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落叶松岛状林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岛状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0~10 cm土层最高,20~30 cm土层最低,其他土层差异不明显.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容重、含水量和C/N比显著相关;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容重和含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祁连山北麓自然垂直带(2 500~3 000m)高山草甸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拔土壤(0~60cm)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土壤水分入渗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碳氮在不同深度土壤中含量并不相同,在表层含量较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递减,且随海拔的上升,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2 800~2 900m2 700~2 800m2 600~2 700m2 500~2 600m.不同海拔高山草甸土壤水分初渗速率随土壤碳氮含量呈同步正相关关系,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但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递减率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南省长期定位试验2006—2016年试验数据,分析免耕对土壤碳储量、有机碳(SOC)平均年变化量和有机碳相对年变化量的影响,并依据2015与2016两年试验数据研究免耕条件下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在0~100 cm土层的分布特征及c_(DOC)/c_(SOC)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较传统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年变化量和相对年变化量。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在冬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提高土壤0~100 cm土层平均DOC含量4.2%和26.9%。免耕在冬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和收获期较传统耕作降低土层0~40 cmDOC含量,而40~100 cm土层平均DOC含量由于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降雨量和冬小麦生物量不同而表现不尽相同。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c_(DOC)/c_(SOC)在土层20~40,60~80和80~100 cm显著降低,表明免耕有利于土壤碳库稳定。  相似文献   

4.
2014年4月26日至28日在东北典型黑土区乌裕尔河流域进行样点采集,测定了3种不同作物类型下(大豆、玉米和水稻)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密度、p H、铵态氮、硝态氮、容重和粒度机械组成的含量特征,比较分析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水稻玉米大豆,水稻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达13.1%;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同;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土壤p H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铵态氮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土壤硝态氮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无相关性;水稻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粒度机械组成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大兴安岭三种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试图阐明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为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基本资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森林土壤中各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很大,其数量关系是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比例都有明显差异.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的规律为腐殖质层〉土壤表层〉土壤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全氮的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成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成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旅游对五大连池南格拉球山土壤及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五大连池风景区内南格拉球山的土壤性质及不同旅游压力环境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pH及容重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钾含量减少;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在水平分布上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减少,而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的表层集聚度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扎龙湿地沿着植被演替序列的土壤特征及对局地尺度土壤盐渍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退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扎龙湿地在小尺度内表现为盐沼土、碱化草甸土以及碱土相间分布的格局.质地粘重且粉沙含量高的特征利于土壤表层富集盐分.芦苇沼泽的地表枯落物干质量含量达2 655 g/m2,使得其持水量达2.05 m3/m3,这促进了湿地保持水分效应和沼泽化.地表植被被人为破坏后导致其表层持水性能几乎完全消失,在干旱的条件下湿地表层迅速积盐.人为扰动改变了湿地土壤的持水性能,也促进湿地退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靖西铝土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Cu、Zn、Mn金属元素的富集和迁移规律,旨在为矿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Cu、Zn、Mn金属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迁移和富集,总体表现为矿区下游土壤金属含量大于上游方向,10~20 cm土层重金属含量最大,随着土层增加,重金属呈现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九龙江口南港河段潮滩区土壤和表层沉积物中的磷进行了连续提取和测定,同时对各土样中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样中总磷、有效磷及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草滩〉沉积物〉竹林,磷的有效性为25.9%-29.9%,潜在的能被生物所利用的磷约占总磷的47.8%-64.5%;无机态磷是竹林土壤和沉积物磷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有机磷的2~3倍,并呈现出以吸附态无机磷和铁结合态无机磷为主的特征,草滩土壤以有机磷形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兰定高速和兰州某物流园区汽车尾气对土壤中总铅及有效态铅含量的影响,研究物流基地、高速公路边和对照区土壤20cm和80cm深度中总铅含量及有效态含量,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层中有效态含量差别.结果证明:物流基地和高速公路边50m以内土壤总铅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域.T检验结果表明物流基地、高速公路边和对照区总铅含量有显著差异,物流园土壤20cm和80cm深度中总铅含量平均值为212.6mg·kg-1、148.4m4g·kg-1,明显高于兰定高速土壤总铅55.2mg·kg-1、46.9mg·kg-1的含量,3个区域有效态铅含量无显著差异.车速低、车流量大,则土壤总铅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肇州县为代表的松嫩平原地区,喷灌小麦的产量与喷灌次数和水量有关,在土壤水分不超过田间持水量的前提下,喷灌次数越多,产量越高。在未喷灌地块小麦产量越低,喷灌的增产幅度越大。在土壤入渗速度和允许喷灌强度协调的情况下,每次喷水量越大,则产量越高。从土壤湿度上看,大于田间持水量80%的天数占全生育期总天数大于80%时,小麦可创高产,总天数小50%时,小麦将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为了明晰锑冶炼场地土壤中砷在不同区域和土壤剖面各形态分布特征,选取了锑矿区5个区域采集剖面土壤进行室内分析,并按Wenzel改进连续提取法对各土层进行分级提取.结果表明,在锑矿区不同区域中土壤总砷含量和各形态砷存在明显差异,总砷含量从高到低为:选石坪(60.53 mg/kg)居民区(42.07 mg/kg)尾矿区(36.69 mg/kg)冶炼区(31.84 mg/kg)农田区(15.05 mg/kg).残渣态砷占总砷的51.82%~79.00%,且残渣态砷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分布相对稳定;与含水Fe/Al氧化物结合较好的砷(定型Fe/Al氧化物结合态),占总砷的11.31%~42.81%;与含水Fe/Al氧化物结合较差的砷(非定型Fe/Al氧化物结合态)占总砷的2.03%~18.40%;而可交换态和表面吸附态这两种形态占总砷的1.14%~5.91%;总砷和各形态砷在土壤剖面中表现为先上升(0~40 cm土层)后下降至稳定的趋势,土壤总砷和5种形态砷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其中选石坪为修复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聚乙烯降解产物对小麦生长中期土壤养分、水分和pH值的影响,为以聚乙烯为原料的可降解地膜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 000、3 000、2 000的聚乙烯粉末模拟聚乙烯降解产物,以0、7、35、70、140、350、700、1 050和1 400 g/m2土壤用量模拟聚乙烯残留量.盆栽试验,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结果:各聚乙烯降解产物能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水分含量;LLDPE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增加碱解氮含量,其余降解产物具有相反作用;除相对分子质量为5 000的聚乙烯外,其余降解产物能提高有效磷含量.各聚乙烯残留量使土壤pH值明显降低,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水分含量多有增加作用;低残留量对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作用,高残留量对碱解氮和速效钾有降低作用.结论:不同聚乙烯降解产物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分含量多有增加作用,对碱解氮含量多有降低作用.增加聚乙烯残留量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水分含量,高残留量降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4.
精准评估不同土壤重金属来源的环境风险是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选取济南市郊圣井镇为研究区,分别测试表层土壤(0~20 cm)样本中As,Cd,Co,Cr,Cu,Hg,Mn,Ni,Pb和Zn 10种重金属含量,运用重金属含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来揭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状态,采用受体模型正定矩阵分解法(Posit...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县属黄河灌区,种植水稻6万余亩,近几年来在栽培技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使我县6.34万亩麦茬水稻由1985年的亩产346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538公斤,并且有4000多亩单产平均607.9公斤。我区水稻生长季节常年日照1193.2小时,光合有效辐射30.41千卡/厘米~2,>10℃积温2229度,虽然年降水390.0mm,但黄河水资源充足,水质又好,加之土层深厚,因此很适合水稻生长。可是,据土壤普查结果,有机质缺乏,仅平均1.05%。全氮0.064%,水解氮73.0ppm,含量也低。速效磷4.95ppm,明显不足。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麦茬水稻欲获得亩产600公斤,必须抓住以下三条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鳃角金龟科是鞘翅目的重要成员之一,因其大多数种类以植物的根或叶片为食,是农业生产中的害虫,了解鳃角金龟科的分布可以针对不同的种类提出最优防治方案,为农业管理提出科学依据.笔者基于20多年的材料积累和参考有关文献,完成了鳃角金龟科的名录;并在辽宁丹东市的旱田和苗圃土壤中对4种最常见的鳃角金龟在冬季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做了初步调查.名录涉及长脚金龟亚科、鳃角金龟亚科和绢金龟亚科的93个种;几乎所有在土壤里生活的鳃角金龟科的幼虫并不在冻土层里越冬,而是在冻土层以下,为了解其在冬天寒冷季节分布的具体深度,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共采集到鳃角金龟幼虫34个,其分布的土层深度为60~140 cm,而旅大农业局于1965年3~4月在辽宁南部的调查得出农田金龟幼虫的越冬深度是45 ~81 cm,这是地下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一直没有显著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冻土层达到10 cm左右的11月份旋翻土层,会更有效果的灭杀农田这几种有害的鳃角金龟幼虫.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大豆、玉米、甜菜根系对土壤呼吸释放CO2量、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玉米、甜菜根系普遍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不同作物根系及根系施用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大豆根系要好于玉米根系,而玉米根系明显好于甜菜根系.玉米、大豆、甜菜...  相似文献   

