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弹涂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4种兔抗胃肠激素抗体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5-HT细胞位于食道、贲门胃和直肠;Som细胞集中分布于食道.少量位于贲门胃;PP细胞在幽门胃分布较多,小肠内有少量分布;NPY细胞位于幽门胃和小肠.4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对其可能的内分泌方式和生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兔抗哺乳类Glu、SP、Gas、Pro、SOM、ACTH和PP等7种抗血清.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从锯缘青蟹的消化系统检测出前4种抗血清呈免疫阳性反应.Glu细胞分布于食道的皮腺、后肠肌层和肝胰腺.SP细胞位于后肠皮腺和肝胰腺.Gas细胞分布于食道和后肠的皮腺、贲门胃粘膜上皮以及肝胰腺.Pro细胞仅见于肝胰腺内.锯缘青蟹消化道粘膜上皮内分泌细胞少,这与脊椎动物内分泌细胞主要分布于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模式不同.肝胰腺具有4种内分泌细胞。提示了肝胰腺是锯缘青蟹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腺.  相似文献   

3.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疣梭子蟹的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腔内有角质衬里,中肠起源 内胚层,腔内玩角质层,消化管壁均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有肠包括口腔、食道和胃,食道壁内褶形成食道嵴的折叠程度以及食道放射肌的排列随幼体发育而增加。胃的结构复杂,其内的角质层特民前部的胃磨徨部的腺滤器。胃磨、腺滤器、贲门胃和幽门胃之间的比例以及贲门-幽门瓣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变化明显。中肠的前端背面有一对前盲囊  相似文献   

6.
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沙鳅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及亚显微结构做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顶壁和底壁黏膜层均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食道前段黏膜上皮为鳞状复层上皮,在上皮细胞之间分布着少量的味蕾和棒状细胞.食道后段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管腔面PAS反应呈阳性.食道腺丰富,食道肌肉比较发达,为内纵外环.胃呈"V"形,可分为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黏膜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极度粗糙,微绒毛非常发达.上皮细胞管腔面PAS反应呈强阳性.胃腺发达.肌肉层很发达,贲门部肌肉为内纵外环,胃体和幽门部为内环外纵,其间有大量斜肌.肠黏膜皱褶发达,黏膜表面平滑.在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杯状黏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增多.黏膜上皮肠腔面PAS反应呈阴性,大部分杯状黏液细胞PAS反应呈阳性.肌肉层为内环外纵.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7.
锯缘青蟹消化系统5—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锯缘青蟹消化系统的5-HT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5-HT阳性细胞形态多样,多数为孵圆形,少数为柱形,多边形或具有较长的胞突,消化疲乏各段均有5-HT阳性细胞,中肠密度最高,食道次之次,贲门胃、幽门胃和后肠较低,5-HT阳性细胞多数位于固有膜和粘膜下层,少数散布于肌层,肝胰腺也具有5-HT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8.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详细观察了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黄石爬鮡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1)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共5部分组成,肠道系数(肠道长度与鱼体全长的比值)为0.52±0.05,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棒状细胞及味蕾;胃呈“V”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胃腺在贲门部及盲囊部丰富,幽门部缺失;肠由前肠、中肠、后肠等3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向后粘膜皱褶数量依次减少,粘膜皱褶及粘膜上皮柱状细胞高度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肌肉层逐渐增厚。2)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两叶,胰腺弥散分布于肝脏和肠系膜上,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黄石爬鮡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小鼠胃肠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肥大细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甲苯胺蓝(TB)染色技术,对小鼠胃肠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细胞(5-HT+细胞)、肥大细胞(MC)和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肥大细胞(5-HT+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鼠胃肠中5-HT+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内;MC多分布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之中;小鼠胃和小肠中分别有49%和47%的MC与免疫组化染色的邻片中5-HT+细胞在位置上相对应,该部分MC为5-HT+MC;小鼠胃和小肠中分别有24%和20%的5-HT+细胞为MC.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证明了小鼠胃肠道MC可分泌5-HT,MC是消化道5-HT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三疣梭子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组织学、组织化学二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的组织结构都由基本的四层构成,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是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构成的.除中肠外,其余部分管壁上皮表面分别被有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粘蛋白和几丁质骨片等结构.在食道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别有食道腺和后肠腺,其分泌物为酸性粘多糖.肌层均为横纹肌.消化管的外膜均主要由疏构结缔组织构成.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每一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根据形态和功能,可把这些细胞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泌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F细胞)、储存细胞(R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pH对糙海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糙海参前肠、中肠及后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糙海参前肠和中肠在pH=3,后肠在pH=10时,其蛋白酶的比活力最高;糙海参前肠和中肠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酸性范围,后肠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碱性范围;2)糙海参前肠淀粉酶在pH=3,中肠和后肠淀粉酶在pH=7时,其比活力最高,前肠淀粉酶的最适pH值在酸性范围,中后肠淀粉酶的最适pH值在中性或偏碱性范围;3)糙海参的整个肠道均能消化蛋白质与淀粉,中后肠是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4)淀粉酶的比活力高于蛋白酶的比活力,这与其摄食底栖藻与腐屑的食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新疆巴里坤草原西伯利亚蝗和奇台地区意大利蝗的肠道,运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成像技术对两种蝗虫的前、中、后肠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蝗的前、中、后肠较意大利蝗的均表现出进化性,前者消化道的肌肉层相对于后者较厚。在消化道结构上,西伯利亚蝗也显示出了其较强的消化功能和水分的吸收功能,因此西伯利亚蝗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其种群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到山地草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The pepsin and trypsin activities and some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two enzymes of southern sheatfish larva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highest level of trypsin activity is in the foregut in all measured tissues; from foregut to hindgut, trypsin activities decrease; the pH optimum of trypsin activity is pH9.0; the strongest pepsin activity is in the stomach; the proper density of haemoglobin for detecting pepsin activity is 1.0%. These data are useful in solving applied nutritional problems, such as the adequacy of artificial food to the digestive abilities of the fish.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or PhD. of Agricultural Ministry of China Huang Feng: born in mar. 1966, PhD  相似文献   

