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燕翔  王瀚  王都留 《甘肃科技》2009,25(15):71-72
童装甲醛污染严重危害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通过分析童装中甲醛污染的来源,介绍了甲醛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并提出了童装甲醛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甲醛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修建和装饰材料中含有大量甲醛,对空气造成污染的现状,阐述了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及甲醛产生的途径,提出了控制甲醛污染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引起室内甲醛污染的某些因素,指出多种污染源会联合加剧室内甲醛污染。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温度、湿度的增加对室内甲醛浓度升高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黄石市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黄石市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的59个监测样本。结果表明装修后3年内,居室空气中甲醛超标率为86.4%。通过对室内甲醛污染的成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同一房间的甲醛含量随着温度变化。温度升高,甲醛含量会随之增高;选好装修材料,室内单位空间的甲醛含量就会低;室内装修设计时,考虑室内空间承栽量和通风量,以降低室内甲醛含量;不科学的装修工艺同样会造成室内甲醛污染。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对住房的高标准装修,室内环境污染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室内甲醛污染。家中甲醛污染源主要是装潢材料和新购买的家具。由于甲醛污染对人体危害很大,本文主要从甲醛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室内甲醛污染物释放特性分析、对室内甲醛污染现状和甲醛污染防治对策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王继峰 《甘肃科技》2010,26(19):90-91
主要针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来源、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的初步分析,提出了室内甲醛污染的防治对策,倡导人们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所导致的人体伤害。  相似文献   

7.
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甲醛作为污染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存在着严重的危害。通过对淮南市100户装修住宅进行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的测定,甲醛达标率为18%,超标率为82%。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盐城市新装修的400家住宅内污染物甲醛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并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对其进行评价;对本市目前室内装修中甲醛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甲醛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和规律,为预防控制住宅内甲醛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减小和预防住宅内甲醛污染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太原市24户居民装修房间中甲醛污染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装修房间中甲醛污染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饰装修越发普及,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污染也越来越重.本文重点介绍了室内甲醛污染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控制室内甲醛污染的几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中心区、半影区bFGF的蛋白表达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线检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光镜检测对模型予以评价,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3h再灌注3,6,24,72h缺血中心区、半影区bFGF表达的动态变化,并观察相应时间点、相应区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在正常组及假手术组bFGF呈弱阳性表达.缺血3h及缺血3h再灌注3,6h中心区、半影区表达明显增强.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缺血3h再灌注24,72h缺血中心区bFGF表达下降,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此时半影区表达呈持续升高趋势,24h达高峰,72h有所下降。而相应病理变化为:缺血3h可见轻重不等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缺血3h再灌注中心区及半影区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病理组织学变化逐渐加重.结论 正常脑组织中bFGF呈弱阳性表达,缺血中心区及半影区随缺血再灌注2d内随时间延长表达增强,与神经细胞缺血改变加重呈正相关.提示bFGF对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细胞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改变与功能表现,发现ACLR后患者运动生物力学特征改变主要发生在矢状面,只有在合并其他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冠状面与横断面运动学与动力学改变.ACLR后患者还会存在本体感觉与神经肌肉控制改变,提示ACLR后患者康复过程中除了常规康复外,还要额外注重其本体感觉与神经...  相似文献   

13.
高校连年的扩招,使在校生人数剧增,给高校课外体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针对扩招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分析研究其管理范畴,提出了高校扩招后课外体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立法后评估工作是立法实践中的一个新的创举。“立法”是立法后评估的对象,同时也为立法后评估提供了一种方法;“后”是立法后评估的时间,分别具有时间点和时间段的意义;“评估”作为立法后评估的本质,是一种法律意识、法律价值、法律行为的意义综合。  相似文献   

