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利 《大自然》2013,(5):34-35
地球上共生活着3000多种蛇,它们的体色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朴素单调。但无论是长相相近的姊妹种,还是样貌迥异的远亲,很多蛇类都拥有两道深色的"眼眉"。当然,蛇体表无毛,这里说的"眼眉"指的是蛇头部两侧从眼眶伸向后方的深色条纹,其实是覆盖的一层角质鳞片。黑眉晨蛇就得名于其双眼后方那条明显的黑色条纹。  相似文献   

2.
姜雅风 《大自然》2011,(6):72-73
白条锦蛇是一种无毒蛇,其头部背面有一个明显的黑褐色斑纹,躯干部和尾部背面呈黄褐色,且具三条黄白色纵纹,其中最宽大的一条纵纹自头后部延伸至尾端,背部还有若干个不规则的暗褐色短斑。白条锦蛇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在辽宁西部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冫永)方法,研究了黑眉锦蛇和乌梢蛇血清、心肌和肝脏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结果表明:该二种蛇的血清仅具有LDH_1一种同工酶;心肌有三种LDH同工酶,它们以各自的特异性比例而存在,以B亚基占优势为特征。在肝脏中,两种蛇都具有四种LDH同工酶主带,乌梢蛇还有一条附属于LDH_2的亚带而不同于黑眉锦蛇。根据实验结果,本文初步探讨了该二种蛇的分类地位,同时还对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与遗传、生理、生化、生态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陕西蛇类一新纪录——团花锦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8月3日在陕北黄陵县康岩底乡(海拔850m)采到一条团花锦蛇Elaphedavidi(Sauvage),雄性成体,标本号STU85027;1991年5月25日在陇县八渡乡(海拔900m)采到另一条团花锦蛇,雌性成体,标本号STU91007,经核对系陕西省新纪录.文献记载团花锦蛇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1形态描述体圆形,较粗;头略扁而稍长,与颈区分明显;眼大而圆,瞳孔圆形.吻鳞近半圆形,宽大于高,由背面可见其较多部分;鼻间鳞近方形,鳞沟短于前额鳞沟,前额鳞长约为鼻间  相似文献   

5.
照片中的动物为脊椎动物门,爬行纲,蛇目,游蛇科,锦蛇属的黑眉锦蛇(Etaphe taeniuraCope),俗称菜花蛇,无毒。蛇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的动物。照片中大的是雌性,其尾在肛孔以后骤然变细,尾的比例较短。小的是雄性,其  相似文献   

6.
在整理四川茧蜂标本时,发现蝽茧蜂属一种,经鉴定为一个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峨眉蝽茧蜂Aridelus emeiensis新种雌体黑色。体长3.5毫米。头部黑色,背面观横形,其宽度为长度的1.7倍。无后头  相似文献   

7.
为初步了解上海市场蛇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剖检了来自上海市场罚没的2种19条蛇,其中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9条、大王蛇(Elaphe carinata)10条,分别取血液涂片,依序检查体表、皮下、肌肉、心脏、肺脏、肝脏、胃、肠道等组织器官,收集检获的寄生虫,显微镜初步观察.结果显示:在19条蛇均未检出外体寄生虫、吸虫和棘头虫,在皮下和体内检出线虫和绦虫,在血液中检出肝簇虫(Hepatozoon),蛇的寄生虫感染率为100%.线虫、绦虫、肝簇虫在赤链蛇的检出率分别为77.88%、100%、0,在大王蛇的检出率全部为100%.从19条蛇共检获线虫192条、绦虫(裂头蚴)1236条,其中69.79%的线虫和86.55%的绦虫来自大王蛇.按检出的脏器统计,93.20%的绦虫来自皮下与肌肉,65.63%的线虫来自胃.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场两种蛇的寄生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其中检出的裂头蚴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吃蛇皮与蛇肉、吞蛇胆存在感染寄生虫的极大风险.因此,保护蛇类等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鼠 (Chinesehamster)是黑线仓鼠 (CricetulusbarabensisPallas)的俗称。原产于中国 ,分布在河北、北京、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身体被毛 ,背部、尾基部背面和四条腿背面的毛为灰褐色、土黄色或黄褐色 (毛基部黑色 ,毛尖褐色 ) ,自耳基部到尾部前端的背中央有一条很细的纵行黑毛 (从毛根到毛尖全黑 ) ,背脊好像隐约有一条黑线故名黑线仓鼠。学者们于上世纪 2 0年代初将中国地鼠引入实验室 ,进行医学研究 ,逐步了解到它对许多病原体 (例如 ,链球菌、分支杆菌、白喉、狂犬病和马脑炎的病原等 )易感 ,而日益受到医学…  相似文献   

