剪切位错模式,其震源中DC占较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高空核爆炸会产生附加电离区,给短波通信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瞬发核辐射和缓发核辐射产生的大气电离模型,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高空核爆炸下,不同核爆当量、不同频段、不同通讯位置、不同发射仰角情况的短波通信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定量分析,给出了两组核爆当量下,可通信的时间、短波频段及其适宜发射仰角。结果表明,当量越大,核爆炸产生的影响时间越长;高频段、距爆心距离相对较远的短波通信效果较好。文章还介绍了模拟结果中几类典型的高空核爆炸下的射线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13.
根据核爆炸光辐射最小照度时间与爆炸当量有关的特征,采用单片机系统和RC微分取谷平均法,实现了测量误差小、可靠性高、功耗小的最小照度时间智能测量,为大气层核爆炸当量的快速、准确、可靠测量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预测恐怖分子的粗糙核装置袭击效应,提供预警方案,该文给出了粗糙核装置地爆袭击时的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等瞬时效应和放射性沾染效应的模拟计算方法。采用C语言对此计算方法进行了编程,模拟计算了10ktTNT当量地爆的情况,并与已有软件Hotspot的相同当量空爆算例进行了对比。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造成的杀伤半径与Hotspot的结果基本吻合,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结果相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考虑空爆和地爆的差别,可以认为得到了合理的模拟结果。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粗糙核装置恐怖袭击效应的预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同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获取电离层TEC(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测和斜测数据,研究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当天的斜测、垂测数据分析电离层扰动现象。结果表明,本次地下核爆造成的行波电离层扰动为小尺度电离层扰动,传播速度在150.3-158.7(m·s-1)之间。同时核爆发生后半小时在距离爆点421.4 km处,观测到foF2较月中值增加了0.7 MHz,较1月5日、1月7日在2:00 UTC(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的foF2(F2层临界频率,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F2 layer)增加了0.5 MHz,极有可能是地下核爆通过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圈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加。本文分析结果与其他文献资料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方式感知电离层扰动从而实现地下核爆炸事件的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核爆电离层效应监测手段,可与其他直接监测手段相印证,提高核爆事件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理论模拟氘分子离子处在不同初始核振动态的库仑爆炸核动能释放谱,详尽地研究了飞秒激光强场条件下氘分子离子在相应初始核振动态下的核动力学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核动能释放谱中的峰值位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氘分子离子初始核振动态的选取,即氘分子离子在强激光场中的核动力学对其初始核振动态的选取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7.
在超强飞秒激光与氘团簇的相互作用中,分析了可以引发核聚变的高能氘核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团簇复合膨胀的机制,计算了氘核动能及团簇解体的时间,为选取合适的激光脉冲宽度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nuclear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started shortly after the Big Bang.Through nuclear reactions,the ashes from the primordial explosion were transformed to hyd...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在核电厂内广泛使用的氢气系统可能引发爆炸事故的实际情况,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可能导致氢气爆炸的各种因素及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简洁和形象的描述,查明了系统内固有的或潜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并分析总结了导致氢气爆炸的主要根本原因,提出了针对这些基本原因改善系统安全性的建议,为核电厂氢气系统的安全相关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压水堆核电厂氢气的来源、控制措施,并介绍了我国在役和在建压水堆核电厂防氢爆的设计情况、存在的问题和福岛核事故后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