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差示热分析(DSC)方法研究了由胺端基或苯端基封端的两种聚醚酰亚胺改性的环氧树脂的物理老化,改性及未改性的环氧体系在150℃的热焓松弛数据表明,该体系的松弛程度及松弛速率与聚醚酰亚胺端基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发现,溶度参数及相结构是影响两组分体系物理老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纳米氧化铝粒子—聚酯—环氧树脂复合体系内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未改性环氧树脂体系及聚酯复合纳米氧化铝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三元体系在固化及冷却过程中内应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体系中的内应力主要产生于冷却过程中,随纳米粒子加入量的增加,三元体系弹性模量线性增大,其体积收缩率逐渐减小,而增大体系的弹性模量或增大体系的体积收缩率均使三元体系的内应力增加,在聚酯复合纳米氧化铝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三元体系中,当纳米粒子加入量为8g时,三元体系的弹性模量和体积收缩率达到最佳组合,此时三元体系的内应力最小,相应的动态力学分析显示,三元体系的贮能模量大于未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贮能模量。  相似文献   

3.
含有硅氧链的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与羟基硅油合成一定链长的含氯硅油,再与胶类合成有机硅氧键的胶类化合物,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具有显著的增韧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改性的环氧树脂热焓松弛非线性拟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差示热分析方法研究反应性和非反应性有机硅改性的环氧树脂热焓松弛行为,并用Kohlransch-Williams-Watts方程拟合。结果表明,除了自由体积之外、分子链柔顺性是影响物理老化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环氧树脂耐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稳定剂GW-682、抗氧剂KY-1010、紫外线吸收剂UV-531等抗老化助剂为主,对环氧树脂浇铸体的耐老化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其对环氧树脂老化行为的影响,并利用DSC和红外光谱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抗老化助剂对环氧树脂浇铸体老化过程的影响,并测定了光老化过程中环氧树脂稳定剂体系物理机械性能,确定了最佳的光稳定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配比。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聚碳酸酯(PC)的低温韧性和热处理后的韧性保持率,用硅橡胶核壳粒子(MSi A)对PC进行了改性,并与一种PC-硅橡胶共聚物(PC-PDMS)的性能进行了比较。采用拉伸、冲击、SEM和DSC等方法对材料的力学和热焓松弛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PC/MSi A和PC-PDMS常温力学性能低于纯PC,但二者的低温韧性都大大高于纯PC;纯PC在物理老化后很快成为脆性材料,而PC-PDMS和PC/MSi A在经历较长时间的物理老化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冲击韧性,且PC-PDMS的低温韧性更加优异;物理老化过程中,纯PC和PC/MSi A的热焓老化规律与一般规律相符,即峰值温度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对于PC-PDMS而言,随物理老化时间的增加,峰值温度降低。研究还发现,如果在PC-PDMS的物理老化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外力,则峰值温度会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差异可能与物理老化过程中的结构和内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失重法、静态与动态(DMTA)力学性能测试和IR分析,研究了其热氧老化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在热氧老化条件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失重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服从指数规律;其弯曲强度保留率在25℃热氧老化条件下与老化时间无关,而在100和150℃条件下则随时间呈指数规律衰减,并且温度越高,其弯曲强度保留率下降越快;DMTA与IR分析结果一致,25和100℃的条件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老化形式为物理老化,而在150℃的条件下,则既有物理老化,又有化学老化。  相似文献   

8.
聚碳酸酯物理老化的二个热流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碳酸酯(PC)物理老化中的二个热流转变现象的研究发现:sub-Tg热流转变开始于较低温度,并随之移向高温,最终形成一个转变。玻璃化转变温度随此前的降温速率而变化,并存在一最低点,只有老化前的冷却速率高于该速率时,样品老化后才会出现sub-Tg热流转变。同时淬火的起始温度与这一热流转变也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现象与环氧树脂相似,sub-Tg转变可以被归结为内应力已松弛的链段的热运动。  相似文献   

