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以开辟新的道路和交通来代替旧时的战争和吞并领土的政策”调整对华侵略扩张政策。英国侵华政策开始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当推大尉斯普莱1858年提出由仰光到思茅的铁路修筑计划;1863年,英国又提出开辟缅甸八莫至我国云南交通线的计划。为此,英国经历了漫长论证和勘测,在中国人民顽强抗争和列强在华争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英国政府基于在华长远利益考虑选择“八莫路”,“斯普莱铁路计划”终被搁置。  相似文献   

2.
英国首相威尔逊为了讨好美国,并且为了逃避工党政府因追随美国侵越政策而招致的国内外舆论的谴责,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卖他的“和平方案”。他硬要率领所谓英联邦“和平使团”到有关国家去“游说”。威尔逊于六月十七日乘英联邦总理会议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医学会杂志》为主要资料,观察抗战期间美国主流医学界视野中的中国。抗战期间,美国医学界对华关注增加,他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日本侵华行为、美国对华的医药帮助、中国的医学和医疗情况以及中国的疾病问题。其中,在美国参加“二战”后,美国医药助华活动的影响持续增长,促进了中美医学交流,加速了某些先进科技传播到中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渊源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美国货和英国货。它是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其它弱小民族的产物,同属于列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范畴,它是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货。  相似文献   

5.
布什新政府上台后,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声称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战略竞争对手”。布什新政府貌似改变了上届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实则不然。布什新政府对华政策仍然是合作交往为主的“接触”政策,但加强了对华的“防范、遏制”。  相似文献   

6.
美国科技竞争战略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近两年出台的对华出口限制《新规定》和《增强竞争力法案》等新政策进行了研究,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科技竞争战略的背景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建议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对美国科技竞争新政策的研究,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科技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紧跟西方列强,通过条约或其它借口,强行向中国派驻军队,设置军警和特务机关.日本向中国派驻军队滥觞于中日<马关条约>,之后驻军逐步形成规模.通过分析日本在华驻军起源、驻军规模及其活动情况,揭示其对华侵略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鹏 《世界知识》2023,(9):35-37
<正>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已两年有余,其对华政策不仅全盘继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极限打压,更冠以“战略竞争”的名义在策略、手段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理解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实质是我们精准把握美国对华政策并积极、有效应对的前提,而拜登政府频繁使用的out-compete China(“汰逐中国”)一词,为我们供了一个观察、研判、定性美国对华政策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在美国外交史占有重要地位。以《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界,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分为笼络与敌视两个时期;它推行这些政策既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实力使然,还是意识形态、苏俄外交影响的结果。这一政策被他的后任继承和发展,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长期非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超大规模和超常规的崛起,动摇了美国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信心,致使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两方面措施应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挑战。一方面,美国在双边层面启动前所未有的对华经贸战,要在多个领域与中国“脱钩”,阻遏中国崛起。另一方面,美国在多边领域联合其盟友,重建国际经贸秩序,减少中国崛起对国际经贸秩序的影响,甚至设想让中国再进行一次“入世”谈判。  相似文献   

11.
胡波 《世界知识》2021,(5):74-74
1月23日至2月13日,美国“罗斯福”号航母打击大队已经两进两出南海,而“尼米兹”号航母打击大队在从中东返回美国西海岸的途中,特意在南海与“罗斯福”号进行了双航母演习,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拜登政府要在南海对华采取更强硬的措施?美国频繁派遣航母在南海活动究竞有什么样的考虑?  相似文献   

12.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美国侵略者的热心卫士“是否可以明确表示……我们不支持任何把战争扩大到北越的作法?”这是英国工党政府现任首相威尔逊一年前(一九六四年六月三十日)在议会中对当时保守党政府首相霍姆的质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世界园林之母亲,全球花卉之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的‘园林之母’和‘花卉王国’”,这是英国植物专家威尔逊(E.H.Wil-son)首先提出的。威尔逊曾在长达11年里,多次到我国采集野生植物,主要是观赏植物,重点在华西。1929年,他著书总结在华的发现和收获,书名《中国,园林的母亲》(China,Mother of Gardens),此书在美国出版。从此,我国即以“世界园林之母”和“全球花卉王国”之称号闻名世界。这位世界级的植物学家的巨大贡献有三:一、他远赴中国山野,发现了极为丰富的树木花草新种。二、由他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种、繁殖、推广、应用的全新植物达1000种以上。三、提倡、推广部分新…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近年来美国一直在竭力阻止各国对华的武器销售:上升到“以美关系”损害的高度向以色列施压,最终使其屈服,取消了向中国销售先进武器装备的计划;软硬兼施,使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计划泡汤,迫使乌克兰停止了一些对华军售合同。所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冷战思维在美国仍有很大市场,不少人仍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相似文献   

17.
张洁 《世界知识》2023,(8):14-17
<正>大国博弈正在显著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作为进攻方的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持续以所谓“印太战略”为抓手,在地区层面发起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即使是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也未能迟滞美国遏制中国的步伐。这是因为,美国将中国视为“惟一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和能力的国家”,声称中国正在“胁迫”和“侵略”全球,尤其是“印太”地区,而“印太”的战略态势将“界定国际秩序的基本性质”。因此,美国必须“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在中国周边形成“规锁”中国之势。  相似文献   

18.
四月的美国,乍暖还寒。中美关系由于美国极端保守派的作祟,又一次处于政治寒流之中。人权、中国导弹部署、“中国威胁论”,以及中国窃取美国核武器技术的谣传,数月来成了个别对华强硬派人士炒作的话题,相关的报道充斥着美国的新闻媒体,一时间,这股逆流大有把中美关系拉回到1989年“政治风波”后最低潮之势。美国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声称,中美关系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美国国内对华友好人士大都为中美关系的前景备感担忧,为朱镕基总理访美能否取得成功捏一把汗。就是在这种气氛中,朱总理肩负着中美两国人民的期望,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在美国,朱总理前后访问了洛杉矶、华盛顿、丹佛、芝加哥、纽约和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的反美怒潮正在空前地汹涌澎湃。美国资产阶级报刊对于美国侵略东南亚、特别是侵略南越的失败,一再发出惊慌的嗥叫。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员鲍德温承认,南越的“军事形势已经恶化了”,“在有些地区,形势的确是悲惨的”。《华盛顿明星晚报》的威尔逊慨叹:“在东南亚,从越南、柬埔寨直到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老挝,西方的地位在迅速恶化。”美国的负责官员惊呼:亚洲各国“民族主义的热情汹涌澎湃”,到处“冒烟欲燃”了。这些话倒也反映了当前反美大风暴的景象。这是美帝国主义战后以来对亚洲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必然结果,而目前美国要推行这种政策是越来越困难了。  相似文献   

20.
以威尔逊为首的英国工党政府执政已经一年多了。这是英国战后第三届工党政府。它是在英帝国主义危机深刻化,统治了十三年的保守党政府实在混不下去的时候登台的。一年来,世界革命人民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激烈的搏斗;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在这种形势下,英国的政局更加动荡不定,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停滞不前,英镑危机愈益深重,殖民体系加速瓦解。工党政府日子很不好过,成为英国战后最脆弱、最没落、最不稳定、最不得人心的一届政府。一年来,威尔逊政府为了忠实地维护英国垄断集团的利益,在国内肆无忌惮地剥削和压迫绝大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