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鸟类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被视为对维持生物群落最具挑战性的生态系统,而城市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对象.对城市鸟类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长期关注.就城市鸟类的研究内容、区系分布、种群生态、栖息地、鸟类行为、指示监测、对人为干扰的适应及鸟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国内城市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鸟类生态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集群行动是鸟类最常见的活动方式,探索其中奥秘,对于利用与保护鸟类资源有重大意义.笔者从1985年开始,对鸟类资源丰富的武夷山区建阳县,各个季节、各种生境的鸟类集群性进行考察,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同种鸟的集群行为武夷山区约80%以上的鸟类都喜欢集群活动,其中特别突出的有八哥、麻  相似文献   

3.
【目的】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是一种大型鸟类,集群中个体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笔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白马鸡等级行为和社群结构,探明白马鸡在繁殖期的社群状况,为集群鸟类社会行为和群体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育雏前期和育雏期的白马鸡群体开展野外调查,总共标记个体49只,记录白马鸡群体成员聚集频次和等级支配频次,计算了支配关系矩阵的线性程度和个体等级分数,并将个体聚集强度关系矩阵和等级支配关系矩阵实现了网络可视化。同时,建立人工模拟群体随机聚合矩阵,检验观察矩阵是否由随机因素导致。计算网络参数和模块度值,方差分析检验模块内部和各模块之间个体支配关系强度差异。【结果】①等级关系网络显示白马鸡集群中个体间存在等级制度,且为线性支配式; ②育雏前期和育雏期集群中均存在3个模块,但两个时期模块成员发生了变化; ③接近中心度对模块性影响显著,育雏期群体凝聚力高于育雏前期,且育雏期模块化程度高于育雏前期; ④育雏期配偶对的分布受到模块化的限制,所有配偶对分布在相同模块内; ⑤模块内部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于各模块间个体支配关系,且高等级个体群体凝聚能力较强。【结论】对白马鸡集群关系和等级行为观察实现了网络可视化,揭示了白马鸡繁殖期集群中存在模块化结构,且模块内部和模块间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工作表明,热河生物群中的鸟类主要属于早白垩世的中晚期(131~120 Ma),延续了至少11 Ma,但主要的辐射发生在125~120 Ma间。依据已发表的化石,按基干鸟类(basal birds)、反鸟类(Enantiornithes)及今鸟类(Ornithurine)三个演化阶段进行介绍。进一步揭示了鸟类出现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辐射事件。这一大的辐射还表现在鸟类形态、个体大小、食性和生态习性等均出现了显著的分异。对热河生物群鸟类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分析表明,早期的鸟类以食昆虫为主,尔后才出现了特化的植食性和肉食性(如食鱼类)的种类。树栖的适应对鸟类飞行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适应湖岸生活方式对今鸟类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21,(2)
正炎炎夏日,本文作者在广东海丰的海边与农田间蹲守了一个多月,每天早出晚归,只为开展普通燕鸻、白额燕鸥、环颈鸻和黑翅长脚鹬4种水鸟的繁殖生态研究。研究鸟类的繁殖行为生态,不仅是鸟类生态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探讨环境因子对鸟类的影响,充实人类对物种认识的必要工作;同时,是估计鸟类种群动态趋势的基础。鸟类繁殖的研究,实际上是涉及面较广的鸟类生态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留鸟和越冬鸟类生态分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理分布规律并提供某些生态资料对制定地理区划和了解鸟类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有重要意义。以往虽然有人如(Rothschild.L,常麟定等)对昆明地区的鸟类做过一些零星报导,但生态资料尚缺,因而对该地区鸟类的生态分布进行研究实属必要。 本文是根据1958年,1960年,1963年和1978年四个冬季对鸟类野外观察的总结。工作范围是昆明市所属的四区四县(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四区及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四县),其重点是滇池、西山、筇竹寺、温泉等有代表性的地区(见图1)。  相似文献   

7.
雀形目鸟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雀形目鸟类种类繁多,是鸟类物种中数量最多、形态和习性具有极大多样性的一个目.从科间和科内关系来看,许多雀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地位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的了解雀形目鸟类物种间的分子进化地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线粒体DNA、线粒体假基因(numts)和核DNA(如β-fibrinogen intron 7,myoglobin intron 2,c-mos,c-myc,RAG-1,ZENK等)对雀形目鸟类系统发生地位研究的进展,目的是为更进一步揭示雀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机制提供基础和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一起活动  相似文献   

