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春秋时期吴越武术文化的地域划分和吴越武术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加以考证,对《孙子兵法》中的吴越武术技击、技法和技理思想进行了整理,旨在为中华武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外在的“圆”与内在的“合”,是中国武术套路的重要特征,其内涵丰富、表征明显,存在于中国武术套路发展、传承、教学、创新的全过程.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正确理解、合理运用武术套路的形“圆”意“合”之特征,使其在套路教学成果、学生竞技水平、学生人格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文化具有有机整体运思、直觉运思、意象运思、历史运思等结构或特征,有机整体运思特征使武术追求内外一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直觉运思特征令武术的传承强调意会性或不可言说性;意象运思特征则体现于“以形喻势”、“重意不重形”;历史运思特征促使武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但同时又阻碍着武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武术在后奥运会时代发展依然严峻,传统武术在传承方式、社会价值观、项目流失以及竞技武术在竞技化程度、技击性都存在困惑.建议加强武术的理论研究,整合农村、城市资源,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种运动形式协调发展,走一条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综合分析法对武术中的四种典型运思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有机整体运思特征使武术追求内外一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直觉运思特征使武术的传承强调意会性或不可言说性;意象运思特征则体现于“以形喻势”、“重意不重形”;历史运思特征促使武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但同时又阻碍着武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云伟 《科技信息》2009,(33):T0120-T0120,T0134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通过对韩国跆拳道的成功推广经验的分析,结合武术的武德教育、“神形”特点、技击功能以及民族性四个方面简要地谈了武术的推广途径,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方向性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武术史学中,民间武术秉承"体魄育人、武德育人"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的作用下,东乡武术获得了政府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引导,使其以民族特点、乡村特色,走进了中国武术本土化研究的视域.本文通过文献、访谈、分析讨论的研究方法,以安庆东乡武术为视域探讨其民间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困境.结论认为:东乡武术的技术体系既是东乡武术的主要内容,也是东乡武术发展的重要线索.东乡武术传承缺乏相对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现存的拳谱不完善;传承人年事已高,其动作演练呈后继乏人之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西化,越来越丢失“民族性”的标志而趋向“他者化”的问题,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理论中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完全站在迎合西方人对民族体育欣赏口味的立场上来展示武术,分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这是应该加以警惕的;武术的发展其主体意识不可丢失,当下及未来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国内的发展改革还须重新围绕“民族特色”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即从“他者”走向“自我”的回归.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不是一个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相互借鉴塑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而伟大复兴的核心旨要则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再发现”与“再出发”研究的理论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发展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理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一)如今的中国武术发展,由于近百年来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正在走一条“削足适履”的发展道路上。(二)为什么要“再发现”?这是由于在过去的时日里,我们没有别的立场,也没有换一种视角,我们只从体育出发,导致了我们还没有从学理上对于“武术概念”、“武术本质特性”等问题形成一致的理论解释。(三)对于中国武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武术 “再出发”的立场与原则。结论: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运动”禁锢的“牢笼”,释放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在力量,让中国武术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终极责任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范畴发展视域下,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价值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武术由最初单一的搏杀技击价值后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发展成为集“搏杀”技击、养生修身、观赏娱乐、文化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而竞技武术则在西方“费厄泼赖”文化影响下质变发展成为一种“技击”游戏,提高了观赏娱乐价值,却几乎丧失了养生修身价值,文化根基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李加武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608-1611
"势"是从物物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物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及其所呈现的态势。《孙子兵法》中的"势"具有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变动性、属人性三个特点。《孙子兵法》论"势"的依据在于,作为客观情态之呈现的"势"相对于人来说,具有价值意涵。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需要以"假势"、"造势"、用势,使自己的潜力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得以最大化呈现。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它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重新开启了中国认识世界的大门,打破了中国"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带来了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所以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当时清王朝腐败的政治状况具有很大的联系,当时的政治状况给抵抗外来侵略增加了许多的阻碍,使屈辱失败的结局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历史上。可从清王朝的皇权专制制度、"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官吏腐败的管理制度、民族歧视的政策等方面,对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政治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贾熟村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6):77-81,128
宋庆耐苦善战,年近八十,仍短衣帕首,奔走冰雪中,与士卒同甘苦,深受清廷敬重。他知彼知己,本不赞成与列强开战,慈禧意气用事,仍然开战,开战之后,宋庆以大局为重,仍然组织兵力,修筑工事,层层抵御,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死后,清廷给他以异乎寻常的优恤,也是理之当然。  相似文献   

15.
形意八卦掌是以丰富掌法著称的武术拳种 ,同时它又包含多种腿法 ,其特点为暗、连、诈、准、怪、变等 .本文对形意八卦掌的腿法技击特点及训练法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中华传统武术的技击精华 ,丰富武术散手运动腿法使用 ,重在推进中华武术的竞技性发展 .  相似文献   

16.
清代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促成《诗经》文学接受丰收期的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读《诗》之作,形式上可分为评点、评析、诗话、诗说、诗问、诗论等。清代的《诗经》接受在经学的笼罩下注重发挥个人见解,以传统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阅读《诗经》,并将“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引中为艺术原则,从而对《诗经》的艺术特质揭示得更细致深入。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永远成为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可是在当今的竞技舞台上,不论是貌合神离的套路运动,抑或戴上护具的散手运动,都给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汲取。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在历史的交叉点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随着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良好契机,武术将焕发出更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选“六子才书“就是试图通过这六部中国群众喜欢的古典书籍,而展开评点。他评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已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受到很大的注目。不仅如此,他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也有丰富的素养。研究金批的占文,很容易发现,他注重以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为主进行批评。因此金批的《才子古文》所选录的325篇文章,篇篇都具备金圣叹认为的好文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打响后,日本决定集结重兵围攻长沙。第九战区最高司令长官薛岳战前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决心坚守长沙。会战中薛岳不固守阵地,随敌情而变,指挥得当,并得到民众的积极配合。正是薛岳的亲自督战,迎敌的勇气、无畏的精神、灵敏的战术,激励广大官兵奋勇杀敌,为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地下党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深入敌人心脏,获取重要情报,瓦解敌军,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和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等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