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训导之言,体现了大学的特色,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以及精神追求。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明确大学校训的基本要求、大学校训形成与发扬的要义,要以校训为切入点,创新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校情、校史和校园文化的高度提炼,是其独有的"文化名片"。梳理大学校训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不论是西方国家早期的名牌大学,还是我国近代设立的教会大学,他们都十分重视校训的作用,都提出了自己特有的校训。而在新时期的中国,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数量可谓惊人。大学校训出现了雷同现象严重和缺乏个性等问题。鉴于此,我国的大学校训必须与大学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必须彰显个性,突出特色,并且借鉴域外校训之优点,使我国的大学校训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校训体现了大学在道德和信仰方面的最高追求,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标尺。通过对外国几所知名大学校训研究发现,大学校训的型塑均反应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又渗透在校训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探析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是如何在其意义建构过程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4.
大凡著名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云南大学的校训是“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著名学者金开诚先生对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赞赏不已。他说:“在我所看到的大学校训中,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相似文献   

5.
校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与治校精神的高度体现。近几年,随着中国高校对外联系的日益紧密,出于文化宣传的需要,国内许多大学纷纷通过创建英文网站等形式来提升自己的对外形象,因此关于校训的正确英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笔者通过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国内外部分大学的校训文本,将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文化传播理念,提出了注重校训内涵、遵循英语表达习惯、翻译时要"有取有舍"以及注重简洁性等校训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高度浓缩,其包含着一个学校的文化素养,集中体现这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与校风。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学校训英译变得更为重要,校训英译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外国人对大学的理解,为此,应当加强对大学校训英译的研究与分析。该文以陕西师范类大学校训英译为例,分析了大学校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为各类大学校训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都应建立在自身所处区域的特殊文化背景、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长远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富有文化蕴涵,才能成为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与活力的源泉,成为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魂,是其创立与发展的宗旨,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攀枝花学院的校训由"明德、砺志、博学、笃行"八字组成,涵盖了攀枝花学院不懈的育人追求,对于攀枝花学院学子及教师,更是带有生命价值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大学校训存在着过分雷同的现象.解决大学校训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应从明晰学校办学定位、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局限性、增强师生对校训的关注、消除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集中体现出高校办学理念,是大学灵魂所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从大学校训内涵与特征中分析、总结、凝练出大学校训的教育、激励、引导、约束功能,提出要进一步依托媒体宣传、校园文化平台、"两课"课堂,强化校训文化引领,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大学理念是办好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发展"四个第一"(育人是办学第一使命、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教学是教师第一天职、发展是办学第一要务)的办学理念,是当前办好办强大学的选择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略论高等院校的校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导向。校训的产生和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校训是校风建设的灵魂,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校训应遵循语言精炼、思想健康、美感性强、符合学校特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训原本是高校的"文化名片"。但在大众化如火如荼开展的几年间,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品味",引经据典地"改造"校训成了一种追求,他们通过对校训的提炼、整合,有的的确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味,凸显了大学特色、办学理念,但也有的却是东施效颦、相互模仿、盲目拔高、附庸风雅,存在着形式化、同质化和脸谱化等现象,难以起到德行培养、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及时予以审思、校正和引导,以使校训真正成为凝炼思想、感昭师生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表现,是精练化、朴实化、箴言化的大学精神。从大学校训的角度,校训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的关系、校训所经历的考验等方面来洞察、感受康奈尔大学的独具魅力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5.
贺信     
安徽师范大学:值此你校建校80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长期以来,安徽师范大学认真践行“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良好的校风学风。新中国成立后,你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  相似文献   

16.
校训,原本是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对师生员工带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与要求。正如《辞海》所释:“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在形式上如同格言、箴言、座右铭,或取自经典古籍,或引自名人语录,或征集于社会大众。好的大学校训,除能达成训育目的之外,更应该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如同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所说:“所谓校训,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及办学特色,着力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地域化和企业化等特点。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坚持历史传承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凝练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简称"学校精神与一训三风"),为职业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语自刘禹锡的《问大钧赋》,指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以每天创新作为途径。这句名言如今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96年12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自成立至今,北工大始终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办学精神,稳步推进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三大办学战略,努力将学校建设成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建校8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这为以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厦门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前,记者就如何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等问题采访了厦门大学杨勇副校长。  相似文献   

20.
校训是学校依据一定办学理念而制定的鞭策和规范全体师生行为的简短言词,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对113所高等师范院校校训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在表述形式上力求简短、直白、朗朗上口和易于记诵,在具体内涵上突显学校的师范特性和德育价值,呈现出"德""学""师""行""范"等高频词(组)。但从横向比较来看,校训也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结构简单化和缺乏实效性的问题。为此,高等师范院校校训在表达方式、价值选择、思想内涵和文化践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创新,以使校训真正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