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中国意义及其命运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要求我们不能对阶级进行狭隘的政治解读,必须从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话语下解放出来,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进行与时俱进的当代转换。坚持从阶级分析到以阶层分析为主方法的转换,树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共精神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增值性、公共性、依赖性等独特个性,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在公共性问题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十分有必要促成公共精神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生成。政府必须坚持公共利益取向,以公共责任为依托,尊重公民的独立人格,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必须培育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参与精神,学会关注公共生活,关注他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政治沟通是政治活动中一种很重要的行为,有效的沟通依赖于沟通渠道的畅通和多元化。通过建立非官方学术信息组织、放松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发展公民组织等手段创建一个公共领域,无疑对促进民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的觉醒,不仅使公民对公权力更加重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在公共空间显得过于偏激和执拗。公民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合格的公民,而合格的公民素质包括具备公民理性和公民意识。基于此,分析了当代中国公民非理性现状,并对公民理性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共精神是指基于公民的理念、责任、义务驱动而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改善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系列价值目标的认可与追求。公共精神通过培育公民的平等、自由、参与和责任意识,孕育公共理性,催生公民共同体,为和谐社会奠定公正性基础、合法性基础与道义基础,因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诉求。当前,我国应从发育公民共同体、保障公民参与、生成公民风范等方面入手,以培育公共精神,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公民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决定我们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和谐社会的视野,在分析公民意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公民意识的基本现状,并对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公民意识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成为检验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政府作为单一主导者的弊端却日益凸显。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作为公共治理框架中的组成部分,在参与应对公共危机时应该而且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非政府组织发育并不完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成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要求和现实需要两个层面探讨和谐社会构建活动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我国当前还存在公民与政府之间缺乏互信、公众参与机制短缺、公众制度化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必须从转变传统决策观念、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有效机制等方面,促进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措施,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公民法律理解-解释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对公民的法律理解-解释活动与和谐社会善治的内在关系的探讨。和谐社会的善治模式内在地蕴含了公民法律理解-解释的要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心理基础。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过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具有社会整合作用,正确引导与教育以及优化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阿尔蒙德所谓的公民文化是指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也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的混合体。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抽象的二元对峙,并且各自处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对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上述抽象对峙的两种尝试性解困。现代中国正逢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协调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在西方公民文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构建中国公民文化不仅对公民参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宪政欲构建怎样一种国家与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平衡。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树立良好的宪政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提高公民人文素质的关系,从国家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及文化传播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图书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国家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去探究和治理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公共问题。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社会主体能够就关涉社会民众合法利益的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进行自由、开放、公平、对等、理性、负责、充分的对话、商讨、辩论、妥协和合作,以使"重叠共识"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公共问题的实效治理。因此,在当代中国,培育公民精神、促进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合适话语机制,以推动协商民主稳定有序发展,成为全效治理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共问题的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公民思想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谁成为公民以及如何成为公民两个方面。在谁成为公民的问题上,托克维尔立足于法国的历史、思想与文化传统,强调法国现代公民的生成不但包括从市民到公民的生成机制,而且包括一个从农民到公民的生成过程;在如何成为公民的问题上,托克维尔强调现代公民的培养不仅需要国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公共生活的锻炼。托克维尔的公民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公民建设既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公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诉求,各种不和谐因素,归根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公平就是实现资源或利益的平等分配,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同时,社会公正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反映了和谐社会中构建公正思想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8.
李萍 《甘肃科技》2009,25(14):79-8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和分化,影响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指导,合理调整当代中国利益格局,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对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共权力的扩张,不仅侵害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也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公共权力的又一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