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距今约15~10 ka黄土高原侵蚀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黄土堆积作为晚新生代陆相最好的古气候记录之一, 得到了众多研究, 其揭示的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意义. 但是, 中国黄土研究中还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或假设没有得到证实, 从而使一些研究结论受到质疑. 为了进一步认识黄土堆积的连续性、绝对年龄和时间分辨率等问题, 对黄土高原西北-东南方向上代表性的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间距10 cm的连续光释光年龄测定和古气候替代性指标测试, 获得了108个绝对年龄数据. 结果发现, 在黄土高原塬区代表性的晚第四纪黄土剖面中存在约4~5 ka的间断. 这一直接的年代学证据表明, 在千年时间尺度上黄土沉积是不连续的. 新的年代证据指出, 以前基于粉尘沉降模式获得的时间标尺是不准确的, 从而使已发表的关于亚轨道时间尺度黄土古气候记录的研究工作需要重新审视. 初步分析认为, 黄土堆积的加剧侵蚀可能受气候变化控制.  相似文献   

2.
王永炎 《科学通报》1982,27(2):102-102
黄土的微结构是在黄土物质沉积时及沉积后的成土作用过程中形成者.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黄土成因、黄土工程地质性质等有关的理论与生产问题.我们对陕西、甘肃、青海及新疆等四个省区的十二个黄土剖面不同时代的黄土微结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本文是这次工作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任吉民 《科学通报》1992,37(3):221-221
稀土生物配体配合物研究对考察稀土生物效应并进而探索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稀土二肽配合物研究不多。本文合成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研究了稀土元素甘氨酰替-L-亮氨酸固体配合物,采用~(13)C NMR研究了配合物溶液中构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稀土元素在农业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解惠光 《科学通报》1991,36(8):561-561
稀土元素的生物活性研究是本世纪初开始的,1917年中国钱崇澍与美国Ostenhout发表了钡锶铈对水绵生理作用的研究结果.1933年苏联等研究了碳酸镧、草酸铈对小麦营养生长的影响,指出镧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935年起对稀土的肥效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指出混合稀土或单一稀土在适宜剂量下,可使豌豆和橡胶草含胶量大幅度提高.二次大战后他与合作者着重研究了微量天然放射性稀土元素及其同位素对农作物的影  相似文献   

5.
最初,主张黄土风成的是根据他1857年在墨西哥对黄土状岩石的研究而提出的。后来,1877年,Φ.李希霍芬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名著作,其中提到中国北方的黄土是通过风的作用及通过物质在广阔的草原凹地上沉淀而成。B.A.奥勃鲁切夫在中国的接踵而来的调查长久地巩固了黄土的风成起源的理论,并大大地改变了已有的李希霍芬以及其他学者的观念。B.A.奥勃鲁切夫直到现在还捍卫着黄土形成的风成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土的微结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高国瑞 《科学通报》1980,25(20):945-945
中国黄土的分布、地层、物质成分等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主要介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黄土的微结构及其区域性变化规律,并提出微结构的分类意见,这些研究对于判定黄土湿陷性和评价黄土地基的工程地质性质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东怀 《科学通报》1995,40(20):1873-1873
中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冬季风的产物,与之相间的古土壤则发育于夏季风环境效应优势期.约13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以夏季风强盛为其基本气候特点,发育了一套由三层复合的、成壤作用较强的古土壤S1.为了半定量地恢复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我们布置了几乎覆盖整个黄土高原的三条大剖面线(图1(a)),沿线尽可能等间距选择典型地层剖面,对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实测,对各剖面的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磁化率作了较为系统的测量.通过对104个地  相似文献   

8.
李春来 《科学通报》1994,39(7):629-629
近年来,黄土-古土壤及其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已受到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利用生物和化学的指标来反演古气候的变化,重建了2.4Ma以来黄土-古土壤记录的古气候历史.洛川黄土剖面中微玻璃陨石的发现,表明黄土是记录天体撞击事件的良好介质,同时黄土也应该记录了撞击效应对古气候的影响.C,O同位素作为一种成熟的手段,被广泛用来研究古气候的演化,在撞击事件对古气候的影响研究中也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过去对  相似文献   

