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广西南部壮、瑶两个族群的比较,分析了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非农职业流动的负面影响。田野调查资料表明,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原初社会网络"呈现民族构成单一、职业构成同质性高、以强关系为主等基本特征。这使得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工在非农职业流动过程中难以融入打工地的地方性社会网络,"新社会网络"难以建构,对非农职业流动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的相对贫困程度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2.
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与其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如下。1)全国各区县平均近程流动比重最大,中程次之,远程最小。各地区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近程流动为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内蒙古边境地区以中程流动为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北地区以远程流动为主。2)近程、中程、远程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不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近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高度负相关区域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和省界地区;中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高度正相关地区主要位于中国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区以及东南丘陵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或省界地区,其他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3)近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吻合,中程流动比重高–低集聚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存在"中心–外围"结构,远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3.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杨燕杰 《科技信息》2012,(2):106-106,108
农民工流动问题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热切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农民工流动区域的选择模型,针对目前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如何才能促进农民工找到更合适的归宿:降低农民工流动的转移成本、缩小城市和农村平均收入的差距。期望能揭示出农民工流动中隐藏的理性信息,为帮助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雄安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对优化重构京津冀区域的创新网络空间布局意义重大。目前雄安尚处在建设期,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表征以合作专利作为指标较为客观且可行。首先,以专利合作数据构建雄安—京津冀创新合作网络,剖析雄安节点特征。其次,采用QAP方法探究雄安—京津冀创新合作网络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扩展PMC指数模型分析雄安科技创新政策。结果表明:1)雄安拓展合作城市速度较快但合作频次不足,逐渐向中心位置演化,但对资源的控制能力提升不明显;2)制度邻近对雄安—京津冀创新合作网络呈正向影响;3)雄安已有科技政策主要以投资补贴为主,创新创业平台的培育以及促进创新成果产出政策不足。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流动儿童的教育连续性问题。随着城镇拆迁改造的推进,以及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流动性增强,大量流动儿童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拆迁、家长工作地点变迁等原因不断转学甚至辍学,这对学龄流动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和分析了对流动儿童教育连续性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因素以及家长对流动儿童教育的低期望使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职能被弱化,托管职能增强,学费、学校声望较之于学校拆迁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连续性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应做好流动儿童的分流工作,还要出台关于社会资金办学的行政方案以及相关法规,使得流动儿童教育更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杜能区位论理论和入户访谈方法,分析了山西化肥和有机肥使用空间规律和原因.研究表明:(1)有机肥在平川地区使用比重低,平川地区主要以化肥为主,主要原因是化肥促进传统农作物产量,以获得最大利润;(2)有机肥在山区使用比例较高.在山区,农民以利润较高的果园和菜园,通过施用有机肥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单价和销量,从而增加利润;(3)提出山西发展有机肥的路径.政府扶持,增加有机肥产品价格和加强有机肥质量管控.科学布局有机肥生产厂家,降低运费.  相似文献   

8.
2004年"民工荒"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转折点,此后劳动力流动结构和就业出现了新特征。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外出农民工教育水平较高,流动家庭化特征明显。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出现就近就业趋势,从事职业逐渐由制造业占主导转变成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且具有区域差异,同时农民工收入持续上升但增速放缓。劳动力流动结构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反应了我国流动人口的需求变动,因此相应的各种人口流动政策也应逐步调整。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农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土地压力大,目前农业用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0.055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中坡耕地占很大比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和渔业产值偏低;农业用地重用轻养现象严重,后备资源短缺,针对上述问题,应大力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同时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通讯技术裂变式的发展下,手机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了作为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的意义.“流动”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现实写照,决定了他们对手机这一移动媒体的选择与依赖.一方面利用对手机的消费试图建立起自己的都市新身份,另一方面由手机重新建构的“流动空间”里,暂时改写了他们初来都市新空间的颠沛流离感,在跨越时空的流动空间里,渐成“空间人”的他们沉浸在自己臆想的空间里,享受着“移动无处不在”的“真诚沟通”.  相似文献   