18.
掺氮类金刚石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红外光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俄歇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拉曼散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红外椭圆偏振光谱等设备,对射频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掺氮类金刚石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红外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薄膜中氮含量随工艺中氮气/甲烷流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并趋于饱和.光谱中CH键吸收峰(2859~3100cm-1)逐渐消失,而且CNH键(1600cm-1)、C≡N键(2200cm-1)和NH键(3250cm-1)对应的红外吸收峰强度随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拉曼散射中G峰向小波数方向位移和峰值展宽的现象说明薄膜中形成了非晶的氮化碳结构,与原子力显微镜显示的薄膜中富氮的非晶纳米颗粒相对应.偏振光谱分析认为,富氮纳米颗粒的存在导致了薄膜在红外波段折射率由1.8降低到1.6.  相似文献   

19.
<正> 微量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1985~1987年,就锌、硼、锰对西瓜的生长发育,产量及质量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于后。试验安排在荣阳、郸城、遂平等县,土壤为褐土和砂姜黑土。供试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8821%,全氮0.0543%,水解氮58.083ppm,速效磷(P_2O_5)21.81ppm,速效钾(K_2O)130oppm。试验设四个处理,分别为①喷洒等量清水,②0.15%硫酸锌,③0.2%硼砂,④0.15%硫酸锰。小区面积0.05~0.1亩,随机排列,3~4次重复。供试硫酸锌为[ZnSO_4·7H_2O],  相似文献   

20.
盐度对沙枣离子分布和渗透调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盐度土壤生长的沙枣为研究对象,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器官无机离子含量及其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探讨了渗透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低盐土壤生长的沙枣比高盐土壤生长沙枣的叶片、根部和幼果的Na 和Cl-含量均增加,且器官间累积趋势相似,而幼果中的K 增加,成叶的K 含量降低.高盐土壤生长沙枣叶片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分的含量均高于低盐土壤生长的沙枣,且高盐土壤生长的沙枣叶片渗透势较低.土壤盐分增加,沙枣叶片Na 、Cl-、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分的积累在渗透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