15.
浅谈工程机械代理商的售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代理商售后服务的若干措施,主要有增强售后服务意识、注重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加大售后服务的投入以及提高售后服务的创新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病理学变化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探讨了NF-κB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构建了大鼠DAI动物模型.运用Glees-Marsland染色法和Weil氏染色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病理学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NF-κB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1h即可观察到部分轴索肿胀、断裂,髓鞘水肿、分层等现象,24h可见典型轴索收缩球形成,髓鞘崩解呈筛网状改变,72h轴索断裂数量、范围及髓鞘筛网状改变达到高峰;伤后1h,脑组织内可见NF-κB阳性细胞,伤后3h阳性细胞数增多,伤后24h达到高峰,持续到72h,伤后7d,仍可见阳性细胞表达,但数量减少.对照组细胞核未见阳性表达.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NF-κB表达增加,可能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刘向东  李阳 《河南科学》2014,(5):730-733
通过建立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不同时刻大鼠血清CK从亚细胞水平探讨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发生的机制,为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提供理论依据.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安静对照组(C),运动后24h组(E2),运动后即刻组(E0),运动后48h组(E3),运动后12 h组(E1),运动后72 h组(E4),以速度16 m/min,坡度-16°进行跑台运动,运动100 min后,休息5 min,然后再运动100 min.在不同时刻观察大鼠血清CK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运动后即刻血清CK活性(2 035.42±426.49 U/L)与对照组血清CK活性(293.66±76.07 U/L)相比,非常显著的增高(P0.01),达到了峰值,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 h组血清CK活性(425.51±143.34 U/L)与即刻组血清CK活性相比已显著恢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没有完全恢复到安静时水平.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即刻大鼠血清CK活性显著增高,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接近正常,血清CK活性的变化能够反映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 L.)为材料,研究其柱头和花柱在授粉前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酚类、氨基酸、脂肪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同一部位授粉前和授粉后的成份变化为:柱头和花柱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均表现为授粉前低于授粉后,可溶性蛋白和脂肪含量在柱头和花柱中表现为授粉前高于授粉后,柱头和花柱在授粉前后总酚含量无明显变化,柱头氨基酸含量授粉前高于授粉后,花柱氨基酸含量授粉后高于授粉前;2)同一时期花柱与柱头成份比较表现为:无论是授粉前还是授粉后,花柱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柱头,而柱头中的可溶性蛋白、酚类、氨基酸、脂肪的含量及POD 活性都高于花柱中.  相似文献   

19.
针对特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易窜流、调剖治理效果差等问题,开展了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治理窜流、提高波及效 率的室内模拟实验。层内非均质储层模型调剖驱油实验表明,特低渗非均质油藏调剖后水驱与中高渗油藏相比后续 注入压力高,难以提高波及效率;水驱后直接转注天然气,气体继续沿水窜通道流动;但采用调剖后天然气驱,不仅后 续注入压力低,且能够提高采收率约7.8%,气驱后还可间歇注气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约9.6%。因此,特低渗油藏水窜后 应采用调剖后气驱的调剖驱油方式,可有效扩大驱油剂的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就小鼠卵母细胞的卵龄对克隆胚的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检测,以确定最佳的取卵时间,以及取卵后进行核移植操作的可耐受的时间。采用PMSG和hCG超排B6D2F1雌鼠。在体内老化实验中,分别于注射hCG后13,15,17,20h取卵用于核移植操作;在体外老化实验中,所有的卵均于注射hCG后13h取出并培养,然后在13,15,17,20h进行核移植操作。每个时间点的核移植操作在1h内完成,重构的胚胎培养1h后进行激活。结果显示:在体内老化实验中,注射hCG后13h取卵,获得的克隆囊胚发育率最高,为56.0%,15h取卵仍维持了其支持胚胎体外发育的能力,但17h及更长时间后取的卵,重构后的囊胚发育率显著下降(18.1%)。注射hCG后15h取的卵孤雌发育率最高(囊胚发育率为90.1%),并在17h仍维持较高的孤雌发育能力,在20h显著下降。在体外老化试验中,于注射hCG后13h取卵,分别于13,15,17h重构,都获得了较高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57.7%,52.2%,46.3%),而在注射hCG后20h重构,囊胚发育率显著下降(14.8%)。体外老化的孤雌胚在注射hCG后22h激活时囊胚发育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在体内和体外老化都影响克隆胚的体外发育,最佳取卵时间为注射hCG后13h,取卵后立即用于重构可获得最佳囊胚发育率;体内、外老化卵支持重构胚较好发育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体内老化卵支持重构胚发育能力从注射hCG后17h开始下降,体外老化卵则发生在20h。这些结果可以指导操作,有利于在应用核移植进行其他基础研究时降低操作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