9.
张宗汉等(1931)在“南京蛇类和龟鳖类的研究”一文中首次报导南京有此蛇分布,但此后再也无人在江苏南京或其它地方采到此蛇。周开亚(1964)在“江苏爬行动物地理分布及地理区划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的南京记录还是根据张、方的报告,自己没有采到标本。早在1935年Pope在《中国的爬行动物》一书中就提出南京未必产有此蛇的看法。解放后,胡淑琴等(1962)编著的《中国动物图谱——爬行动物》、四川生物研究所(1977)编的《中国爬行动物系统检索》、浙江医科大学等(1980)编的《中国蛇类图谱》等专著中关于黄脊游蛇的地理分布均未提及江苏,亦即是否定了此蛇的南京记录。作者在进行徐州蛇类调查时,于1965年捕到四条黄脊游蛇标本,可以认为是江苏蛇类一属(游蛇属)一种的新纪录。因此在《动物学杂志》1980年4期的“新纪录一览表”中报导了此蛇的种名、采集时间和地点。鉴于在食性、背脊线的颜色、量度等方面与文献报导略有不同、故有必要作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10.
桃红颈天牛 ,俗称水牛、铁炮虫、木花 ,分布于全国各地 ,为害桃、李、杏、梅等。幼虫在树干基部木质部钻弯曲隧道 ,造成皮层脱落 ,树势衰弱 ,常引起整株树枯死。桃红颈天牛的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2 8mm~ 37mm ,宽 8mm~ 10mm ,体黑色 ,前脚大部分橘红色或全部黑色 ,有光泽 ,前脚两侧各有一刺突 ,背面有瘤状突起。卵 :长椭圆形 ,乳白色。幼虫 :体长 5 0mm ,黄白色 ,前脚背板扁平方形 ,前缘黄褐色 ,中间色淡。蛹 :淡黄色 ,长 36mm。桃红颈天牛的形态特征$山西省河津市农业局@赵鹏飞 $山西省河津市农业局@张晓荣 $山西省河津市农业局…  相似文献   

11.
碎蛇     
在我国湖北省神农架的林中,有一种奇异的五节蛇。当它从山崖上滑落下来时,身体一下子摔成四五节。这时,令人惊异的场面出现了:已经脱节的每一节蛇体,都会跳动起来,向蛇头靠近。一会儿功夫,摔断的蛇又连成一条。它叫碎蛇,是名贵的药材。  相似文献   

12.
东北陆生蛇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区计陆生蛇类16种和亚种、隶属7属3科,其中东北区特有种为东亚腹链蛇、棕黑锦蛇。优势种为虎斑颈槽蛇、乌苏里蝮、枕纹锦蛇、红点锦蛇。稀有种为玉斑锦蛇、团花锦蛇、黄脊游蛇、东亚腹链蛇和短尾蝮。玉斑锦蛇仅分布于辽宁西部接近华北区的义县,可能属渗入种类。东北区有毒蛇7种和亚种,其中虎斑颈槽蛇过去一直列入无毒蛇中,实为游蛇科中的一种毒蛇。本文简述了蛇种的特征、生态及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体长110~128厘米。嘴粗而长,黑色;腿甚长,红色。站立时体羽白色,尾部黑色。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远远突出于尾外,全身除飞羽黑色外,全为白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东方白鹳在我国的繁殖地是东北地区,主要的越冬地点在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湖北沉湖、洪湖等地。南北迁徙时途经辽宁、河北及山东等省区。它的食物主要是鱼,也吃蛙、小型啮齿类、蛇、蜥蜴、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昆虫等。东方白鹳曾经在俄罗斯远东、我国东北、朝鲜和日本等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1月17日,浙江省景宁一中生物馆收到一只被高压线烧伤了脚趾、不能飞行的珍贵稀有的猛禽——蛇雕,这是渤海镇大顺乡牛背村一农民在山上劳动时发现的。为拯救这只生灵,他将其带回家中饲养了半个多月。同时,他又让人专程去景宁一中,联系将这只蛇雕送到该校生物馆。目前,景宁一中的生物教师正在对其进行饲养和观察。蛇雕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也是浙江省的鸟类新记录。蛇雕成鸟头顶羽冠黑色,羽基白色;上体覆羽暗褐,边缘较淡;小翼羽、小覆羽及尾上覆羽先端缀白点,尾羽边缘白,并疏杂狭窄的白色横斑。尾羽主体为黑色,羽基暗褐,中部横贯一道宽阔的  相似文献   

