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研究区目的层中划分出4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和LSC2);然后对短期基准面旋回下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2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二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1下降半旋回的晚期,即一、二类储层主要发育在可容纳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三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1下降半旋回的早至中期,四类储层主要发育在LSC1下降半旋回的早期和LSC2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即三、四类储层主要发育于高可容纳空间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应用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四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6个中期旋回和数十个短期旋回,其中短期旋回可细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三种类型.讨论了每种短期旋回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及其沉积相序列和组合,并且指出了有利储集体在短期旋回中的发育部位.在识别湖泛面和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的基础上,对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最后,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储层的发育规律,指出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层序界面相叠合的位置为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部位,这些砂体与断层互相配合可形成断层-岩性油藏;而处于中期旋回内部的储层为辅助储层,是形成岩性油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识别方法、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机理。方法根据岩心、露头、测井资料识别界面,应用旋回层序测井响应模式划分层序,采用等时对比方法横向追踪对比旋回层序。结果研究区长6段可划分为1个长期、7个中期、31个短期旋回层序,建立了研究区以长期旋回层序为框架、以中期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结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超长期基准面下降之初的三角洲建设时期,研究区沉积了以长6段为主体的C1型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长、中期旋回层序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短期、超短期旋回层序划分与对比、小层砂体追踪及流动单元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与盆地充填演化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和层序界面的综合识别,总结出了7种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将盆地侏罗系划分出2个超长期、9个长期和1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进一步探讨了盆地侏罗系"层序-沉积-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富县期-延安期整个盆地经历了4次较大的构造沉降旋回,对应于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直罗期-芬芳河期,盆地再一次经历了较完整的由抬升、充填再到强烈抬升的演化过程,共发育有5次大的旋回,分别对应于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保大庆油田二次开发及三次采油的顺利实施,重新开展了杏南地区主要油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不整合面、整合面、初次湖泛面及最大湖泛面等各级界面进行识别和对比.通过对层序边界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及标志、边界类型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各级层序内部结构特征,建立研究区目的层的等时地层格架.依据各级层序界面标志,研究区目的层被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和LSC2;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及MSC3;3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6.
张景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4):3182-3187,3191
为了确保大庆油田二次开发及三次采油的顺利实施,重新开展了杏南地区主要油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不整合面、整合面、初次湖泛面及最大湖泛面等各级界面进行识别和对比。通过对层序边界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及标志、边界类型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各级层序内部结构特征,建立研究区目的层的等时地层格架。依据各级层序界面标志,研究区目的层被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和LSC2;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及MSC3;3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9区三叠系中上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塔河油田9区三叠系中上统中识别出1个Ⅳ级层序界面,相应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目的层下油组划分为12个短期旋回,建立3种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构型样式.结合各个层序单元的沉积相分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塔河油田9区三叠系中上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湖泊进退频繁,上、中、下油组分别为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沉积,其间泥岩段代表了湖泛沉积.  相似文献   

8.
针对苏里格气田召30区块河流相储层标志层缺乏、砂体叠置、掘蚀严重、难以精细等时对比的难点,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变化原理出发,在剖析关键取芯井的基础上,通过测井数据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和多曲线融合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单砂体级别的层序识别与对比。结果表明:测井数据最大熵谱分析及小波变换分析的综合运用能够实现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的识别与对比,据此,将研究区山_1段(S_1)—盒_1段(H_1)地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气层段(S_1-H_(8S)段)可识别出3个中期旋回和1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旋回识别与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多曲线融合技术提取标志层,实现了单砂体级别的地层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河流相储层砂体空间变换复杂、短期旋回对比困难的问题,提高了等时对比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内岩性油气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露头、钻井、岩芯以及测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7-长4+5识别出长61底部为三级基准面旋回的层序界面,并划分出1个三级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与1个三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由此建立露头与井下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地层充填序列和基准面的变化关系,构建大型坳陷湖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分布模型;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的演化对岩性油气藏的发育起控制作用;基准面旋回下降期和层序界面附近是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布密度和隔层密度、频率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旋回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变化,认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11.
鄂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砂体时空展布特征,认识到储集层受到层序界面的控制,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砂体为优质储集体,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发育模式;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成藏组合,明确了研究区层序格架内的油气藏特征及分布,指出研究区发育"下生上储"型曲流河三角洲油气藏、"上生下储"型辫状河三角洲油气藏和"上生下储"型或"下生上储"型深水重力流油气藏3种油气藏类型,并对其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志丹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岩心、野外露头、测井、录井岩性等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按照适合陆相盆地层序特征的研究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志丹地区延长组不同相带、不同旋回中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地区延长组层序界面的类型和识别特征;并对延长组基准面旋回特征进行讨论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长4+5时期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认为延长组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LSC1对应长10和长9油组;LSC2对应长8和长7油组;LSC3对应长6和长4+5油组;LSC4对应长3、长2和长1油组。LSC3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且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上,是志丹地区主要的产油层段。  相似文献   

13.
张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87-3590
在详细分析扇三角洲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岩芯及测井资料,对柳赞油田北区沙三3亚段下部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典型的粒度向上变粗的水退型扇三角洲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以及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席状砂6个微相。采用“井震结合、模式指导、标志层控制、旋回对比”的方法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影响层序格架内扇三角洲储层砂体的几何特征与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为中期旋回A/S比值和古地形。该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对比和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油层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其划分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各级基准面旋回可进一步分为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与对称型两大类3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重点论述了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背景、叠加式样和沉积动力学过程.在研究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叠加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自水下分流河道向河口坝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稳定的变化规律,与处于三角洲强烈进积期的长3油层组沉积演化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继承性古隆起控制向盆地阶梯状减薄;基准面的发育过程经历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依次发育高能和低能河控三角洲平原、近岸沉积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扶余油层底部为长期基准面下降至上升转换面,A/S值远小于1,砂体几何形态以多层式为主;随着基准面上升,A/S增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增强导致河道沉积以侧向加积为主,砂体以孤立式为特征;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沉积,构成扶余油层的主要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6.
通过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分析,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可识别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以及20~2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阿合组区域性隔层一般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或非对称型长期基准面旋回(只有上升半旋回)的上部.长期基准面旋回是该区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的基础和关键.根据层序界面特征和相序的不同,可将中期基准面旋回大致划分为三种结构明显不同的类型(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序,对称型旋回层序);中期基准面旋回是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究、储层预测与生储盖组合分析的基本单元;中期基准面旋回明显地控制了储集体的岩性和物性的变化以及沉积微相的变化.中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易形成辫状河道砂体,岩性由粗变细,孔渗由高变低;中期基准面上升的中期一般为心滩坝沉积,岩性粗细和孔渗无规则变化;中期基准面下降的中晚期易形成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其岩性由细变粗,孔渗由低变高;基准面下降的晚期易形成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7.
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砂体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短期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长8油组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基准面旋回分析和高分辨率地层格架的砂体等时追踪对比技术",分析认为西蜂油田长8油组砂体的等时对比模式有"等高程、非同期和异成因"和"非等高程、同期、异或同成因"两种.形成于快速湖进期的西峰油田长8油组厚层砂体,受控于基准面旋回的升降,是由不断向陆方向退缩、多种沉积微相砂体复合叠加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