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泰尔指数、主成分分析以及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等方法,对新疆2003年-2012年旅游经济的差异进行区、市域角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收入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小,其中亚心、北疆、南疆、东疆4个区域间差异呈现出增大-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M"型波动,且区域间差异已经成为导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新疆旅游经济结构呈现"橄榄球"型,球两极均由少数城市组成且变化缓慢,球体部分积聚着大量的城市且交替变化;通过σ、β收敛性分析发现新疆地区人均旅游经济增长收敛微乎其微,其中亚心区人均旅游经济无收敛趋势,南、北疆区相对收敛,且南疆收敛速度比北疆快20年,新疆旅游不存在俱乐部收敛;此外,政策因素对于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σ收敛计算区域旅游经济的离差,引入集对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集合关系进行判断,计算出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平衡效果的数值.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对缩小湖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十分突出; 2)湖南省不同区域的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平衡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略有差异,但环洞庭湖经济区效果最差; 3)旅游经济对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强经济落后地区的旅游发展.基于分析,分别对4个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2001-2016年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创新能力的空间非均衡、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通过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方法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收敛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创新能力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且总体差异呈现出不断扩...  相似文献   

4.
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研究.正确分析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可以从客观上认识到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区域旅游经济向正确方向发展.文章选取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综合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广东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表现.结果表明:广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区对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逐年增加,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贡献率在缓慢下降,且珠三角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进一步缩小各区域旅游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5.
朱文革  杨磊 《河南科学》2023,(11):1660-1668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86个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综合运用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空间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别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空间集聚、空间收敛等多方面,对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2)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绝对差异有所增大,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子区域间差异是形成东部地区相对差异的主要原因.在3个子区域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小,北部和东部之间的差异最大,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异缩小最快.(3)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特征.(4)东部地区和其3个子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均存在空间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省180个县域单元1998~2015年的GDP和人均GDP现价数据为基础,采用象限法定义县域经济发展类型,以锡尔系数T测度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四川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呈现不同的增长类型,在省内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区内各县之间存在空间差异,保守型县域集中于西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缓慢型、活力型、滞后型县域分散在东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地区;1998~2015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先减小后迅速增大再缓慢减小的波浪式下降态势,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是五大经济区区内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收敛性,本文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包含“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民生、对外开放”五大领域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突变级数法测度2007—2019年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及收敛模型分别考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差异来源和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有所加剧,而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东部海洋经济圈存在σ收敛,而全国及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不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三大海洋经济圈存在绝对β收敛,并且条件β收敛也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泰尔系数和均方差决策等方法,揭示了2001年~2013年山西省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山西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山西旅游市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山西省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山西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外部性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根据中国2008~201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所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和创新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考虑,中国区域经济都呈现收敛性,且西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样,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中国区域创新水平都呈现收敛性,且中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速了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这一作用在西部地区尤其显著.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郑兵云 《科技信息》2011,(29):I0031-I0032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函数,采用β收敛、σ收敛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对1996-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工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性β收敛和σ收敛。本文同时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再次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条件性β收敛仍然显著存在,表现出良好的稳健性。这一结果与有关工业生产率收敛性方面的国内外经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从长期来看,进一步缩小工业生产率差距、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完全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2016年四川省旅游经济数据,从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接待能力、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影响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变量为国内旅游人次和居民消费水平。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四川省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空间结构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旅游空间发展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引力模型对山西省11个地市旅游业进行了竞争力和经济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具有显著差别,太原市、晋中市竞争力最强,且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最活跃.1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与经济联系量排名具有很大契合度,太原、晋中居首,朔州、吕梁居尾.结合区域地理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即核心旅游经济圈、晋北旅游经济带、晋南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旅游业地位指数和旅游业带动指数,对2008—2014年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旅游业地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业带动指数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性;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旅游业带动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最强,处于旅游业迅速发展阶段,并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都市功能核心拓展区处于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强;城市发展新区处于旅游业初级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最弱;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业发展极不稳定,带动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9.
选取贵州省为研究样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借助Open GeoDA、ArcGIS等工具从时空两个视角分别探究贵州省旅游经济时空演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 2009年-2018年贵州省各市州间旅游经济差异明显且总体差异上有扩大趋势,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性格局特征明显.2) 整体上贵州省东南部各州市旅游经济发展优于西北部地区,空间结构实现了从“贵阳-黔东南”双核结构向“贵阳”单核结构的转变,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3) Moran's I为正且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局部自相关随着时间的变化,H-H型的市州数量变少,L-L型市州数量先增后减,L-H型数量从无到有,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离散型发展趋势.4)旅游资源、接待能力、交通条件、科技创新、政府投入、人力资源和经济水平对山地省区旅游发展均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空间回归模型SLM检验发现,政府投入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控力表现最为强劲,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和经济水平等动力因素保持持续正向驱动,科技创新助推智慧旅游建设由负转正,交通条件因区域协作不充分转为负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