15.
蝮蛇、眼镜蛇等毒蛇,可提取对人类有用的许多加工品,如补酒、营养剂、调味精、汤料等。但是,蛇的制品一般都有一股特殊的异味,即使是经长时间浸泡的蛇酒,也依然残存有强烈的异臭味,往往令人难以入口。 本文介绍一种用酶解方法制作的蛇产品可以消除这种异臭味,从而提高蛇产品的商业适销性。方法是将毒蛇经切碎、干燥制得的蛇粉或将活蛇用95%酒精浸渍后的蛇体,先浸入水性介质中,煮出其蛋白溶液,再经现代生物技术蛋白酶分解处理,除去其异臭味。这种经蛋白分解酶处理后的毒蛇液汁非但其中蛋白质完全得到分解,而且味道也极其鲜美…  相似文献   

16.
显突雄性成虫腹部斑纹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突 (Coenagrion barbatum Needham)雄性成虫腹部的斑纹存在很大变异。第 2腹节背面的斑纹可归为 2种类型包括 9种形式。第 8腹节背面 90 %左右的个体具黑色斑纹 ,这些斑纹可分为 3种类型包括 7种形式 ,约 10%的个体第 8腹节背面呈蓝色无黑斑纹。第 10腹节背面的黑色斑纹可归为 1类 ,但个体间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台湾钝头蛇-中国钝头蛇复合体”(Pareas formosensis-chinensis complex,后 简 称“复 合 体”)分 类 的 历史、现状及进展。【方法】主要依据最新文献资料及色斑、鳞被特征等形态学资料,对“复合体”的分类进行探讨。【结果】1)分子系统学研究恢复了中国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的分类地位,它的分布范围可能仅局限于四川省及邻近省份;2)综合分类研究恢复了阿里山钝头蛇(Pareas komaii)的分类地位,并设立新种泰雅钝头蛇(Pareas atayal);3)根据形态特征,云南钝头蛇(Pareas yunnanensis)应为有效种;4)台湾钝头蛇(Pareas formosensis)、广东钝头蛇(Pareas kuangtungensis)、缅甸钝头蛇(Pareas hamptoni)可能是亚种关系。【结论】“复合体”并非1个种,最少应包含5个种。综合分类学方法为解决本类群的的分类争议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玉斑锦蛇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的染色体核型和带型,为探讨锦蛇属的分类和亲缘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方法以产于贵州的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为研究材料,应用染色体的核型、C带、银带分析技术。结果玉斑锦蛇的核型为2n=38,含有20个大型染色体和18个小型染色体;每条大型染色体两端均具端粒区C带;第1,2,5,7号染色体具着丝粒区C带;第4号和第5号染色体中的一条同源染色体C带浓染,几乎占据整条染色体;标准NORs位于第11号染色体。结论玉斑锦蛇是迄今已报道的锦蛇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端粒区C带最多的物种;锦蛇属的标准NORs具有属的银染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关注钩盲蛇     
钩盲蛇是一种非常特化的原始穴居蠕蛇,是蛇类中唯一行孤雌生殖的种类,也是我国乃至全球体形最小和分布最广的蛇,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且该蛇以白蚁等害虫为食,为有益动物.本文介绍了该种的特征、分类、习性、分布和报道,并建议大力开展对其的科普宣传、保护和生物学研究、饲养繁殖研究,将其开发为实验动物、环保动物和新型宠物.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采集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和环江县境内的5尾标本鉴定描记了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1新种,斑点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punctatus sp.nov..其形态特征: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下部强硬,后缘具强锯齿;背鳍起点明显后于腹鳍起点,分枝鳍条8;口端位;胸鳍长,后伸超过腹鳍起点;吻须短,后伸不达眼前缘;身体被细鳞,侧线鳞明显比侧线上、下鳞大;侧线鳞45~5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7~8枚;头背面和侧线上半部体侧和背部散布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这些组合特征可以将新种与同属的其他种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