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民工终身职业培训是农民工个人就业发展内在需要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培训内容供需错位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培训顶层设计的问题,也有培训组织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培训内容不符合农民工工作实际需要,缺少需求调研和培训体系建设,因此建议结合网络技术进行调研、基础测试和课程体系推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使农民工的意愿具有合法的表达渠道,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利益和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同时,政治参与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容。因此,农民工政治参与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现今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呈现边缘化的特征,对此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成员关系、网络资源等角度探讨了深层原因。认为,发展农民工社会资本、培育第三部门是农民工政治参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于处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状况都在波动、塑造中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对于背井离乡,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而言,其网络使用情况值得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西南部壮、瑶两个族群的比较,分析了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非农职业流动的负面影响。田野调查资料表明,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原初社会网络"呈现民族构成单一、职业构成同质性高、以强关系为主等基本特征。这使得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工在非农职业流动过程中难以融入打工地的地方性社会网络,"新社会网络"难以建构,对非农职业流动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的相对贫困程度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意见表达对其自身情绪释放、个体发展以及政治沟通、政府过程参考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由于种种限制,阻碍了农民工合理、有序利益的诉求,限制农民工意见表达水平。因此,有必要从改革户籍、选举制度,健全、完善农民工工会组织,全面提高农民工文化、政治素质等方面努力,并从农民工网络意见表达角度进行创新尝试,以便农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政治生活,促进中国城市化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这支约占福州市常住人口10%的庞大队伍.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做好农民工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工作,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促进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民工档案的现状分析,阐述农民工档案建立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构建完整、系统的农民工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建设》2011,(1):25-27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由来已久,几年前,温总理都为农民工讨过工资,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由于劳务市场秩序的混乱、打工人口流动快及法律意识的落后,农民工讨薪成了不再稀罕的事件,成为了社会的顽症。然而,河北省邢台市建筑行业推行的建筑劳务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简称"一卡通")有效破解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难题。邢台市建筑行业农民工张柱景激动地感叹:"实行‘一卡通’,就好像把我们的工资放进了‘保险箱’,我们再也不怕拖欠工资了。没想到我们跟‘公家人’一样,也能按月领工资了。"据了解,河北省邢台市建设局与工商银行邢台分行联合研发的建筑农民工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投资近400万元,免费为农民工办理实名制卡。目前,"一卡通"已在市区15家建筑企业、20个在建工地和3个县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劳务市场秩序,消除"包工头"现象起到了效果,更好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运用面对面的访谈法,考察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重点描述了他们的网络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通过构建农民工流动网络,分析不同时间截面农民工流动的空间偏好,并利用QAP方法探讨驱动农民工流动空间偏好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 农民工总量持续增加,增速减缓,外出农民工进一步增多,但总占比有所下降;2) 农民工以东西向流动为主,京津冀、沪苏浙以及广东省三大区域是主要的流入地,中西部地区是主要的流出源;3) 农民工流动网络中的主体以年龄31~50岁为主,且大多数农民工仅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主要流动聚集地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市;4) QAP回归表明,农民工流动偏好与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初级中学以上公办学校数量、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是否邻省具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农民工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农民工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年纪普遍较轻,具有一定的上网能力。这也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现代远程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以萍乡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培训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寻找萍乡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有效提高萍乡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培训的质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城居子女的受教育(仅指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体制障碍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城居子女的教育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文章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地农民工城居子女受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作为一个名词和群体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问题研究的中心关键词,但这种关注和研究却是在一种城市背景下进行的,如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问题,他们在城市中的状况等等。农民工返乡研究略呈缺失状态,其中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因经济发展中心论的大背景而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与推崇。对农民工带来的乡村社会变化只是稍有提及,而对他们返乡后的适应性以及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却未能列入研究日程。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在福建若干个地区收集到的问卷资料,分析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农民工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基本工资没有正向影响,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工作时间没有负向影响,对农民工获得社会保障有正向影响.劳动合同还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可从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农民工维权意识;提高平等劳动合同的签约率等方面着手来切实提高农民工权益.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双伟 《山西科技》2013,(6):27-29,36
根据河南省471个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选择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说明了返乡农民工的概念和选取的变量,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因素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农民工个体、家庭、创业环境分别作为动力、保障、导向因素对其决策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第一代农民工。农民工来源于农村,即使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与生活,但并没有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可能,大多数还是选择在农村寻找结婚对象。与农民相比,农民工结婚年龄较高,结婚率、生育率较低。农民工的婚姻虽然受到农村婚姻习俗的影响,但农民工晚婚少育现象却符合婚姻变迁的潮流,顺应了城市化发展,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必然会受到城市文明的更为深刻的冲击和震荡。由于他们的综合素养、社会阅历、对城市生活的期望等与现行的户籍制度、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的弱化和扭曲。社会应该从制度革新、组织关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来化解他们的道德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实现他们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渐近和归依。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与学习现状,阐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对公共图书馆的看法和态度,探讨了消除外来务工人员与公共图书馆之间距离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图书馆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别从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和政府合理统筹协调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592名进城农民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除父因子1(温暖理解)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其它因子与社会支持在学习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高社会支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