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男儿戍边征战,思妇空闺独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自《诗经》始,以征人引发的“闺怨”诗源远流长。一首首哀曲把思妇的情态和口吻,描写得婉转缠绵,栩栩如生。她们或触景生情、或感时伤情、或托物传情,诉说着无尽的相思和悲哀,含蓄不露,温柔敦厚,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婉、哀怨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相似文献   

3.
蓝调音乐始于20世纪初美国的南部,是居住在美国的黑人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以吉他或其他乐器伴奏,内容多表现黑人的不幸生活、哀怨及渴望幸福的情绪。蓝调音乐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融入了欧洲音乐的特点,对美国爵士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一生沉浮不定,坎坷艰难,但无论是在春风得意、少年得志时,还是投闲置散、抑郁失意时,他都以激昂悲壮的调子,唱出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孝感孝文化艺术中大量以“董永和七仙女”为题材的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秀代表作和世代流传的艺术精品,以及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所表现的孝心、孝行,客观地印证了“孝感是董永故里”和“孝感是孝子之乡”。  相似文献   

6.
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特征和处世态度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迁谪,他们也大多能够调整心态,从容应对。相应的,与前代迁谪文学的悲戚哀怨情调相异趣,北宋迁谪诗文表现出随缘自适的内倾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在对国别文化特征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工具,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的实践设计提供研究的理论立足点.主要结论是:对于企业所有者而言,经营者的角色并不纯粹地表现为“自利的代理人”,它是应情境而定位的,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于双方关系认知的博弈过程,其结果对双方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企业经营者更多地表现为“代理人”不同,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特征和制度演变背景下的今天,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更可能表现为“管家”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古往今来永恒的爱情主题,认为二位大家的作品中都赞同爱情是可以超越伦理纲常的,爱情是人性最本质最美好的部分.同时从思想根源、文化影响、表现方法、创作理念和原则等方面论证了二者爱情戏剧创作的不同.由于受不同文化宗教的影响,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通常是激情热烈的,汤显祖的爱情则是绵长哀怨,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相似文献   

10.
严羽的"妙悟"说与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在对待艺术问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张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艺术.当然,二者在哲学基调、艺术传达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李煜的词朴实无华,清新隽永,读来令人愁肠百转。上苍赋予他太多的哀伤,亡弟、亡子、亡妻、亡国接踵而至,悲伤程度的不断加深,促成了他词作的升华,尤其是亡国之后,他悲凉的心境又增寒意,忆往昔,仿佛天上人间,为渲泄心头的怨愁,只有借酒消愁、濡墨填词,长歌当哭。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中,民愤对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可以监督司法活动,提升司法公信力;另一方面,它又干扰了司法机关独立性,影响司法公正.应当客观全面认识民愤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将民愤纳入法治渠道,正确分析和鉴别民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考虑民愤影响,提高司法机关独立性,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颠覆的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小说作为一种文类的兴起与喜剧艺术取代悲剧艺术的艺术史事件是同步发生的。在某种意义上该书也可以读作“罪感与怨恨”的东方叙事学。作者从自然之人与陌化之人、肉身自我与精神自我、以及父子伦理等问题入手,讨论了文学中由怨恨心理所导致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喜剧性颠覆现象。而“故乡何谓”以及“女性话语的建立逻辑”可以看作是由“父子关系”这一大主题所衍生的两个子主题,从而使全书构建起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罪感与怨恨”的叙事学系谱。  相似文献   

14.
近代诗人宁调元面对专制统治、列强入侵和狱中险境,写了大量抒悲愤之情、扬雷霆之声的狱中诗。由“死”和“血”组成的“悲愤”之情,以及由“革命”、“民主”、“自由”组成的雷霆之音,成为了他诗歌的情感主旋律。这种源自于自然心声的情感,已经完全冲破了古典诗歌情感模式的束缚,奏响了一曲富有激越音色和生命力度的文学情感的交响乐,它正在召唤着一个中国文学情感模式大转换时代的到来。因而,宁调元的狱中诗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究的。  相似文献   

15.
我所认识的丁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和周扬、沈从文三位中国现代文坛巨擘,从二、三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恩怨不断。丁玲与周扬的怨恨不了,丁玲与沈从文的失和成仇,都在丁玲的从艺活动和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并影响了丁玲复出当代文坛后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贬谪诗人,贬谪使刘禹锡备尝忧患磨难,但也正是贬谪激发了他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争的动力和勇气。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文学豪健雄奇、冷峻犀利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忧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文学写作的新路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相似文献   

17.
司法正义要求国家公平或公正地保护刑事诉讼中各方主体的合法利益。就中国现实情况而言.民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正义的实现。社会之所以需要刑事辩护律师,是因为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刑事法律服务,能够为司法正义的实现提供现实支持。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民众反侵略斗争的浪潮不断,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进行着如此长时间和形式多样的斗争?显然,义愤情绪、保卫权益的思想要求和华夏中心主义是促使他们行动起来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坚守着传统人生价值判断的方方,面对现代化功利性人生价值的冲击时,表现出狭隘的浮躁的愤懑,以至于《过程》的人物结局隐喻出英雄文化守城的失败,而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的播出,又昭示了英雄文化的再度崛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孙惠芬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的分析指出,在中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以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傲视乡村的贫瘠与闭塞,农民面对城市,实际上也就注定要面对一种强势文化。怨恨与羡慕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扭结与共生。并将农民面对城市强势文化的这种体验,称为“怨羡情结”,认为它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现代性体验。《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真实地展现了这种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