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中国典籍《道德经》及其英译本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国经典著作的困难之处以及罗慕士译本的成功之处。文章拟通过对罗本翻译特点及其技巧的分析,着重探讨罗本对《道德经》的成功阐释,最后充分肯定了罗慕士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博大精深的《道德经》面世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东西方学者不断地对它做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译本最多的经典著作。1891年,苏格兰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的译作历来是海内外翻译家重译《道德经》的重要参考,在翻译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道德经》译著为案例,简述《道德经》的地位、影响和语言特色,综合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通过细致的研读提出了理雅各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因素处理的三种方式。最后,文章总结理雅各的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以期为今后英译中国古代经典提供可资借鉴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关于宗教、人名和诗词的翻译部分进行分析与此较,探讨造成二者不同之处的,在文化层次和翻译策略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竹 《科技信息》2012,(1):461-462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虽短短五千言却奥义无穷,蕴含着深邃独特的哲学思想。其英译本众多,但对诸译本的评价却也是褒贬不一。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文化背景这一因素和以古释古这一角度,以《道德经》第三章为例,选取其四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字、词、句三个层面来赏评四个英译本,以期为典籍英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6.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著于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是老子阐述其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源头、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从16世纪开始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球广泛传播。然而,由于《道德经》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时空距离和社会历史变迁给人们理解和翻译《道德经》带来了很多困难,常常出现文化意象缺失与误译的现象。本文将以辜正坤教授和Arthur Waley的译本为例,浅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缺失与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英译本颇多。本文从许渊冲教授对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翻译提出的"三美"原则出发,对《登幽州台歌》的四个英译本进行赏析比较,试图探讨"三美"原则在古典诗词英译中的积极指导意义;同时指出,由于"三美"理论要求过于理想化,实现难度较高,有时甚至难免"以韵害意"。故在实践中,必须要妥善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素问》 及其英译本在中医的对外推介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鉴于中医理论具有民族性和整体性特征且无法与西医进行类比阐释,从目的论的文化专属性视角对《黄帝内经·素问》的两个英译本中中医理论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甄别优劣.  相似文献   

11.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过程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衡量之一。本文试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并对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2.
董婷 《科技信息》2009,(4):61-61
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率先把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明示—推理阐释活动,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求最佳关联,在保证效度与信度基础上的译文才是成功的。本文以《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因语用研究而生,现今却越来越多涉及翻译领域。其示意——推理模式能恰当地解释许多翻译现象。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简略阐释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随后用关联理论比较英若诚与霍华两个《茶馆》英译本对文化现象的不同处理方式,举例验证关联理论在评析文学作品翻译上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尝试应用概念隐喻,结合西方的阐释学理论,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隐喻为语料,具体分析阐释学对隐喻翻译尤其是概念隐喻的指导。翻译是经过"理解"和"表达"两次形变之后的产物,是一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的过程即阐释的过程,不同的译者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张华丽 《科技信息》2009,(29):251-252
阐释学强调解释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彰显解释者的主体性。翻译过程作为译考主体性主要彰显场所,译者通过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步骤,积极调动其审美意识、文化知识、想象空间和创造能力,做到与原作的视域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作形似神似的译作。对Henricks《道德经》第一章英译本的解析可以突显翻译中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自从翻译的文化转向以来,在翻译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在当今各国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较为成功地进行文化空白的翻译转换,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试通过分析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译本,归纳总结解决翻译中文化空白问题的三种有效策略:归化策略、异化策略、阐释空白法。  相似文献   

17.
吴娟娟 《科技信息》2012,(4):176-176
本文以功能主义中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特定文化词语的称谓方式、地名、时间和度量单位的翻译。经过分析发现,对于特定文化词语的处理,译者采取的是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与译者翻译小说,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主张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回归到对翻译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翻译伦理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翻译伦理的四种伦理模式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外语词汇及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文化传递中至关重要。该文从阐释学理论视角,主要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以珍妮·凯利的《围城》英译本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进行阐释,分析和研究其翻译策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