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以表达爱国情感为主,但在其诗歌创作的生涯中,诗歌中的主体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主体经过了快乐的流浪汉、痛苦的"流囚"到焦灼的拷问者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从而展现了闻一多诗歌情绪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章过渡艺术》一书,是一本学术性很强,有现实写作价值的好书,该书介绍了12种过渡方法,本文仅对前三种方法作一评述。一、承启法过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同志的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抓住闻一多言行的特点,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写到最后一次讲演,从作为学者写到作为革命家,不足两千字的短文,却囊括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人物的“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崇高品德,这与作者的精心结构是分不开的。在布局谋篇的多种方法的运用中,过渡方法的运用尤其值得一提。我们知…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诗歌除了"爱国"这一基本精神或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特征.就情感性特征而言,闻一多诗歌在形态各异的情感表达背后,隐伏着两大情感之源--孤独和失落.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孤独感、失落感,凝结成了闻一多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至于闻一多诗歌的个人性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闻一多诗歌可以看作他同时期个人生活和情绪的忠实纪录;闻一多总以个人的情绪体验和存在状态来看取现实世界并构筑起诗歌中的精神世界;闻一多诗歌十分突出强调抒情主体--"我"并注重营造极富个人性、主观性的意象.闻一多诗歌中这两大特征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闻一多自身的个性、自我意识,闻一多对诗歌主体性的认知和对诗歌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流传人口将近千年,它象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又象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和哲理诗,被一些评论家惊叹为“文境邈不可攀“(方苞语)的杰作,可是要具体说出它的妙处却又不容易.最近偶然读到闻一多先生的《古文新义》一书,觉得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的评论十分精当,而其中有不少论述可以用来评论苏轼的《前赤壁赋》. 闻先生认为《庄子》的妙处就在思想与文字高度的和谐的统一,就在于“文辞与意义兼  相似文献   

5.
张秀成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1):27-27,30,40
我的老师郑临川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很快就要到了。郑先生是当代学者、诗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受闻一多、朱自清先生影响较多。先生生前是西华师范大学(原南充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而我却只是一名本科生,但我是以本科生进入先生家庭的为数极少的学生中的一员。这常常使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相似文献   

6.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建筑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格律诗理论的创立者闻一多先生很推崇“三美”中的“建筑美”,而徐志摩在此之前就开始自觉地实践着建筑美的追求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徐志摩诗的格式章法不仅灵活多变、层出不穷,而且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水乳相融、密不可分,在一些反映现实的诗歌中也表现出这些特点。这些建筑美的特点同时巧合地验证了闻一多的“建筑美”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正确。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向来是文学翻译中被谈论最多、亦最难琢磨的领域。通过自建微型语料库,以唐诗《春晓》的五个英译本为语料,使用 Wordsmith4软件,对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论,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进行客观量化分析,以期对诗歌对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诗学不仅包括现代格律诗理论,而且也包括对自由诗的观照,他的新诗“创格”理论对于自由诗的美学建设也是一份丰厚的学术资源。闻一多在自由诗与格律诗的诗论中,既大力提倡格律诗,也不否定自由诗的存在价值;闻一多将诗美分为内的原素和外的原素,其价“声”的理论的诗学意义最为重要;闻一多关于诗歌表达中的限制与自由的见解,是对诗歌而且也是对艺术媒介学的深刻创见,同时对现代格律诗、自由诗的建设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公共性是借用哈贝马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公共性概念形成的。文学公共性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反思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学公共性的角度,通过文学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关系阐释与解读闻一多的诗歌是一个新的尝试,一方面拓宽了闻一多诗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闻一多诗歌的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泾渭分明”的前后分期实则是交织了一条公共性与个人性编织的红线。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3.
纵观闻一多一生漫长阶段的探索,他之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历程的巨大反差即从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转变为斗士,从对国家主义崇奉到对人民至上呼喊这种根本性转变,就较之鲁迅在知识分子中更具典型意义。因为,闻一多转变的认识意义超越了他个人的范围而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象征。因此,我们纪念闻一多,作为知识分子就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和最终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而为人民根本利益勇于赴汤蹈火的不怕牺牲精神,作为各级政府则应汲取闻一多转变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这就是闻一多被"逼上梁山"留给我们今天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歌悼孙中山先生的长诗《南海之神》 ,是一篇充满神话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英雄悲剧氛围的奇特作品。诗中的英雄崇拜体现了“五四”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变化 ,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这种积淀于东方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中的“东方的英雄崇拜情结” ,与西方的“英雄崇拜”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但闻一多诗中所表现的这种“东方的英雄崇拜” ,却与大革命的时代精神相悖 ,其历史局限性是明显的。这种“英雄崇拜”的延续 ,才是英雄的真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模式是"通才教育,精英培养",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精髓是"求真务实",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具体落实"。闻一多的大学教育思想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 ,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 ,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 ,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17.
吴兴宇 《凉山大学学报》2004,6(3):161-163,166
有人提出:在“五四”以后,“首先对屈原爱国精神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是闻一多和郭沫若”。实际上。闻一多直到壮烈牺牲之前,都没有“对屈原爱国精神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郭、闻二氏的观点存在着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在新诗创作中留下了《红烛》、《死水》两部主要诗集。透过它们,可以感受到爱情在艺术的追寻和闻一多生命的叩问中有着本质的统一:执著、责任感和在传统与现代围困中的挣扎、探索。同时也能看到闻一多柔情、感性、矛盾挣扎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论及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时,总是引用朱自清的论述,称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然而教材上接着就说“‘唯一’固然不确”,但“爱国主义确实构成了闻一多两本诗集《红烛》与《死水》的重要内容”。 “唯一”而“不确”,“又确实”……,在这几乎自相矛盾的论述中,让人感受到闻一多爱国诗在当时文坛所处地位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的确,朱自清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说过类似的话,他称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20.
编后记     
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本刊20世纪的最后一期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这一期我们要首先感谢顾问黄万波先生惠赐大作《从巫山龙骨坡文化探索人类起源》,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作了世纪性的总结,并确定了“巫山人’在这一探索中的地位与意义。著名诗歌评论家吕进的《作为诗评人的闻一多》高屋建瓴地对闻一多的诗评作了世纪性的总结与阐释,其实这种阐释也溶注进了吕先生自己的许多创见。我刊主编王晓初的《豪情与矫情交织的诗歌—一新中国27年(1949-1976)诗歌发展论略》率先将新中国27年(1949-1976)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着力发掘其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