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应用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四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6个中期旋回和数十个短期旋回,其中短期旋回可细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三种类型.讨论了每种短期旋回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及其沉积相序列和组合,并且指出了有利储集体在短期旋回中的发育部位.在识别湖泛面和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的基础上,对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最后,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储层的发育规律,指出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层序界面相叠合的位置为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部位,这些砂体与断层互相配合可形成断层-岩性油藏;而处于中期旋回内部的储层为辅助储层,是形成岩性油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
以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15口钻井的测井、岩芯、物性测试和试油资料为基础,运用沉积学、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理论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层序界面级别、类型和特征,并识别出2个长期旋回、8个中期旋回以及若干个短期旋回.解剖了中短期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样式,将其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型)、以上升丰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近乎完全对称型(C<,2>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G<,3>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对储集砂体物性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长8、长6油层组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明显受A型层序控制,而长7油层组浊积砂体则受C型层序控制.试油资料和物性资料表明,在三角洲前缘环境中发育的具A<,1>、A<,2>型层序结构砂体和在浊积扇环境中发育的具C<,2>、C<,3>型层序结构的砂体是深入勘探重点关注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3.
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继承性古隆起控制向盆地阶梯状减薄;基准面的发育过程经历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依次发育高能和低能河控三角洲平原、近岸沉积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扶余油层底部为长期基准面下降至上升转换面,A/S值远小于1,砂体几何形态以多层式为主;随着基准面上升,A/S增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增强导致河道沉积以侧向加积为主,砂体以孤立式为特征;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沉积,构成扶余油层的主要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4.
综合岩心、测井、粒度等资料,对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砂体空间展布特点与主控因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克拉玛依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并细分为4个长期旋回;辫状河道、辫状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是其主要成因砂体,不同成因砂体的展布特点与沉积环境及基准面旋回有关;超长期基准面旋回早期以陆上辫状河道沉积为主,随着基准面上升,水下砂体出现的频率增大;长、中期旋回控制着砂体叠加样式转变,切叠式厚层砂砾岩体多发育在旋回的底部或顶部;在短期旋回上升过程中以形成平原地区河道砂体为主,而随着基准面下降,沉积作用则向前缘地区迁移,形成反韵律河口坝砂体。  相似文献   

5.
在大量测井、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红车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展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探求更小级别旋回内沉积相构成与演化特征,进而了解储层分布演化规律,为岩性圈闭的预测与评价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红车地区克拉玛依组发育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旋回和2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初期,以河道砂体广泛分布为主要特征,砂岩含量相对较高,岩性圈闭形成条件相对不利;随着基准面上升,可容纳空的增大,泥质的泛滥平原沉积物占据其主要空间,故在基准面上升时期,更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而伴随着基准面下降,河流能量不断增强,河道发育规模随之加大;MSC2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于长期旋回的中部,此时基准面位置相对较高,处于上升中-晚期,河道砂体欠发育,泛滥平原广泛分布,易形成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分析法,对基准面变化与曲流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特征,特别是基准面变化与夹层的发育程度、夹层产状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mⅢ和NmⅡ油组发育3个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不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和19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旋回类型可以划分出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两种非对称型,以及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和上升与下降半旋回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对称型;基准面低时,河道砂体宽而缓、且侧向切割严重,边滩较发育,侧积层倾角小、钻遇频率低;基准面高时,河道窄而深,河道砂体镶嵌在泥岩中呈孤立条带状产出,边滩发育程度低而堤岸亚相较发育,侧积层倾角大、钻遇频率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油层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其划分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各级基准面旋回可进一步分为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与对称型两大类3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重点论述了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背景、叠加式样和沉积动力学过程.在研究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叠加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自水下分流河道向河口坝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稳定的变化规律,与处于三角洲强烈进积期的长3油层组沉积演化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一区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济阳坳陷胜坨油田一区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层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对称型两种基本结构类型.根据旋回的结构变化特征又可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近完全-完全对称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5种亚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以及较短周期旋回在较长周期旋回中的叠加样式、变化规律和分布模式,为沙二段1~3砂组进一步的小层砂体划分、等时追踪对比、砂体几何形态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布密度和隔层密度、频率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旋回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变化,认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韩江组储层为一套砂、泥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超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4种不同类型的非均质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西坳陷中-南段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以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的沉积相、基准面旋回与层序界面特征的综合分析为依据,将川西坳陷中-南段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4个长期和13个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旋回等时对比法则,运用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优选时间-地层对比位置,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和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进行了等时地层对比和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的沉积充填作用和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摘要: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研究区目的层中划分出4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和LSC2);然后对短期基准面旋回下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2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二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1下降半旋回的晚期,即一、二类储层主要发育在可容纳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三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1下降半旋回的早至中期,四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1下降半旋回的早期和LSC2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即三、四类储层主要发育于高可容纳空间情况下。  相似文献   

13.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测井小波分析及频谱分析方法,对延长组层序地层单元进行定量识别,共识别出5个长期、21~2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通过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规律分析,认为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量的比值(A/S)及层序界面对储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有利的储层发育位置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特别是中期和长期两个级次基准面相互重叠的界面两侧,酸性孔隙流体沿着界面运移,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对改善储集层储集性能有利。与传统层序地层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消除人工划分层序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旋回划分、对比的精度和准确性,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志丹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岩心、野外露头、测井、录井岩性等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按照适合陆相盆地层序特征的研究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志丹地区延长组不同相带、不同旋回中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地区延长组层序界面的类型和识别特征;并对延长组基准面旋回特征进行讨论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长4+5时期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认为延长组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LSC1对应长10和长9油组;LSC2对应长8和长7油组;LSC3对应长6和长4+5油组;LSC4对应长3、长2和长1油组。LSC3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且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上,是志丹地区主要的产油层段。  相似文献   

15.
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砂体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短期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长8油组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基准面旋回分析和高分辨率地层格架的砂体等时追踪对比技术",分析认为西蜂油田长8油组砂体的等时对比模式有"等高程、非同期和异成因"和"非等高程、同期、异或同成因"两种.形成于快速湖进期的西峰油田长8油组厚层砂体,受控于基准面旋回的升降,是由不断向陆方向退缩、多种沉积微相砂体复合叠加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