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该文从加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体系出发,阐述了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建设内容。该文以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创建和平台建设为例,介绍了创新性实验室的建立过程和管理机制。实践结果表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基础,使专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以兴趣为主线、自主学习、层次化教学、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从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师队伍组织形式等方面阐述了主要改革实践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曹秒  姚清华 《科技信息》2012,(36):I0007-I0007
本文针对几年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并进行了实践,旨在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提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该专业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可以应用到其它专业。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课程的实验内容相互关联性不强,不能体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类综合实验,实验内容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可将多门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有机组合,并以心电信号采集实验为例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曹秒  姚清华 《科技信息》2011,(36):I0008-I0008
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情况,本文针对几年来在该专业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并进行了实践,旨在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面向"新工科"建设内涵,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设计构建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创新与探索性实验为导向的层次化实验教学新体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强化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发展培养要求,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核机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为平台。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设备及实验师资队伍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综合研究性实验中,引入PBL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引入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小组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及时进行反馈评价。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培养知识丰富、具有创新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结合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十二五"区域经济建设规划,探索了省属重点高校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新模式,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集聚优秀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整合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将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形成专业实验教学、科学研究训练、工程实践与应用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建成开放、高效、共享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电子通信类本科人才培养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实验是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实验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加强系统化实验教学,将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实验项目环环相扣。通过实验平台的研发,实现了系统化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及"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学习产出"—OBE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车身设计课程群建设及其配套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践。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教学和实验团队,整合和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将车身数字化设计课程群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串行。通过多种类型"虚实结合"的螺旋式实验教学,大幅度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为了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文章从建立"以学生为本"、"大工程"实验教学、服务理念出发,提出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式独立实验课,大规模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措施以及实验中心组建、实验室开放等组织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作策略,同时,总结了实验室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在环境类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筹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涵盖"水"、"气"、"固"、"信息"四大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介绍了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基本功能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从虚拟仿真实验的定位、虚拟仿真实验的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阐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体会,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Z1):186-186
<正>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2008年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建设单位。中心以学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依托学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平台支持和"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专业技术支撑,秉承"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开展通信与信息系统类实验教学。自实验中心成立以来,从教学理念到管理体制,从教学改革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科研促进实验内容建设到实验设备和系统开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心已发展成了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设计架构、关键技术和主要建设内容,深度剖析了以"信息获取、传输、应用"为主线,涵盖"物联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及工程应用"层次化的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系统构建、合理布局、综合建设的方法,探索了系统各部分建设重点和合理选材以凸显虚仿优势的设计。虚仿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推动了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取得丰硕成果,已在国内高校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2013年西安邮电大学信息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契机,实践了"以信息通信系统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为主线,通信系统网络架构为载体"的实验中心建设模式,同时依托学科科研优势,采用"三入三出"的方式,使实验中心成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之间的"转化器",从而有效贯彻了教育部在地方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倡导的"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结合,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五层次、六模块、一平台"的能力贯通式递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从实验教学资源、实验教学队伍、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以实验教学、个性化实验、工程实践、课外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示范辐射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及医学电子仪器课程自身的特点,本文介绍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阐述了医学电子仪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安排,提出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的内容多、学时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研室直接管理实验室属于"小权限"管理模式,导致化工实验室优质资源无法共享,严重制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结合学院化工实验室运行情况,从建设化工实验中心、建立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改革探索,为充分发挥化工实验中心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提高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开拓教师和学生专业实践视野,培养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验教学平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十三五"新时期传统教学型实验室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通过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设计科研任务导向型理论教学方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等措施,探讨了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为提高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和应用能力,培养技能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改革,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和专业技术发展,调整了原有电子学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实验方式,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电子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