11.
流动农民工的教育观念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我国的流动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教育观念落后,和学校老师缺乏沟通,特别是不能给子女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家庭缺教育投资不足。本次社会调查主要运用了访谈法从流动农民工自身的教育观念,素质和价值观方面调查对其子女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我国经济林产业当前集聚的关联性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导向政策,提升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经济林产业乃至整个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根据产业集聚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我国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分析经济林产业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结果】2014—2018年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状态;各省份的经济林产业集聚类型变化不大;苏、皖、浙、沪、闽、赣、湘表现出显著性的高值集聚,冀、宁基本呈现显著性高-低集聚,而甘、青、新地区表现出显著性低值集聚;从事经济林产业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林业产业总产值、经济林加工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旅游与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法人单位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提升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较大,而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乡村林场个数与经济林产业集聚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推进经济林产业链的延伸,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挖掘经济林文旅康养等功能,以提升产业集聚内涵;加强技术要素渗透力度,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依据各省林业建设优势,积极调动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  相似文献   

13.
《河南科学》2016,(8):1380-1385
旅游偏好被视为进行旅游决策前的主要过程,对于有选择地开发旅游产品、进行市场营销非常关键.以新兴的乡村旅游地——马嵬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频数分析和交叉列联表分析定量测量了游客对各项旅游因素的偏好程度,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结果显示:游客的旅游体验明显高于预期,且对品尝特色小吃、感受特色民俗、儿童体验农村生活以及土特产和手工艺制作具有较高的旅游偏好.游客倾向于通过他人推荐和网络获取信息,偏好自驾游、自助游,平均停留时间较短,人均消费水平不高,且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旅游活动、停留时间、出游方式、人均花费的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关系到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视人口流动为行为,以较具代表性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主体、流动行为现状、流动行为影响因素与流动行为效应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研究现状。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来研究的重点,即在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匹配的分析框架下,以流出地为调查区域,研究不同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与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员大量涌现,既解决了企业劳动力缺乏的困难,也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蒋培 《科技咨询导报》2007,(32):154-155
本文主要是对w县的农民工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一下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状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态度,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农民工流动的状况,从而联系到整个国家的一种状况,从经济层面来分析问题,对此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6—2010年用水量数据,对"十一五"我国30个省区节水量和节水效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各省区节水效率具有收敛性,平均在35%~50%之间;而单位产值节水量差异较大,且与该期万元产值耗水系数呈正相关性.假设万元产值耗水系数是人均水资源禀赋、第一产业比重和人均GDP的函数,依据2006—2010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人均水资源丰富和第一产业比例大,单位产值用水量越大;而单产用水量与人均GDP呈负指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万元产值耗水系数方程.从该方程可看出,水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节水潜力越大,而降低第一产业和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开放功能和支撑功能4个维度构建城市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能级综合评价结果修正城市引力模型,探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特征,进一步采用QAP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能级整体不断上升并向均衡化态势发展.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形态,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中心城市组成“Z”字型高值集中区,低能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城市能级功能系统中支撑功能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维度,协调功能为短板维度.(2)长三角城市能级网络中节点联系程度不断增强,城市相互作用空间格局与城市能级格局呈现空间趋同性,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不断凸显.整个地区城市能级网络呈现密集化态势,网络的稳健性和通达性得到提升,节点集聚力强于扩散力.安徽省表现为以合肥为中心的单核辐射引领形态,江苏、浙江两省表现为以多个城市为中心的多核辐射引领形态.(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联系的发展,经济规模、社会资源、地理区位和空间距离对城市空间联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条件偏好网(Conditional Preference networks,CP-nets)的学习和表示被广泛研究.此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从静态数据库中挖掘用户的条件偏好,而在许多新兴应用中,数据通过互联网或传感器网络流动,偏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将挖掘偏好的方法扩展到动态环境是一个挑战,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对连续数据进行的快速处理、庞大的数据量以及有限的内存资源等.针对偏好数据流,提出一种基于时间敏感的滑动窗口模型来挖掘条件偏好关系和学习CP-nets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一个用来获取所有可能偏好关系的存储结构以及一个对偏好关系进行累积计数的数据结构,并提出基于时间敏感滑动窗口的条件偏好关系挖掘算法,根据输入的偏好数据流比较基本块与滑动窗口的大小对条件偏好关系进行插入和更新.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学习CP-nets结构的方法相比,该方法所需的运行时间少,得到的CP-nets的结构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