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自70年代以来,饮用水中不断出现新的病原微生物,而且饮用水中化学成分急剧增多,这无疑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因此,解决饮用水水质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病原微生物作为自然界中对人畜都能引起致病性的一类微小生物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极容易引起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能够快速、精准、高效的检测出病原微生物,是摆在广大医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及病原微生物代谢学检测技术三大方面综述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旨在为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出病原微生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水资源的微生物安全性逐渐引起关注,传统的消毒技术(如氯消毒、紫外消毒)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为水中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的革新提供了良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零价金属纳米材料(如银、铁)、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如二氧化钛)和碳基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控制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机理,从纳米材料自身特性(如尺寸、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表面修饰等)、微生物(如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初始浓度等)和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等)3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指出了纳米材料在去除病原微生物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纳米材料在水中病原微生物去除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饮用水中微生物的类型,给出了饮用水中微生物的控制策略,重点阐述了给水系统生物膜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生物膜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手段以及致病因子控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以及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为病原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理学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控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手段.主要针对最近关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为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带来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中氟超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采取合适方法对高氟饮用水进行检测及降氟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了水中氟离子的各种检测方法及主要的除氟技术,并展望了未来水中除氟技术及除氟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选择离子扫描方法(SIM)用以检测饮用水中三卤甲烷含量,并针对顶空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及效率.将该方法应用于N市4个小区2016年6—8月饮用水中三卤甲烷含量的检测;同时基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经口暴露途径的三卤甲烷的致癌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2~100μg/L范围内可以准确高效地检测饮用水中的三卤甲烷.对三卤甲烷含量的致癌风险评估发现, N市饮用水中三卤甲烷的致癌风险计算值为2.74×10~(-5),在10~(-4)~10~(-6)之间,提示存在致癌风险,但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其中CHCl_2Br对总致癌风险贡献最大.该研究对N市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有了进一步了解,可为今后开展饮用水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露 《科技信息》2012,(14):124-124
本文介绍了目前水污染相关的几种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新的应用发现:一、采用产气荚膜梭菌作为指示菌来检测水中病原微生物,随着对它研究的深入,产气荚膜梭菌可能成为水污染的指标之一。二、在常温状态下通过投放生活状态的酵母菌能够消除水中的蓝藻污染,分析其可行性,并通过实验探究出酵母菌治理蓝藻污染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该文分析了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自来水厂处理工艺现状,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质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2009-2011年360份饮用纯净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饮用纯净水总合格率为93.1%。影响饮用纯净水卫生质量的主要微生物指标为菌落总数,微生物合格率春冬季高于夏秋季。2009-2011年连续3年饮用纯净水微生物检测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中的高氯酸盐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勇 《工程与建设》2007,21(3):355-356
文章陈述了自然环境,尤其是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物化特性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已蜒有的检测技术和相关标准,并阐述了在我国开展高氯酸盐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饮用水中微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根据饮用水中微生物、AOC、余氯三者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校核了模型参数,并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前期由于余氯的氧化作用,AOC随时间快速增加,后期AOC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有机底物,被缓慢消耗;结合模型,可从理论上证明,存在一个最佳的初始余氯投加量,使得终点时刻微生物的浓度恰好满足水质标准要求,这对于水厂运行成本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中微塑料的浓度正逐年上升.微生物在微塑料上形成生物膜从而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沉降和传输行为,并且可能影响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输移.通过大肠杆菌的培养、 结晶紫染色和平板计数法分析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对大肠杆菌在微塑料上的定殖,并分析了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对定殖的影响.结果发现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的定殖.该实...  相似文献   

14.
延安大学水质的细菌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中微生物含量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很大。一般认为,作为良好的饮用水其细菌含量应在100个/ml以下,当超过500个/ml时,即不适合作饮用水了。更重要的指标是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因此,在饮用水的微生物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延大水源是学校自己取自地下水和泉水两种,以前未作任何微生物检测。  相似文献   

15.
环境微生物技术在处理医院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医院污水,其中包含病原体等多种污染物,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目前对医院污水的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消毒三部分.通过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法等环境微生物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破坏病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消毒效果.不同的处理工艺各有优缺,适合于不同规模的医院.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藻类及藻毒素给饮用水处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对饮用水中藻类与藻毒素去除技术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方法进行具体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行为观察方法,调查游人与短尾猴疾病传播可能的路径,利用非损伤性采集短尾猴口腔液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检测其口腔病原微生物,研究黄山野生短尾猴病原微生物对游人的安全风险,最后提出生态旅游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将淡水发光微生物Q67的检测同LabVIEW虚拟技术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基于青海弧菌Q67的虚拟仪器对饮用取水环境检测的可行性.以苯酚为急性毒物的样本,将此方法同常规发光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99.这一结果证明该方法可用于饮用水取水环境的检测,同时表明基于青海弧菌Q67的虚拟仪器方法具有信号处理简捷及利于网络化的优点,特别是为饮用水环境急性毒物实现物联网检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有人类以来,瘟疫一直与人类相伴而行,并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之一.18世纪末,法国巴斯德的研究证明,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疫苗的发明、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抗菌药物的发明,大大地增强了人类抗击微生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离子色谱-安培检测器建立一种快速测定饮用水中痕量氰化物的方法.该方法最低检出限可达0.17μg/L(信噪比S/N=3),最低定量限为0.56μg/L(信噪比S/N=10),在0~150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不易受饮用水中常规阴离子、硫化物及硫氰化物的影响,实际样品的测试结果与气相色谱国标法的检测结果相一致.实验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检测限低,精密度高,准确性高,重复性好,检测时不易受其他离子影响,适宜大批量、快速测定饮用水中的痕量氰化物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