9.
黄海周边河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沉积物物源示踪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守业  李从先  C.B.Lee  T.K.Na 《科学通报》2003,48(11):1233-1236
黄海周边的中韩主要河流悬浮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组成不同, 韩国河流的稀土元素分异强于中国长江、黄河和鸭绿江, 表现为上陆壳标准化模式上明显的轻稀土相对富集. 不同级别的流域内源岩组成差异是形成这些河流稀土元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稀土元素分异参数(La/Yb)UCC和(Gd/Yb)UCC, 以及稳定的La/Sc和Th/Sc元素比是识别进入黄海的中韩河流沉积物的可靠指标, 可以用于中国边缘海沉积物物源研究和古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丙氨酸与稀土元素配合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霞 《科学通报》1991,36(7):519-519
对于丙氨酸和稀土元素在溶液中的配合行为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本文采用相平衡的方法对LnCl_3-Ala.-H_2O(Ln=Yb,Dy)体系在35℃时及全浓度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CCSD榴辉岩折返过程中短时增温作用的微量元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克清  刘勇胜  柳小明  张斌辉 《科学通报》2006,51(22):2673-2684
利用LA-ICP-MS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部分榴辉岩进行的单矿物微区微量元素空间剖面研究, 发现主量元素组成均一的石榴石和绿辉石具有明显的微量元素组成分带. 石榴石边部表现出明显的中稀土元素(MREE)富集特征, 绿辉石边部显著富集所有稀土元素(REE), 磷灰石边部则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而低轻、中稀土元素. 结合微量元素在榴辉岩各主要矿物中分配系数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实验研究, 石榴石、绿辉石和磷灰石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分带应反映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快速增温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春来 《科学通报》1994,39(14):1309-1309
磁化率特征作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已广泛应用于黄土的研究中.黄土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古气候分辨率,而洛川黄土剖面中微玻璃陨石的发现与研究,为验证撞击效应对古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工作通过对微玻璃陨石赋存层位进行高密度取样(3—5cm),以尽可能高的时间分辨率(~300年),研究该界线层位黄土样品的磁化率特征,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自1920年以来,在中国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的黄土及河湖相地层分布区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其中包括著名的泥河湾、水洞沟、萨拉乌苏、丁村、大荔、匼河-西侯度、庄浪、庆阳、三门峡、东秦岭地区以及蓝田地区等.在陕西蓝田的最新研究进展是运用第四纪地质学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黄土-古土壤序列和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为依据,发现了公王岭遗址黄土地层的强烈侵蚀和多组地层缺失,确定了直立人头盖骨与伴生的古动物化石所埋藏的地层不是前人原确定的粉砂质黄土L15中部(年代为1.15 Ma),而是位于一个大侵蚀面之下的S22~S23古土壤混合层(年代为1.63 Ma).同时,在蓝田上陈一带发现了新的出露良好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剖面(L5~L28),并在早更新世S15~L28层段的17层黄土或古土壤层位中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数量不等的旧石器,其年代为1.26~2.12 Ma.研究结果使蓝田地区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这不仅在人类起源和演化方面提出了新的科学思考,并拓展了"黄土石器工业"和"黄土地质考古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中国黄土高原高分辨率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多时期古人类活动序列关联研究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土的地质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泛地开展了黄土和黄土地质环境的研究。这里主要介绍黄土的分布和地层,黄土与其他第四纪沉积物的关系,以及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的研究成果。从黄土沉积时期地质环境的特点和黄土成因等说明中国第四纪时期有干湿气候的交替变換和多次的气候波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利用与改造黄土和黄土  相似文献   

15.
孙大鹏 《科学通报》1994,39(23):2206-2206
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曾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海水及其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日本学者曾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日本温泉水和火山口湖湖水中的稀土元素和铀钍元素.然而对高盐度的盐湖卤水及其沉积物的研究仍系首次.这对于了解高盐度水体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及其在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流芳 《科学通报》1986,31(5):350-350
众所周知,稀土元素是包括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z=57~71)和钪、钇等十七个元素,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和核结构决定了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而稀土元素的许多独特性质又决定了它们的应用。因此对稀土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结构进行研究,探索稀土金属在新材料方面新的应用是有意义的。本文报道了二碘荧光素、四碘荧光素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半导体导电性质及结构,这些工作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7.
谭志诚 《科学通报》1991,36(1):35-35
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由于在科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行得十分活跃并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叭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充分地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许多有关工业和研究部门迫切需要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热力学数据作工程设计或理论计算之依据. 稀土元素异硫氰酸盐水合物能与众多的配体形成配合物,对萃取、分离稀土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热容是重要的基础热力学数据,迄今这类化合物的热容数据,还未见报道. 我们合成了包括锢、饰、错、钦、衫、礼、镜和忆在内的八个稀土元素异硫氛酸盐水合物,用精密绝热量热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临潼~渭南高速公路和312国道甘肃段不同交通量的路基黄土做比较研究,提出了适合公路工程的细粒土的粒度界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黄土路基中粘粒、粉粒、砂粒含量的变化规律,建议黄土路基的填筑应采用级配良好的黄土填料。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中微玻璃陨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袁宝印 《科学通报》1989,34(22):1725-1725
一、研究剖面 中国黄土以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研究最为详尽,该剖面黄土层厚135m,根据岩性划分为坡头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等。黄土层之下为厚约15m的红粘土,两者呈渐变关系。古地磁测定表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大约距今240万年。红粘土含蜗牛及中间  相似文献   

20.
王序昆 《科学通报》1985,30(12):916-916
七十年代以来,已有许多关于锡与过渡金属成键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但是锡与稀土成键的化合物未见报道。为进一步研究稀土元素参与形成的金属-金属键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我们合成了从钇、镧到铽八个轻稀土元素与三苯基锡成键的化合物,并且对其价键状态与电子结构做了初步分析。从镝到镥六个重稀土元素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未得到预期的化合物。这可能是因为稀土元素中f电子的充满程度增大对成键不利的原因。反应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