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钙屑砂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块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钙屑砂岩通常较致密,储集性往往很差.在大量薄片鉴定及物性统计基础上,对须家河组T3x45砂组钙屑砂岩的岩石学、物性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砂组的钙屑砂岩次生孔隙较发育,为有效的储集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等因素,其中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是储层发育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在储层特征及其与沉积相发育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以T3x45砂组为编图单元编制沉积微相图和砂体等厚图,预测钙屑砂岩储层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有利储层发育区块进行预测和评价,识别出3个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断裂活动期次、热流体性质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川西坳陷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的众多油气藏成因,与该坳陷由持续构造沉降折向脉动性隆升的重大构造逆转事件,以及隆升过程中多期次断裂活动和流体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充填不同期次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的次生石英和方解石标型特征、ESR年龄测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沥青包裹体反射率,以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的综合研究,结合众多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坳陷自早白垩世至中新世的断裂活动可划分为燕山晚期早幕(I期,125~110Ma)和晚幕(Ⅱ期,94~82Ma)、喜马拉雅早幕(Ⅲ期,63~53.7Ma)、喜马拉雅中期早幕(Ⅳ期,45~21.6Ma)和晚幕(V期,14.9Ma)五个主要期次;在渐趋开放的体系中,沿各期次构造裂缝运移的热流体以继承性发展演化的载烃油田水为主,但在Ⅱ期和Ⅳ期晚时混入有深部高盐度地层水;构造裂缝为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作用提供了重要通道条件;相关的成藏过程为I期石油窗阶段,Ⅱ期原始油气藏阶段,Ⅲ期原生油气藏破坏和早期次生油气藏阶段,Ⅳ期次生油气藏主要成藏阶段,V期“浅层远源次生”天然气藏阶段,Ⅳ期和V期为最重要的2个关键成藏期。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一区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济阳坳陷胜坨油田一区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层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对称型两种基本结构类型.根据旋回的结构变化特征又可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近完全-完全对称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5种亚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以及较短周期旋回在较长周期旋回中的叠加样式、变化规律和分布模式,为沙二段1~3砂组进一步的小层砂体划分、等时追踪对比、砂体几何形态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韩江组储层为一套砂、泥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超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4种不同类型的非均质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从深入分析河流砂体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详细讨论了河流砂体在地层格架中的发育位置、分布规律、成因特征,以及层序界面对河流砂体几何形态、稳定性和储集性等特征的直接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相当时间-地层反演的河流相小层砂体等时对比新技术方法,提出相控模式条件下的"等高程、非同期、异成因"和"非等高程、同期、同成因"砂体的两种等时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6.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高了岩相古地理图的精度.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4个长期、14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长期的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单元,分析了须家河组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认为:(1)四川盆地须家河期沉积主要由从周边山系向盆内和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的,以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主的沉积体系组成,致使四川盆地浅湖区域为向南西倾斜的"∩"形,浅湖内零星发育有小型浅湖砂坝沉积;(2)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以盆地边缘最为特征;(3)晚三叠世须家河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这两个级别的层序演化和充填样式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二-须三段的"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以低幅隆升为主,川东北地区坳陷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具有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四-须六段的"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且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内仍以发育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为主,而近造山带的盆缘以发育上升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远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层序充填样式为主,局部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非均衡盆-山耦合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