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篇涉及到两种自由观念,“无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和“有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庄子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郭象注《庄子》采用六经注我法,对于庄子的这两种自由观念都加以肯定,进而建构了他的一家学说:“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本文从三方面对“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说明郭象的基本哲学观,即以“玄冥”、“独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篇的分析,认为《逍遥游》是庄子梦幻般自由理想的最大体现,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是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子的自由理想和传统道德中的诸如知德、修身以及平等的思想有着行为上的交叠,并不包括放纵主义的自由,庄子的自由理想境界和传统道德价值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屈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二者对士人的影响又统一于一体,这是因为庄子和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超越.他们超越世俗人生后所进入的人生境界是对立互补的,这种对立互补使得他们的影响能够统一于后代士人身上.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庄子、屈原行为问的折衷、在不同的时候引屈原或庄子为知己、以旷达的心态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4.
老子与法贾的“无为”思想的异同。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第一,二者”无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同,从而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第二,二者“无为”思想内容不同:一是理论基础的不同,二是理想社会目标的不同,三是“无为”与“有为”关系的不同,四是老子与陆贾对待其他诸子的态度不同。第三《老子》与《新语》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同,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妙文,被推为老庄散文的代表作。《逍遥游》思想上反复阐述人生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艺术上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浪漫主义的笔法,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清人林云铭如此评论《逍遥游》":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未续,以为复而未复,  相似文献   

6.
"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其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魏晋以来注家对庄子“逍遥游”和小大之辩关系的阐释,分析了《逍遥游》一文是如何从小大之辩来论述逍遥之境的,并且结合《齐物论》和《秋水》中关于小和大关系的论述,得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存在两个层次的意义:在表层上,庄子是承认小和大之间的区别的;而在本质的层面,庄子认为小和大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所谓崇大抑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10.
本篇是一篇安命论。本篇对于真人的三个层次的描写,即是对于人应如何存在的思考。“真人”一词是从“真知”一词推引而出,就好象《齐物论》中“成心”一词乃从“成形”一词所出一样,这是庄子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其中的逻辑是一种类比逻辑。天人关系这个概念,其含义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涉及到本然状态与人为状态的关系,又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还涉及到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正是在天人之辨这样一个不同于《逍遥游》抒发对于大自由的向往的新的理论基点上,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对其理想人格作了集中的阐述。在真人三解这一部分,庄子以对一种人格形象的描述,来阐述一种安命的处世态度,并且是在更深的层次──生命跨物种的周流──上进一步阐发了天人之辨。引人注目的是,这样集中地对理想人格形象作出描写,是《庄》书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孙强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4):433-436,444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12.
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具有平等性、差异性和思想性的基本特征。巴赫金的其他重要思想,如“复调”小说、“狂欢化”理论等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对待在阶级社会产生、国家形成之后被规范的宗教,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描写与挖掘,价值取向完全两样。魔幻现实主义对其采取了批判与否定的立场和态度;寻根文学对其态度有时明朗,有时暧昧,其价值取向时而肯定,时而批判,或者满足于客观的展示,价值评判失语。  相似文献   

14.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聚了历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又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又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透过对中国的儒、释、道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真、善、美等观念的比较可以透视出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与西方宗教中,认知价值方面“存而不论”与“追根溯源”的不同取向;“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理想;“优美”与“壮美”的不同审美情趣等都表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表面看 ,《简·爱》和《呼啸山庄》在风格上差距很大 ,但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极大的“近似性”。主要表现在 :主人公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对人格尊严的维护 ;作者对待宗教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态度以及追求灵与肉相结合的理想爱情 ;作品利用梦幻、象征等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的双环式的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了“无待逍遥游”的三方面问题:(1)《逍遥游》所写的追求自由的故事的寓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有待逍遥游的自由有很大的局限,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这是庄子之所以提出无待逍遥游的原因之一。(2)无待逍遥游的含义和性质分析。认为无待逍遥游的自由在现实世界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虚构的精神世界里。(3)逍遥游个体形象的意蕴分析。希望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观念方面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由于在哲学观和自然观上的差异,导致形成大相异趣的“比德说”和“逍遥游”。不过,在追求天人合一上,它们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8.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质和品位是独特的,它不是现实功利的人生现,也不是彼岸救赎的人生观,而是艺术化的人生观,也可谓之为审美的人生观或人生的艺术化。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在历史和逻辑的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步骤: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奠基;对生死、是非等“成心”的破除一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由“心斋”、“坐忘”而达“逍遥游”——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完成。艺术化人生观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此作深入的体味、阐释和展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具体分析喜剧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影心态,会发现真正优秀的喜剧电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