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天日本在亚洲的孤独十分清楚地揭示,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已成为其现实进取的包袱,而现实进取中不舍时宜的价值观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日本要实现政治抱负,有必要对其政治文化进行一番改革扬弃。日本应不要执迷于“明治情结”;不要再让人民成为“国家怪物”的奴隶;发扬日本文化中礼待他人、善待生命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2.
“哆啦A梦”让世界亲近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咏梅 《世界知识》2008,(16):59-61
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在这里,日本乃至世界各国都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哆啦A梦”(中国别名“机器猫”、“小叮当”)正式“接受”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这也是日本外务省在其2007年11月1日开始的海外安全宣传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古以来就善于根据国情选择性吸收、利用外来文化,实现其社会和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该发展模式经过了“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的阶段。以日本儒学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分析其儒学中所体现的“和魂”“汉才”精神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知“和魂汉才”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著名书法家、书论家。他有多部书论专著传世,提出书家须有“品高”、“学富”的重要理论。他在担任清朝驻日本外交官四年中,日本许多著名的书家都投到他门下受业,其理论和实践引发了日本书法的现代化,被日本书坛尊宗为“日本现代书道化之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日本文化史上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5.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中记栽,中日文化交流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从《三国志.倭人传》到《清史稿.日本传》的16部中国正史均有记录。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里,中日之间就法律文化方面的交流尤甚突出,有两个标志性的高峰:一是古代日本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开创出著名的“律令时代”。一是晚清中国急速地输入近代日本的法律文化,开启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鼠”的动物性质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日本的民俗中形成了关于“鼠”的文化传承。重点分析、介绍日本“鼠”文化的发端及其传承的形态和内涵,阐述其与福运、生殖信仰及有关禁忌的民俗,以期加深对日本民间信仰和日本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由于个性气质、主观心理、传统文化、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崛起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周作人对日本的民间文学艺术、民俗风习、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极为偏爱和依恋。他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民俗文化有独特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甚至“超出日本人之上”。他对研究对象倾注着浓厚的兴趣和喜爱,善于在中日文化的比较、印证与反思中阐释其历史联系,其研究著作喜欢采用文学笔法,在闲适的谈话中作出自己的情感评价。  相似文献   

8.
日本初期的傩祭是照搬中国“大傩”的,但不久就和本民族文化尤其是日本独特佛教文化相结合,经过消化和改造,注入新的血液,逐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自平安时代以后,日本的“追傩”便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与中国“大傩”的不同,主要是历史走向、演出时空、现实职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当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旧的社会形态就会因跟不上时代需要而衰落,此刻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发出“文化更新”-传统文化转型的呼吁。本文以西方和日本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为范例,在对照分析中提出文化复兴的概念,并认为其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0.
本针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和篡改历史,否定侵略,并把正视历史的日本人民诬为患了“民族自虐症”和“历史自虐证”的谬论,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剖析中,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当今的右翼势力反动、狂妄的本质,提醒人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日本均经历过一次封建法向资本主义法的变革,即法制的近代化。日本在法制转型中吸了西方先进文化与法制,脱离了中华法系的轨道,最终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然而晚清政府的“修律”终究没能摆脱其在辛亥革命隆隆炮火声中分崩离析的命运,中国的法制始终没像日本那样走上“西化”的路,中华法系不复存在。从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对这次法制转型之迥结局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对当前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内”、“外”文化是日本显著的文化特征。“不明确表达”、“简略表达”、“非合理性表达”以及“为对方着想”、“敬语表达”等构成了日语显著的语言特性。本文从日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分析日本“内”、“外”文化特征,并对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原始宗教信仰中,蕴含着日本人最初的伦理意识,它从本质上决定了日本人的道德准绳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崇生畏灵的此岸意识体现了日本人现世主义的伦理观;“清明心”的道德决定了日本人以“诚”为本的道德意识和具有审美主义和心情主义色彩的伦理意识;神圣化的性意识导致了日本人在性观念上的宽松态度;对罪的无责任意识塑造了日本人的“耻感”文化;集团的功利主义造就了日本人的忠诚意识;上下等级尊卑的意识贯穿日本整个历史,至今仍体现在日本人的接人待物中。探讨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对于从历史的角度整体把握日本人的伦理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成瑞 《科技信息》2008,(30):220-221
“もののあは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是日本文化的精髓,渗入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令日本文化别有一番沁入心脾的韵味。"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文学和历史的产物,它被认为源于紫式部的笔下,《源氏物语》就是这一美学精神最完美的表现。因此,本文试从“もののあはれ”的发源处去探究它的真意。  相似文献   

15.
张亚敏 《科技信息》2010,(5):184-184,174
授受表现是日语中独特而复杂、细腻而微妙的语法现象,它反映出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思维方式又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正是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外意识”、“上下意识”、“恩惠意识”制约着语言行为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日语授受表现。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车轮驶入明治二十年代、这一时期日本文学家们的目光,开始逐渐转向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一方面批判当时“文明开化”的浅薄、提倡日本的古典文化。明治二十年代是日本文学的起步期、种种尝试都在这一时期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称:日本国人黥面文身,颇似吴越,“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泰伯奔吴”的历史传说,证明泰伯应是开发江南的始祖之一,早期江南文化与日本的关系十分密切。江南地区的吴越先民很早就到达日本并在那里形成一个部落并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两国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基础,“对西方挑战回应”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结构与文化观念嬗变的差别,使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不同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在文化上不能以儒滨复兴为前提,只能以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以民族形式为形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根据,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根据。  相似文献   

19.
伪满开拓团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民 《世界知识》2011,(17):51-53
近日,黑龙江省方正县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事件,招致中国网民热议。反对一方义愤填膺地指责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是“国耻”,称之为“方正‘碑’剧”;赞同一方则称,“在坟墓上重建友好,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没错”。针锋相对的“辩论”和砸碑、泼墨的“壮举”,引起了中日两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严正指出:“日本国内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他们的言行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日本今后究竟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还是别的道路,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①在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进行谴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会出现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现象呢?笔者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日本民族曾信仰的“神道”,其内容有很多消极的成份,而且曾经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神道,是日本历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