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珠三角城市群内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8个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较小的区域内的城市为样本数据,运用修正之后的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测度珠三角城市群及内部九大城市2005—2014年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并分析经济承载力水平的空间分异. 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趋于小幅波动状态,但城市群内部极化效应显著,涓滴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承载力等级分化严重,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和佛山市为第一层级,东莞市和中山市为第二层级,惠州市、江门市和肇庆市分列三~五层级的经济承载力等级体系;地理空间上,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和珠海市为核心的三大区域,三大区域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变化趋势为: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广佛肇),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深莞惠),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珠中江);近1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呈东高-西低的发展状态,西岸塌陷的阴影效应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经济单元,而城市群内部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城市群内部产业布局、城市间功能分工、城市群整体集聚经济的实现程度均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文章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网络联系特征,并据此对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受交通时间距离支配;各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网络联系特征差异明显;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  相似文献   

3.
为精确识别细颗粒物(PM_(2. 5))浓度超标的区域空间,依据卫星遥感与站点监测在PM_(2. 5)浓度观测方面的特点,建立遥感反演数据与站点监测数据间的临界映射分析法,综合卫星遥感覆盖面广和站点监测准确性高的技术优势。通过该方法研究珠三角区域2013年灰霾污染过程的PM_(2. 5)浓度超标区域,结果表明,利用星地结合的方法可以精确识别出PM_(2. 5)浓度超标的区域空间;广州市西部和南部、佛山市大部、肇庆市主城区及东南部、东莞市西部和北部、中山市北部和中部、江门市主城区及东部是珠三角PM_(2. 5)污染的高发地区,应作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4.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基于该区域2005—2017年人口变化、经济优化、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 对该区域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利用改进的水足迹计算方法, 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量化及验证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 可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4个等级, 其中广州市和深圳市处于高水平城市化等级; 2) 通过水足迹计算方法, 得出201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足迹总量为580.58 亿m3, 显著大于根据《2016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289.90 亿m3); 3)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水足迹总量变化趋势不同, 阶段性特征明显;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因地域差异较大,2010—2014年升降不一,具有层级结构:除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的交通承载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外,成渝、长三角和环渤海呈波动上升;除环渤海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持续上升外,其余城市群呈波动下降;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耦合互动效应明显,但各城市群的交通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等级较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状态,其余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6.
根据局领导的安排,我有幸参加由云南省科技厅和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共同举办的“云南边境解五难(学科技难)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培训班”。历时7天,8个专题,并对广东佛山市顺得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珠海市的软件科技园和科技创新海岸、东莞市的专业镇建设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珠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参观考察学习,  相似文献   

7.
推进闽西南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海西经济增长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势不可挡时,一个城市再也无法孤立前行。当前的经济竞争不仅是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考验的已不仅是一两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而是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放眼中国版图,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已如同巨大的增长极,集聚效应日渐凸显。东南沿海经济区城市群、都市链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群角度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出发,建立城市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8年-2016年间三大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较慢.(2)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普遍处于不协调状态,多数城市f(x)值与g(x)值相差较大.(3)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差距较大.应根据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进一步推进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并为制定差别化发展政策及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研究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区域,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方法,缕析二者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尚处于低水平协同阶段,并存在宏观调控能力较差、城市群内部经济体量差距较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市群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并提出打破行政壁垒、提升城市能级、培育副中心城市等宏观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等级城市的优化建议,为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供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西城市群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北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西临长江中游等内陆城市群,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又在"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洲及北部湾城市群将构成我国沿海城市带将有可能上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带。该文从人口规模上分析海西城市群2009—2017年的规模演变,了解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现状。并通过不同尺度的核密度分析研究和探讨海西城市群城镇聚集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西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五个国家级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轨迹采用改进的诺瑟姆曲线对其城镇化水平进行阶段分类,研究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较高,进入成熟、质量提升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发展空间大;成渝地区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起步较晚,发展潜力充足、后发优势大。城市群发展面临着城镇化率虚高、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难、城市群等级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缺乏基本公共配套等共性问题。新型城镇化框架下未来城镇化发展思路: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产业发展驱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规模型、粗放型城镇化向集约型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9-2017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分别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城市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空间层面上,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地区进入了高级协调阶段,呈现出良好的耦合协调状况.  相似文献   

