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用翻译的核心是语用等效,通过两种语言的语用对比,译者要译出原文作者的意图,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本文探讨了在语用翻译中发挥译者"创造性"的重要性及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否认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主体间性则主要从理论上解决了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作者主要为印度佛经编纂者,译者包括两部分: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及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读者则不仅包括当时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级,也包括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身份     
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或简单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从事翻译活动,它应具有多重身份,即读者、作者、创造者和研究者。本文主要探讨译者的这四种身份。  相似文献   

6.
N ida说过:"翻译就是交际",这种交际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顺应原作者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语境,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事实上,译者很难做到让原文与译文的内容完全对等,当译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文意思完全对等的词语时,创造性叛逆就帮助译者作出了成功的顺应.本文对新近提出的两个翻译理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和"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 ingu istic Adaptation)"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两篇中文译本,作者得出翻译是译者创造性地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是作者的传声筒、代言人,而且译者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译者和原作或作者、读者的关系同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和感受译者在翻译中所遭遇的困惑,呼吁人们关注翻译事业,关注译者,从而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8.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联理论下,科技翻译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都取得了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文章试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科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即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方法,给出最佳的关联译文。  相似文献   

11.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哪一方应该被看作主体,谁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在翻译研究中人们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定位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角色,赞同“译者中心”论,分析了以译者为中心的原因。以“译者为中心”有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行使其权力,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I.A.Richards),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陈澧《东塾读书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它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对象。译者在翻译原作过程中,需反复分析原文作者的意图,注重不同语境,以达到改善译文质量,使读者与原文作者能产生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两重身份:原语读者与译文作者,探讨了在意图、主语、连贯、意境不同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作出的选择性变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作者原意、文本本意和读者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作者原意视为根本,使译文准确表达出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就是指译者,而客体则包括原作者、原作、原作读者、译作、译作读者五个方面。译者要做好翻译工作,就必须处理好同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对主客体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建立新翻译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合作原则是交际中需要遵守的原则.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通过译者的交际,因而合作原则在翻译中同样适用.本文从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入手,探讨在汉诗英译中质量准则的遵守及违背,并得出了在汉诗英译中译者遵守质量准则以求忠实于原文,违背质量准则以求忠实于译文读者,即遵守和违背质量准则皆是为了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成功交际的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