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生活的终极目标,旅游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旅游发展的初衷就是要服务于人的旅游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但在消费社会里以消费为目的大众旅游逐渐背离了旅游发展的初衷——让旅游者成为消费者、旅游活动成为消费活动,从而遮蔽了旅游之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旅游发展幸福悖论的实质是“旅游发展”和“人的幸福”这二者之间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错位.从旅游发展中的异化现象入手,论述了旅游发展幸福悖论的内涵,提出了旅游健康发展的伦理价值指引:为了破解旅游发展的幸福悖论,必须确立人的幸福是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树立以发展伦理价值原则为指导的新型旅游发展观,践行合乎伦理的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技术哲学10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入哲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发展至今历经了100余年。100余年的发展,使技术从单纯自发地改造自然、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逐渐成为人类理性的行为,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也从技术的定义、技术的本质等本体论、认识论的范畴发展到对技术价值、技术伦理、技术应用、技术预测、技术方法论等层次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哲学的研究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而哲学的宗旨则是引导人们寻求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斯宾诺莎更以追求全人类最高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把理性主义贯穿于其幸福学说中,力图倡导一种“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追求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知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他关切的是怎样使得世人以上帝为楷模过纯正的生活,通过对上帝的理智的爱,臻于幸福之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各个学科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网络技术时,更应对技术本身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也就是进行网络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人本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津平 《科技信息》2009,(28):297-297
当今教师,要想体现他的价值,就要成为幸福的教师。因为他的幸福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7.
曾遥 《科技信息》2012,(10):173-174
本文对近期的时政热点词汇"幸福"进行深入挖掘,从幸福经济学与幸福指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全文介绍了幸福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史、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幸福指数的定义、如何测量幸福指数、中国幸福感调查等内容。更具体地展现了幸福的内涵与渊源。  相似文献   

8.
全球危机日益加剧,而幸福问题的研究却严重滞后,因此,幸福学的创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将有助于人类在理性认识幸福实质的基础上获取幸福。就学科地位而言,幸福学具有终极意义,站在幸福学的立场,可以对各类学科进行甄别、审定,判明其存在的价值。幸福学的学科性质为:综合性、问题性、应用性、灵思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虚拟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既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异化影响及伦理恐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家凭借敏锐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在其作品中形象地图解了哲学学界和科学界对工具技术理性的批判,以及对异化问题和信息时代网络伦理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人类活动:以科技和劳动换取闲暇,最终改善生活状态,使其变得更安全、更便利、更舒适。然而,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科技与生产的背离,生产与生活的背离,或者科学技术直接与生活目的的背离,导致各种形式的科技负效应,经济增长负效应。这是值得我们用理性来反思的。文章认为,我们只有敬畏自然、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我,才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地奉献爱",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之一是凝练价值理性,这是文化生产力的思想态因子。"文化生产力"理论在当下中国的直接意义不仅在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其现实诉求还在于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并将其价值理性的主旨内化于现实飞速发展的高技术实践之中。纳米制药技术在保障人类健康的事业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而从价值理性的视角审视纳米制药技术设计者的使命意识,客观上必然需要将其置于"文化生产力"这一现实和深远的语境之下,因为只有从价值理性的高度,人们才会更加清晰地看到纳米制药技术设计者所关涉的使命意识即生命伦理意识、环境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2.
国民幸福指数的K线图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国民幸福总值的主要因素有:物质财富、社会性比较、时间性比较、脉冲式变化和记忆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人们的快乐感觉转化为人类的幸福,通过k线图表示的国民幸福指数可以直观地量化人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国民幸福总值。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业泛指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建筑业及其发展支持和带动着其它产业门类的发展 ;作为建筑业基础和内生变量的建筑技术及其进步 ,支持和推动着建筑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从工程技术哲学传统出发 ,剖析建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对于完整地把握产业技术体系结构 ,促进建筑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筑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相对应 ,建筑业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少数几个产业门类之一 ,其萌芽形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的居住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伦理极为重要,邓小平同志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出发,站在经济哲学的高度,创立了制度经济伦理,以国强民富为其理论核心,完善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理论,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业泛指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建筑业及其发展支持和带动着其它产业门类的发展 ;作为建筑业基础和内生变量的建筑技术及其进步 ,支持和推动着建筑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从工程技术哲学传统出发 ,剖析建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对于完整地把握产业技术体系结构 ,促进建筑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建筑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相对应 ,建筑业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少数几个产业门类之一 ,其萌芽形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6.
本认定非人类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哲学,双方争论的实质在于理论原点的分歧;作将非人类中心论划分为生态伦理与科学哲学两种基本类型,对其理论错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对人类中心论的科学内涵作了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7.
非人类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哲学,双方争论的实质在于理论原点的分歧;将非人类中心论划分为生态伦理与科学哲学两种基本类型,对其理论错误从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对人类中心论的科学内涵作了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从深层次考察,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宗教问题、伦理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技术的更新、经济法律制度的变革和工业文明的转型,更有赖于我们哲学范式的改变、伦理观念上的觉悟.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应将环境与技术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出发对环境资源与技术发展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现代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进步与繁荣,又给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为了能迅速地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必须大力弘扬以技术理性和人之主体性为内涵的现代性核心理念,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又会不可避免地把一个环境污染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技术问题不仅表现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使文明陷入困境.因此,在当下对技术与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到20世纪,人类创造了信息化、网络化的物质文明,人们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的物质生活时,人类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相反,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反而缺少幸福感。究其原因与人们的认识、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西哲学家在人生幸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以外的哲学家有很多都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很多人都有忧郁症、疑病症和畏惧遗传病等病态性倾向,不少人甚至有近于“发疯的内心痛苦”,进而有严重的自杀倾向;他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痛苦的。西方的分析思维使西方哲学家比中国哲学家更注重个体,往往把自己从集体和社会中独立出来,同时,西方哲学家又因过分看重细节,喜欢深入研究,遇事往往爱钻牛角尖,时常陷入死胡同不能自拔,其哲学观点也有很多不科学、不全面的地方,这是西方哲学家精神痛苦的哲学根源。中国的综合思维则使中国哲学家更具整体意识,因而能更好地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有所侧重,其哲学更贴近社会人生;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则使中国哲学家性情优良,他们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其人生也比西方哲学家幸福。因此,热爱西方哲学的人们,应该更加注重中国哲学的精神,这是哲学家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