9.
重庆江津冬季中华秋沙鸭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在重庆市江津区长江支流的綦江沿岸浅滩,拍摄到集群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 Gould,并对其活动进行了初步调查.对重庆地区越冬中华秋沙鸭的首次、正式文献报道,有利于中华秋沙鸭生态习性的研究和保护,对于研究三峡库区蓄水后自然环境变化、鸟类迁徙及其越冬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太原盆地冬季人工林栖鸟类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太原盆地冬季人工林栖鸟类的群落结构、数量动态、集群性和食物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查区域林栖鸟类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辽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盘锦市为例,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野外调查,对辽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既有类型间的转换,又有空间上的变化,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人为干扰是变化的主导因素,而随之产生的生态问题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和补偿。辽河三角洲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油田,还是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本研究对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动物世界里,鸟类是一类高度进化、数量仅次于鱼类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由于前肢形成翼翅能够飞翔而有别于其他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腿是鸟类运动的重要器官,它除了协助前肢飞行外,还是保证鸟类休息或行走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鸟类的行为习性是鸟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现代鸟类的栖息行为大致上可以分为树栖和地栖两大类。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将树栖分为主要树栖和攀援两类。树栖鸟类就是指在树上生活,并完成各种生活行为的鸟类,如多数鸣禽类;地栖鸟类是指在地面生活的鸟类,如走禽或陆禽等;而攀禽和大量猛禽,则主…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对浙江天童山20 hm~2样地内鸟类利用资源情况进行观察.共观察记录鸟类43种,数量4 823只,并对样地内6种优势鸟类(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al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栗背[短脚]鹎Hypsipetes castanonotus、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大山雀Parus major和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在垂直维度、水平维度、DBH维度和栖树维度上采用Hurlbert公式,得到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采用Schoener公式对优势鸟类不同维度的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并对生态位时空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鸟类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生态位分离;优势种不同时空生态位呈动态变化,最终在多维度水平上趋于稳定.由此,确认了占据优势种群地位的鸟类在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离和生态位时空动态变化是群落结构处于稳定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在前人和野外工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地形垂直分化这一造成小区域景观空间异质性的重要机制,综合研究寒葱岭不同景观鸟类群的生态特征,划分不同景观鸟类群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沟。旨为充实景观生态研究,为野生鸟类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及研究生态平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会鸟类(Sapeornithidea)是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特有的一类原始基干鸟类,也是迄今早白垩世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鸟类,现已描述命名了1科3属4种。该文对会鸟类的形态特征、分类,以及在飞行能力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4月~2005年8月,我们在厦门上李水库对褐翅鸦鹃的野外生态进行了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繁殖季节的褐翅鸦鹃与所在鸟类群落的其他鸟类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褐翅鸦鹃的竞争种或潜在的竞争种是灰胸竹鸡,其次是红嘴蓝鹊、喜鹊.褐翅鸦鹃与其他鸟类的种间竞争随着它们之间相似性的减少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是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状态的重要参数.本研究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mantchuricus)种群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全年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双峰趋势,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且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活动强度最小且持续时间最短;监测期内梅花鹿的平均集群大小为(1.42±0.03)只,集群大小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在全年及各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1~2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集群类型为雌性单个个体和雄性单个个体,其次为雌性群和母子群.梅花鹿的行为表现差异受生活史特征、气温、日照长度和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等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鸟类群落的研究是鸟类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大通地区鸟类群落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作者于1998年-2005年对区内的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以便和一些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迁徙的鸟     
<正>在鸟类迁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万鸟齐翔的盛大场面,年复一年。什么是迁徙?鸟类为什么要迁徙?这些飞翔的精灵又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场特殊的"运动会"?1什么是迁徙一般我们所说的迁徙是特指部分鸟类按照基本固定的路线在春、秋季往返于繁殖地(北方)和越冬地(南方)的行为。人们一般将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称为候鸟。迁徙的鸟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位的集群企业协同进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区域集群企业与资源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分析集群企业协同竞争的生态学基础,建立集群企业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生态位协同进化模型。研究表明:若集群企业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出现生态位重叠,将会发生资源利用的竞争;集群企业如果进行生态位分离,能够避免相互之间的资源竞争,实现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