16.
应用体视显微和电镜扫描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长足大竹象幼虫、成虫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解剖发现,长足大竹象的消化道分前、中、后肠3部分,前肠占比最小,幼虫嗉囊不明显,无成型的前胃与贲门瓣;成虫均具有嗉囊、前胃、贲门瓣,前胃内部由8个"V"型前胃板环状排列成八角星状,前胃板上着生刚毛状角质齿,贲门瓣呈透明圆漏斗状.按外表形态,成虫中肠可分为2段,前段膨大,后段细直,表面均具绒毛;幼虫中肠可分为3段,前段粗大且表面有块状突起,中段细长且表面光滑,后段略粗,表面具绒毛.马氏管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3根为一束,共6根,幼虫马氏管较成虫粗,后肠占消化道总长的40%~50%左右.  相似文献   

17.
对异育彭泽鲫及其双亲肝胰脏和前、中、后肠消化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异育彭泽鲫肝胰脏及前、中、后肠的蛋白酶活性分别为367.69、101.16、297.06、25.97g/g#8226;min,均介于其双亲之间;异育彭泽鲫肝胰脏及前、中、后肠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300.60、425.45、272.58、312.28g/g#8226;min,均大于双亲;异育彭泽鲫肝胰脏及前、中、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6、2.42、1.23、1.04g/g#8226;min,前肠和中肠脂肪酶活性大于双亲,后肠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介于双亲之间,且三种消化酶活性都比母本高.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与母本之间的差异显著低于其与父本的差异.研究结果符合雌核发育子代表型与母本一致的特性,并显示异源精子对雌核发育子代肝胰脏及肠管道消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为异育彭泽鲫的生长效应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aromatase, estrogen and estrogen receptor in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enteric neurons of amphioxus i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immunoreactive proteins of aromatase, estrogen and ER-α and β are expressed in hepatic diverticulum, epithelial cell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region of midgut, as well as in enteric neurons, while hindgut showed immunonegativ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gestive tract of amphioxus may be able to synthesize estrogen and possess endocrine function, like rat gastric epithelium and enteric neurons in mammal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uthentic 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explaining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estrogen in regulating the digestive function of gut and the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estrogen,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amphiox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