9.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健  王微山 《山东科学》1997,10(4):57-60,62
用二苯基硅二地双酚A型环氧树脂进行化学改性,得到一种具有良好的耐热、耐水和机械性能的新型热固体环氧树脂,可在250℃条件下长期使用,探讨了催化剂、有机硅一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用IR、DSC、TGA对改性树脂进行了分析及表征。  相似文献   

10.
张郃  谭俊华 《山西科技》2006,(2):102-103,105
对酚醛型环氧树脂E-44进行化学改性引入亲水性基团,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环氧基,成盐后制得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研究了各反应物用量对体系水溶性和水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该改性E-44环氧树脂可与水以不同的配比形成水溶液或水乳液,且体系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目前环氧LED封装材料柔性差、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需要高温固化等缺点,采用紫外(UV)固化技术,将环氧树脂与含环氧基团聚有机硅倍半氧烷交联杂化,制备了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并通过13 C-NMR、29 Si-NMR、SEM、FTIR、TGA和UV-vis等研究了UV固化对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有机硅倍半氧烷与环氧树脂在紫外固化过程中,快速原位杂化形成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没有相分离,获得的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具有透过率高、耐高温、耐紫外、附着力好等特点,可用于LED封装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光电领域。  相似文献   

12.
用氨基硅油微乳液与水的原位分散方法,制备了有机硅聚合物共混改性接枝环氧树脂水分散液,采用FT—IR、ATR、TEM以及TGA等对该水分散液的粒子形态、粒径以及成膜后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水分散液相比,改性水分散液的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宽,粘度增大。TEM照片表明:有机硅聚合物在分散过程中被包裹在环氧树脂内部,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颗粒。改性水分散液成膜后的疏水、疏油性能和热性能显著提高,表面能降低。膜的超薄切片TEM照片显示:有机硅聚合物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取向与迁移,FT—IR与ATR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它们在膜的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行研制的多官能缩水甘油胺-醚型环氧树脂、液态酸酐固化剂为基本原料,引入原位分相增韧技术,制备的架空导线用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芯棒拉挤树脂具有混合黏度低、可使用期较长、高温固化速度快、拉挤工艺性好等特点,用其拉挤成型的复合芯棒表面光洁、综合强度高、耐高温、生产效率高。通过加入复合促进剂避免了快速成型过程高温反应集中放热,降低了体系内应力,可满足复合芯棒拉挤制品机械强度与快速成型工艺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紫外线对以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影响,本文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研究对象,利用氙灯老化箱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进行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紫外老化对其电气、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28天紫外老化后,热分解后的质量残余减少,这是由于紫外及热的作用使得部分区域的环氧树脂由原先的致密网络结构转换为游离的自由基,形成了局部的缺陷。对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弯曲强度下降至原有强度的74%,拉伸强度下降至原有强度的79%,说明老化后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出现了局部的微观缺陷导致其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有所减弱,但仍保持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对电气性能的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击穿电压下降14.8%,介质损耗因数上升12.7%。经紫外老化后,环氧树脂的热学、力学及电气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整体上性能下降程度不大,说明双酚A型环氧树脂具有一定的耐紫外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由羟基香茅醛合成了多元醇3,7-二甲基-2,2-二羟甲基-1,6辛二醇并由它合成了螺环原碳酸酯单体3、9-二羟甲基-二(6-甲基-5-羟基)-2-庚基-1,5,7,11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单体以及它的预聚体,并用其来改性酚醛环氧树脂F-44.利用红外光谱对多元醇。螺环单体及预聚体进行了表征.依据DSC测试结果确定了固化温度:利用万能材料实验机测试了固化改性酚醛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实验表明。预聚体的加入提高了酚醛环氧树脂的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时长和能量的X射线辐射下,对固化后环氧树脂电绝缘材料的介电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使用柱-柱电极、介电谱仪、高阻仪对辐射过的环氧树脂进行了击穿场强测试、介电常数测量、电阻率测量。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辐射过后的环氧树脂进行了微观形貌测量,材料的结晶度、结晶尺寸测量。结果表明:X射线辐射对固化后的环氧树脂的介电性能、微观结构和外貌特征均有影响,环氧树脂的介电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