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春秋时期叶的归属问题潘民中《辞源》释“叶”谓“春秋楚邑名”;释“叶县”谓“春秋为楚地”、《辞海》释“叶”谓“古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春秋楚地”。《叶县志》卷一《沿革》:“叶县春秋楚地。”《叶县地名考》曰:“叶县,春秋属楚。”将叶邑在春秋时期的归属定为...  相似文献   

2.
孔子传     
公元前五五一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一个职位不高的武官孔纥的家里,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别名叫仲尼,由陬邑附近的尼丘山而得名。“仲”是老二的意思。孔丘有个哥哥,他是老二,所以大家又叫孔丘为孔老二。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3017页有例句,是引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义字.照录如下:“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郑天诞主编史学名著《左传选·没之战火这几句的标点是;”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两书均以“弗可赦也已”为句.这是据《十三经注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标点.这样标点.似有不当,应为:“弗可,赦也已.”为便于理解,今引证有关上下文如下:“(位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来公代郑,干鱼日:‘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代末以…  相似文献   

4.
《毛诗》与三家诗的学派之争始于两汉,迄于清代。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数十年,《诗人《书》之类农奖无闻。至西汉前期,儒学渐兴,传授《诗经》的各种学派相继建立,即鲁国申培公创立的《鲁诗》学派,燕国韩婴创立的《韩诗》学派,齐国辕固生创立的《齐诗》学派,合称为三家诗.由于三家诗传授的《诗经》本子都是用当代流行的文学写成的,所以称之为今又经学派。齐、鲁、韩三家当时都被立为学官,得到官府的承认与支持,因而影响很大,所传授的学生很多Z而两汉不少著名学者,如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刘向、班彪、班固、杨雄、张衡、蔡色等…  相似文献   

5.
一 诗的数量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有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计在内。《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周室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以前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始尊为《诗经》。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一致认为,魏源治经好求圣人的微言大义,其著《诗古微》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三家诗所蕴含的《春秋》微言大义,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源《诗古微》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扬,主要体现在发掘《诗经》四始的微言大义;调整十五国《国风》的次第,从而阐扬《春秋》尊王大义;发掘《诗经》当中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  相似文献   

8.
诗赋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中有很多以诗代言、赋诗应对的现象。古人认为“诗言志”,就是说诗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抱负。古人还认为诗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说指明过去,预见将来。当时人们引用的诗,多见于流传至今的《诗经》一书中。孔子等学者对这些诗篇曾做过整理。《诗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五经》之一,在春秋诸侯国间的交往中,《诗经》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被政治家们引用以娓婉地表达各自的意图。孔子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  相似文献   

9.
《论语·季氏》载孔子谓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这句当时看似普通之极的话头却谶语式地预言了《诗经》与未来中国语言文化关系的发展前景。两千多年过去,当我们今天把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的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春秋以前的古老典籍虽然并非仅有一部《诗三百》,但是作为语言文本,《诗经》以外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未能像《诗经》那样对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的形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描述和说明这一  相似文献   

10.
退避三舍     
《少儿科技》2010,(11):19-21
成语含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指与敌方作战时军队后撤一定距离,斗智不退让。后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  相似文献   

11.
《诗经·关睢》之主旨,毛传认为乃“后妃之德”。此说一出,遂成定论,历千年而不变。直至近代,才有较多的反对,并认为毛传之论乃汉儒以经解诗之滥觞,而所谓“后妃之德”正是始作俑者。《诗经》乃春秋、战国时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不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13.
清代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促成《诗经》文学接受丰收期的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读《诗》之作,形式上可分为评点、评析、诗话、诗说、诗问、诗论等。清代的《诗经》接受在经学的笼罩下注重发挥个人见解,以传统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阅读《诗经》,并将“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引中为艺术原则,从而对《诗经》的艺术特质揭示得更细致深入。  相似文献   

14.
谭元春是竟陵派后期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复社成员,他与江西籍的复社人士交谊最为深厚。崇祯五年,谭元春在江西与万时华、陈宏绪、陈际泰等复社成员相游处,长达两月。双方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旨趣相似,都追求清远自得的风格,并相互影响。谭元春重新研读《文选》,探讨古诗的创作。江西复社人士也受谭元春和竟陵诗学理论的影响,万时华的《诗经偶笺》运用“以意逆志”法来解读,追求“玄致”,贺贻孙的《诗筏》论“无厚”均脱胎于竟陵派。  相似文献   

15.
台湾省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由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亿研究所出版发行的《中文大辞典》,在“烟”字的第六义项中解释说:“进火也。《一切经音义》十四。‘烟,进火也。’”1980年中华书局缩印发行的编成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在“烟”字的第三义项中解释说: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诗三百在董仲舒阐述春秋大义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达意”、“正言”的作用。基于此,董仲舒提出“以诗为天下法”的诗学观点,但在“知天’’的问题上拒斥了诗和诗人,主张“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同时,《诗》、《春秋》在董仲舒阐释哲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共同的困境,由此提出“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等理论命题。在现实政治的情境中,“知天”的问题非但是诗人所难,董仲舒本人也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8.
本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今人认为朱熹《诗集传》废《毛诗序》不用,直接从文学角度求之于《诗经》。而《诗集传》对诸诗的题解。有近三分之二沿袭《毛诗序》,故“废《毛诗序》不用”的说法不能成立。朱熹反《毛诗序》的言论主要集中在“淫诗”和《诗经》尤其是“小雅”诸篇的写作时代两点上。“淫诗”说为朱熹承袭《论语》及《礼记·乐记》之说而来。但朱熹的推论犯了逻辑方面的错误,其“淫诗”说缺乏可靠的依据。《诗序》作者离开《诗经》写作时代下限不远、其所说时世较为可信。朱熹反《毛诗序》的主要目的,一是认为《毛诗序》为汉儒或村野妄人所作;二是认为《毛诗序》有害于温柔敦厚之“诗教”。其反《毛诗序》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解《诗》来为其理学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20.
汉语介词绝大多数由动词衍生,唯“方”例外,古汉语介词“方”是从副词发展而来的。本文拟描述这一“副词——介词”的转化过程。《说文》方部云:“方,讲船也。”《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郑笺:“方,附也。”《诗经通释》:“方本饼船之名,因而饼竹木,亦谓之方,凡船以及用船以渡通谓之方。”《国语·齐语》:“方舟设阶。”韦昭注:“方,并也。编木口哨。”由并船引申出用船或筏渡之义,又如《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卜《诗经》两例之“方”均为动词。然而,介词“方”的意义显然不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