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内螺纹铜管拉拔工艺润滑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润滑对拉拔力能参数、内螺纹齿形及退火后的表面质量等有着重要影响,乳液润滑的综合效果比油性润滑剂的综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内燃机摩擦学研究中流体润滑模型的研究概况,讨论了目前内燃机流体润滑模型研究中较为突出的3个方面:缸套表面激光微造型润滑理论;活塞的二阶运动与缸套一活塞裙部间的流体润滑的耦合分析;活塞裙部型面的形状.最后探讨了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悬臂梁平面结合面参数的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频率阻尼比法,提出了一种利用悬臂梁的平面结合面参数识别测试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力学模型,通过模态试验优化识别出干摩擦和油脂润滑这2种不同介质状态下结合面的法向刚度系数和法向阻尼系数,并拟合出结合面动态参数随面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悬臂梁测试模型对于优化识别平面结合面的动态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干摩擦和油脂润滑结合面的动态参数随面压力的变化不仅具有较强的非线性,而且油脂润滑结合面的动态参数值要比干摩擦的参数值大.  相似文献   

4.
超越离合器的滑动摩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改进的等温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研究了脉动无级变速器用超越离合器的滑动摩擦。采用逆解法将雷诺方程、弹性变形、油膜厚度、润滑特性等联立,再用非牛顿流体(流变学)模型计算了摩擦力和牵引系数,并以榆入功率为1.5kw的超越离合器为例讨论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煤矿井下设备润滑问题,针对一种新型多点润滑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润滑系统进行工况分析了解工况装备润滑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润滑系统的设计方案;基于润滑系统工作特点,分别建立了润滑系统注油器的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以及储油器的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对泵送系统储油腔、注油腔、驱动装置进行虚拟仿真.在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泵送系统实验样机模型,并进行了系统测试.并通过测试结果完善了泵送系统的理论设计.  相似文献   

6.
采用醋酸乙烯酯、E-44环氧树脂、丙烯酸丁酯作为主单体,以α-甲基丙烯酸作为官能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环氧改性乙丙乳液.探讨了各种单体的比例,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的类型和含量,不同聚合条件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实验配方.测试了环氧改性乙丙乳液的各种性能.结果显示,环氧改性乙丙乳液有优良的稳定性、耐水性、耐酸性等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7.
纤维素醚稳定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羟乙基纤维素为主要稳定剂制备了聚丙烯酸酯乳液,通过TEM观察乳液乳胶粒的形态,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共聚物的结构,探讨了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以及乳胶膜的吸水和力学性能,并与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相应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羟乙基纤维素为主要稳定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空间稳定结构,其电解质稳定性大大优于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也分别由14.6MPa和462.3%提高到17.1MPa和524.6%.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比较,用有机硅开环体改性丙烯酸酯孔液的合成较困难,这是由于有机硅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水解,生成凝胶.加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并将保温温度降至60℃后,成功制得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乳胶粒都是均一的核-壳球形结构,粒径大小为0.04~0.4μm.无皂乳液的耐水性要远优于普通乳液.  相似文献   

9.
混合润滑状态下渐开线直齿轮啮合效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齿轮通常在混合润滑状态下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齿轮啮合面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两种摩擦系数,建立了混合润滑状态下的动态摩擦系数数学模型.建立了以瞬时压力角为变量的齿轮滑动摩擦功耗和滚动摩擦功耗数学模型,避免了现有的沿啮合线积分的功耗模型存在原理误差的问题.最后,对提出的混合润滑状态下渐开线直齿轮啮合功耗进行仿真,并与弹流润滑仿真、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混合润滑状态下渐开线直齿轮摩擦系数模型以及啮合效率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聚合方法和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和粘度的影响,采用PCS跟踪了聚合过程的粒径大小,并对粒子形态采用TEM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良好.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径逐步增加.随MATS用量的增加.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变差,乳胶粒的平均粒径增加,乳液的粘度增大.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1.
高硅含量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研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水解抑制法和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高硅含量的核壳结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影响聚合过程及乳液稳定性的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核壳乳液克服了普通硅丙乳液聚合的缺点,尤其是提高了乳液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活塞裙部摩擦润滑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裙部表面粗糙度、裙部线型对活塞润滑和摩擦的影响,所编制计算程序用于计算整个活塞横向运动轨迹,并揭示出活塞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其裙部油膜力和摩擦力与曲柄转角的函数关系,给出了有关基本公式和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涡旋压缩机润滑系统性能分析模型,分析了润滑系统各部分的流量关系,确定了润滑系统润滑油量的优化准则.对润滑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和润滑系统整体结构参数的合理匹配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作为软硬单体,NP和DBS的混合乳化剂作为乳化体系,采用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并引入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来制备苯丙乳液.在聚合过程中改变加入的乳化剂量.研究了乳化剂对苯丙乳液的平均粒径、稳定性、吸水率、粘度和流变性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大,乳液胶粒的平均粒径减小,而乳液的粘度和胶膜的吸水率却增大.乳液的稳定性受乳化剂中非离子乳化剂和阴离子乳化剂的质量配比影响较大,而乳液的流变性则与乳化剂的浓度无关.并对乳化剂对乳液性质的影响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制备不同用途的苯丙乳液时,必须要严格控制乳化剂的浓度及配比.  相似文献   

15.
将Oden等提出的非局部摩擦理论应用于冷挤压过程的流体润滑分析,建立了一种非局部形式的流体润滑模型,应用摄动方法,求得其近似的解析解,并给出了具体算例.应用该模型可以计算冷挤压过程的润滑油膜厚度、油膜压力以及摩擦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0℃,以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进行微乳液共聚合,成功制得了固含量为35%、平均粒径在45nm左右的蓝色半透明微乳液.进一步考察了引发剂及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粒子粒径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微乳液的粒子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微乳液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水电机组分块可倾瓦推力轴承热弹流动力润滑数值模型 ,利用有限元法联立求解三维控制方程组 ,给出了准确的推力轴承润滑分析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将数值模型应用于聚四氟乙烯弹性金属塑料瓦推力轴承的润滑分析 ,探讨该新型推力轴承的动力润滑适宜模型和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成果比较 ,符合较好 .  相似文献   

18.
含氟乳液的成膜条件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氟乳液,运用Kruss K12型动态表面能分析仪测定含氟涂膜对水和十六烷的接触角,研究了含氟乳液成膜过程的条件,如成膜温度、成膜时间、涂膜厚度、基材材质及浸入时间等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成膜过程的条件也会极大地影响含氟乳液涂膜性能.在载玻片上制备含氟乳液涂膜,控制涂膜厚度为100μm、成膜温度为30℃、成膜时间6.5h,可得到性能较佳的含氟乳液涂膜.  相似文献   

19.
在薄膜润滑的无限短径向轴承中,薄膜间隙和吸附层厚度对润滑剂的影响不可忽视.引用薄膜润滑的等效粘度模型推导无限短径向轴承的等效粘度计算模型以获得薄膜润滑无限短轴承的解析解,并运用该模型进行薄膜润滑条件下无限短径向滑动轴承的性能分析,确立了参数与轴承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工程实际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纳米SiO2对Vac乳液聚合及乳液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醋酸乙烯酯(VAc)/纳米SiO2复合乳液,考察了纳米SiO2对VAc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对VAc转化率和接枝率有一定影响;复合乳液中乳胶粒的形态、乳液的粘接强度、热稳定性和粘度等均明显不同于常规乳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