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多民族国家,公民的国家认同是政治稳定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既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又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个重要群体,了解他们的国家认同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据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包含了民族、国家等元素,具有民族与国家交融的情境性和多元化的现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各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民族认同,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二者的关系有一致性,同时也有冲突性的一面,不论是一致性还是冲突性,对民族关系和国家稳定都产生巨大影响,笔者认为对两种认同进行有机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协调二者关系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的背景下,需要从国际比较视野和民族过程发展脉络中认识该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需要置于全球化时代的族裔复兴背景中进行考察,全球化推动族裔复兴及其全球性影响的形成,同时也加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是世界范围内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4.
贵州苗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订的民族认同问卷调查了613名苗族初中生,结果表明:苗族初中生在中华民族认同与本民族认同上都比较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相对高于本民族的认同;苗族初中生在中华民族认同行为维度、苗族认同认知、情感及总体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父母民族成分对苗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父母教育水平对苗族初中生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苗族初中生中华民族认同与本民族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中华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价值需求.同时,它也充分满足了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需求,即培养和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为进一步构建法治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作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国家意识对国家的形成、统一、强盛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公民义务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基础。树立国家意识,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处理好各种关系。在新时期,缺乏国家意识,对中华民族就是一场灾难,为此,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加强公 民国家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文化理念,既是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准则,也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民族地区是我国文化多样性资源最丰厚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在和谐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正确理解一元主导和多元共生、核心价值和多样文化的关系,对不断增强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族群认同的历程,也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繁衍的几千年中,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而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历程,往往以沉重的代价而得以实现。在整个民族认同的大背景下,着重以佤族的族群认同为蓝本,试图提出佤族的族群认同特有的差异性,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方案,从而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城市化水平在新世纪不断提速,这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促使族体间发展差距和民族认同状态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在分析族际冲突中民族认同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现实张力、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及其完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认同与公民身份构建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关注点。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经历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共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认同才趋于独立和成熟。民族认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走向开放的、民主的、成熟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如何认识大连市文化产业升级,通过何种产业升级路径完成升级,是当前大连市文化升级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仍然偏缓,企业发展压力仍然较大,大连城市“名片”仍不鲜明。因此,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发展活力;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力度,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深层次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加强科技发展与进步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推进大连市文化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是大连市文化产业升级与创新的路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社会政治生态正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在这种社会态势下,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状况,全面分析影响公民政治认同变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解决社会成员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培育和形成稳固的公民政治认同,已成为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保持政治稳定,有效应对和规避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符号人类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索绪尔式符号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是二元对立的;一种是皮尔士式符号人类学(semiotic anthropology),是三元对转的。这里重点讲皮尔士式符号人类学,尤其是象似、标指、象征,分别指物感物觉、事物相指、价值意义,这三元是“地天通”的关系,交融不分,避免了符号断裂。  相似文献   

14.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外已有的民族认同量表为基础,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编制了大学生民族认同感问卷,向我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1份.问卷共49个题目,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保留了38个题目,其中包括族体认同、族属认同、国家认同3个因子.根据探索性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量表信效度均为0.85以上,验证了量表与构想模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7.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国不同的政治背景赋予了其特定的内容,而探索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重在把握"中国特色"和"有序性"。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的新变化,并就如何推进和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