13.
关中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为了探讨关中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野外实地考察及查阅有关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结合现代城市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 揭示了关中早期城市分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从区域城市数量、人口等级规模、职能分工诸方面说明当时该区城市群雏形已经形成。结论 ①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特殊的政治环境是区域城市得以发展的契机;②关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则不断地改变着本区域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收缩视角切入,选取哈长城市群所在两省第六次、第七次的人口普查信息,将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均纳入人口维度的收缩测算以及城市群局部收缩识别,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冷热点分析.其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哈长城市群11个州市进行城市竞争力水平分析,探究收缩城市现有资源情况与城市发展水平的适配度.得到如下结论:(1)2010—2020年,哈长城市群11个州市中单一人口维度发生城市收缩的有辽源市、松原市;(2)以哈长城市群所有县区的户籍人口为研究单元,经过ArcGis冷热点分析得到的热点、次热点区域分布与人口维度中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发生正向变动的区域相符;(3)通过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的多维测度最终识别出松原市、辽源市两个收缩城市.  相似文献   

15.
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和区域格局三个维度分析了山东城镇人口分布及其变动态势,发现地级市市区、大城市是城镇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域,2000-2010年,县级城市、20-50万规模组城镇是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体空间;50-100万的中等城市和20-50万规模组的城镇人口规模扩张速度最快,大城市较慢,小于20万的城镇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胶济沿线及京沪沿线地区城镇人口增速趋缓,而滨德聊菏临等城市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结合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效应。方法 收集和整理2015-2021年研究区域各市(区)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核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盈余指标,分析其时空分布;并利用LMDI模型探究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与结论(1)2015-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介于1 433.19万hm2~1 506.33万hm2之间,呈波动减小趋势,其中生产用水是生态足迹的最大账户(占比69.35%~77.98%)。(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介于179.71万hm2~1 913.84万hm2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与降水量相关性显著(R2=0.630,p<0.01)。(3)区域内水资源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仅2021年除外),区域内北部和东部城市水资源生态赤字问题严重,南部宝鸡和商洛等城市水资源生态不可持续性逐渐得到缓解。(4)人口和经济因素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正向驱动,...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本研究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主要城市群间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差异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区域间人均土地出让金、住房价格、人均房地产投资额的分化程度。结合经验事实对比分析,进一步探析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内部的人均土地出让金及住房价格存在分化特征,这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分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适度的房地产市场分化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京津冀城市群房价水平的不平等程度与其他两个城市群没有显著差异,但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最大。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房价分化程度如果与经济发展差异水平不匹配,则会影响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平衡,优化房地产供给,避免过高的房价导致劳动力流失而损害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地关系的协调对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异速增长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中原城市群人地异速增长关系的时空演变特点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8年中原城市群整体城市用地增长与人口增长的协调度较弱,以人口显著增长为主,其次为人口明显增长,以负异速增长为主;负异速一级和负异速二级城市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原城市群的西北以及西南区域;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在影响因素方面,GDP、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数、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对中原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异速增长系数起到负向作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中原城市群半数城市的异速增长系数起正向作用,半数起负向作用.道路长度对中原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异速增长系数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人口增长迅速、城市扩张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基于长时序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夜间灯光数据,通过构建城市扩张热点指数、扩张动态指数、综合扩张指数及结合现有的扩张指数探究近30 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时空扩张的特征.结果表明:1998-2008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热点扩张最显著的时期,热点、次热点的分布范围分别占城市群总面积的9.59%、22.17%;1988-1998、1998-2008、2008-2018年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分别为0.22%、0.38%、0.29%,扩张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扩张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广州、佛山、东莞、深圳4个城市;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综合扩张速度表现出一定的梯度等级分布,近20 a的城市综合扩张协调度呈上升的趋势,综合扩张的标准差由1998-2008年的0.061下降到2008-2018年的0.045.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的景观设计、土地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数量模型,从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2个维度分析特色小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自然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特色小镇以胡焕庸线为界,其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形成显著的高密度核心圈层.从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呈现“高-高”集聚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周围,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特色小镇社会经济属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超过45%的特色小镇缺乏中心城市辐射.针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应从空间差异化的视角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