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大尺度的区域研究中,利用遥感数据与方法分析植被的覆盖变化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连续近20年(1982-2000年)从 NOAA/AVHRR数据中提取的植被覆盖度指数,按不同植被覆盖度的指标,采用分区分类法对中国西部干旱区进行了分类,得到植被分类结果图,提取了各类植被在每个年度的面积数据,显示了各类植被面积变化的过程,并初步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近20年来,干旱区各区域相同植被类型的变化状况不完全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北疆地区无植被覆盖类型面积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南北疆在绿洲面积增加的同时,中、高覆盖度植被减少,即在绿洲与沙漠之间的过渡带植被面积减少,柴达木盆地荒漠面积增加,森林、草甸类植被面积减少,表现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综合各区各类植被的变化来看,在平原区荒漠无植被区是稳定的(与其总面积相比),绿洲也是西部干旱区较稳定的植被类型,而且是不断扩大的植被类型。人类活动已是西部干旱区、平原地区植被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二者之间的过渡带类型的植被,尤其是中、高覆盖度植被的面积在减少。  相似文献   

2.
以位于陕南秦巴山地的宁强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宁强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图像,运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法,提取并分析了宁强县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强县近20年来植被覆盖整体较好,均大于78%,且植被覆盖度整体略有上升;近20年来,宁强县植被覆盖经历退化和恢复两个时期。1990—2000年,为宁强县植被覆盖退化期,近一半乡镇植被覆盖度出现不同程度降低;2000—2010年,为宁强县植被覆盖恢复期,各覆盖度等级面积以增加为主;2010年宁强县仍有11个乡镇植被覆盖度较1990年有所降低,今后应继续加强植被恢复、保护和建设,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桂林喀斯特城市近20多年来快速扩展可能导致的喀斯特山峰石漠化,提出遥感像元裸土率的正比例估算方法,对该地区Landsat卫星1990~2015年8景遥感图像反演植被覆盖度、裸岩率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喀斯特山峰混合像元中植被、裸岩比例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喀斯特山峰裸岩率高于0.7的面积比例低于15%,植被覆盖度高于0.5的面积在60%~85%之间。喀斯特山峰植被覆盖度、裸岩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受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裸岩率高于0.7的面积比例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较大。在1990~2006年呈略降低后基本维持平稳的趋势;但新区的建设使得2009年升高到最高值14.3%;2009~2015年缓慢下降到6.6%;植被覆盖度高于0.7的面积比例1990~1994年逐渐上升达到最高值56.0%,1994~2009年下降到最低值25.7%,2009~2015年上升到37.1%。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监测和预警喀斯特城市发展过程的喀斯特山峰石漠化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4.
植被覆盖及其动态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区域环境变化特征,监测植被变化在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据源采用Landsat遥感影像,在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及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出2002、2009、2018年珲春老龙口水库地表水源地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8年珲春老龙口水库地表水源地区平均植被覆盖度值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9—2018年,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中高度植被覆盖区与高度植被覆盖区占总面积的比重达到86.99%。从空间上来看,地表水源地的东北部分植被覆盖度较高,由东向西呈降低趋势。高植被覆盖区变化明显,近20年内增加了1 818.80 km~2。政府政策、生态恢复工程、人类活动等是影响珲春老龙口水库地表水源地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北部湾经济区近10年来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海拔高程数据等,运用变异系数法、相关分析法,对研究区的植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植被覆盖好,年平均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值在0.788~0.828之间,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2)植被增加面积大于植被减少的,草丛和针叶林植被增加的面积较多,不同区域植被覆盖趋势变化差异明显;(3)植被变异以轻度变异为主,红壤、石灰土地区的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而砖红壤地区的下降;(4)植被覆盖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明显,呈波动上升→显著上升→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2~1999年NOAA-AVHRR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对归一化的植被指数进行自然正交分解,反演获得了我国18年来地表植被覆盖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状况,发现这一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状况明显退化,分析得出气候因素不是造成我国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基于美国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ArcGIS10.0与ENVI5.1软件,提取并分析了玛沁县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总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72.53 %、65.76 %、68.27 %,植被覆盖度fc>0.65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0 %以上,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良好;植被覆盖变化面积转移矩阵表明,近10年来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各级植被覆盖度减少面积近4 000 hm2,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程度明显;玛沁县植被覆盖度减少区面积占比20.96 %,比重较大,植被覆盖不稳定并呈现退化趋势,自然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8.
采用遥感监测方法对内蒙古伊敏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回顾评价,解译了覆盖矿区的5期(1987年、1991年、1994年、2002年、2004年)Landsat—TM遥感影像,将1987--2004年划分为4个时段,对每个时段的监测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草地产草量与疏干地下水量的相关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比了疏干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内、外的变化差异.分析了疏干地下水对矿区及其周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矿生产对周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美国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Arc GIS10.0与ENVI5.1软件,提取并分析了班玛县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总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07年、2015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75.17%,74.23%,70.04%,植被覆盖度fc>0.65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5%以上,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良好;植被覆盖变化面积转移矩阵表明,中高等、高等植被覆盖度区域转出面积远远大于转入面积,近15年来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下降趋势,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程度明显;班玛县植被覆盖度减少区面积占比16.18%,比重较大,植被覆盖不稳定并呈现退化趋势,自然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详尽分析了呼伦贝尔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世纪80、90年代,呼伦贝尔以湿润气候区为主;进入21世纪后,气候呈现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尤其是大兴安岭林区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及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地区湿润度指数呈显著减小趋势,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占据了主要地位;(2)呼伦贝尔地区总体上表现出较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小、较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大的变化趋势,尤其是21世纪最初的十年,呼伦贝尔草原区的植被退化状况不容忽视,呼伦贝尔草原区中东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3)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大兴安岭东南部农区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与湿润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大兴安岭林区的中北部地区二者则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ArcGIS软件中采集1984年和2005年山西省植被中的每个图斑,获取山西植被群系、森林、灌丛、草本植被及栽培植被的图形及面积,用叠置分析和专题地图探讨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山西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及一些主要群系均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小叶杨林为人工林,它属于落叶阔叶林,但它可分布于草原中,人们将小叶杨林种植到草原中并不合适.山西灌丛、栽培植被空间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麻阳河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采用2004、2007、2010年多源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运用arcgis软件计算出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分析麻阳河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04~2010年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总趋势是低、中低植被覆盖度往中、中高植被覆盖度转化,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9.04%。受到保护区下游彭水电站施工影响,只有9.17%的中高植被覆盖度转化为中低植被覆盖度。保护区森林、灌丛植被覆盖面积大,植被覆盖度趋于正向转换,呈良性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S-G滤波的江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3年MODIS-EVI植被指数数据集,应用S-G滤波数据重建技术,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趋势分析法对江西省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时空动态监测。结果表明:S-G滤波能够有效提高植被指数产品数据质量;2013年江西省平均植被覆盖度为69.3%,处于中高覆盖度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东西南三面高,中部和北部较低"的特点。2004年植被覆盖度最小为65.4%,2012年增加至最大值69.6%,整体呈现改善增加趋势。过去的10年中,植被覆盖增加面积为5.87×104km2,主要集中在抚州,萍乡市和赣州市以北地区;植被覆盖减少面积为4.53×104km2,主要集中在九江,宜春,南昌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数量的变化透视我国服装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4年~2004年间我国服装学科研究论文的发表时间、文献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曲线拟合,建立了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从而证明了我国服装学科的文献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近似符合指数曲线的变化趋势,其曲线与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是相对应的,即我国服装学科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初始阶段.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一般研究到多学科综合理论性研究,从物理性能研究深化到机理性研究,从主观评定转向量化的客观评定,并更强调其实用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The response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o vegetative cover in the active layer of permafrost and seasonally frozen soil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under a range of vegetation covers (92%, 65% and 30%) in the permafrost and vegetation covers (95%, 70%―80%, 40%―50% and 10%) in the seasonally frozen soil, were measured on a daily basis. A decline in vege-tation cover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integral of freezing depth of active permafrost layer, but an in-crease in seasonally frozen soil. The maximum invasion depth and duration of the negative isotherm during the frozen period and of the positive isotherm during the non-frozen period clearly increased when vegetation cover declined. With a redu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 the soil moisture in the active layer of the permafrost decreased for depths of 0.20―0.60 m, but increased for depths of 0.60―0.80 m, while for seasonally frozen soil, soil moisture of the entire profile (0.10―1.20 m) increased.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cover alters soil heat-water processes, but the response to it is different between permafrost and seasonally frozen soil.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nin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maps of Changbaishan Tianchi volcano area are retrieved from nine thermal infrared images which are taken from 1999 to 2008. In terms of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we classify the surface cover of the study area into three types, i.e. vegetation (forest), mixture of soil and vegetation (short grasses), and bare rock.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each type of surface covers is calculated first, and then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record from Tianchi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s subtrac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weather variation. Finally, thermal anomalies of three types of surface cover in Changbaishan Tianchi volcano area in the period of 1999 to 2008 are obtained, which is believed to reflect the magmatic activity in the magma chamber under Tianchi volcano calder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mperature of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with an intermittent tendency during 1999 to 2005, but dropped after 2005, and then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stable state from 2006 to 2008. Such a tendency of annu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possibly caused by magmatic activity is correlated with the results observed by means of seismic monitoring, ground deformation from GPS measurement, and volcanic gas geochemistry monitoring in the same area. It is implied that the upward intrusion of magma may cause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such temperature variation is great enough so that could be detected by using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是一个过水型湖泊,洪水季节,茫茫一片.枯水季节洲滩显露后,湿生草本植物相继萌生,是天然的季节性牧场.本文就鄱阳湖水位变化与洲滩显露淹没规律,植物的生物量,营养成分和自然载畜量,草洲利用现状,提出合理利用鄱阳湖湖滩草洲发展畜牧业的意见,并建议对现有畜禽品种进行改良和建立一个以水禽为主休的草洲畜牧业体系.同时,还应正确处理牧业与其他各业的关系,以及充分发挥草洲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于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并以此为评价主要基础数据,通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水土保持指数和污染负荷潜力指数五个评价因子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小清河流域1984-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级别,生态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仍需要继续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CLIMATE SYSTEM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LAND SURFACE FEATURE INDUCED BY NATURE OR HUMAN ACTIVITY. THE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OF LAND SURFACE TYPES ARE ABLE TO CAUSE AN ANISOTROPIC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CHARACTER AT LAND SURFACE, LEADI…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我国期刊学论文作者的洛特卡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1984~1994年有关期刊学论文作者数入手,通过估算指数n值,计算常数C及进行K-S检验最后得出我国十多年来期刊学论文作者数是服从洛特卡分布f(yx)=0.8320x(0-2.9932)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了某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