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冀东油田庙28x1区块东一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应用钻井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冀东油田庙28x1区块下第三系东一段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识别基准面的基础上,可将工区目的层段划分成26个短期旋回层序和3个中期旋回层序。在中期旋回内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单元进行了横向追踪,建立起精确的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横向预测井间砂体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大煤沟侏罗系剖面高分辨率含煤层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柴达木盆地大煤沟侏罗系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并探讨了聚煤作用与高分辨率层序的关系 .在相类型、相组合和相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将柴达木盆地大煤沟侏罗系剖面划分为 7个中期旋回 (准层序组 )和 1 0~ 1 2个短期旋回(准层序 ) .以基准面升降为驱动机制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提高地层划分精度 .它是陆相层序地层、储层对比与预测的有效手段 .煤层多聚集于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的转折期附近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克下组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冲积扇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为基础,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露头、岩芯及测井资料,研究八区克下组层序分布模式及砂砾岩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八区克下组冲积扇可识别出不整合面、洪泛面、冲刷面和岩性界面这4类层序界面;依据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运动所导致的地层过程旋回性和沉积学响应特征,将八区克下组可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10个短期旋回、15~16个超短期旋回;以冲积扇沉积体系超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的沉积序列、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为基础,以中期旋回层序为框架,可建立以短期和超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砂砾岩体的分布模式,下部的中期旋回砂砾岩厚度大,是克下组主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4.
预测中非BG盆地R区块Kubla组地层砂体在横向、纵向上的重点聚集区,确定有利油气聚集的重点层位.以BG盆地的区域地质、沉积相类型、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技术方法为指导,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和等时对比方案,对R区块Kubla组沉积-层序进行精细分析,识别出长期、中期、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重点对短期和中期旋回层序的划分方式、层序类型和组合叠加式样进行了讨论.确定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旋回为各级次旋回层序的主要结构类型.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格架、短期旋回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单元,建立起R区块Kubla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中期上升半旋回底部和下降半旋回顶部砂体的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上MSC3上升半旋回底部以及MSC2下降半旋回顶部砂体发育较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5.
以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为研究对象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详细分析了侏罗系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原理 ,对不同钻井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对比 ,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对比格架。进而简述了储铀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大煤沟侏罗系剖面高分辨率含煤层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柴达木盆地大煤沟株罗系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并探讨了聚煤作用与高分辨率层序的关系,在相类型,相组合和相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柴达木盆地大煤沟株罗系剖面划分为7个中期旋回(准层序组)和10-12个短期旋回(准层序),以基准面升降为驱动机制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提高地层划分精度,它是陆相层序地层,储层对比与预测的有效手段,煤层多聚集于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的转折期附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扶新隆起带北坡采三段河流相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在对短期基准面旋回相序特征和中期基准面旋回河道类型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基准面及河流水位的变化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并进一步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8.
埕岛油田馆上段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河流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进行层序地层研究,建立馆上段层序地层格架,并开展了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影响研究.通过研究将馆上段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MSC1,MSC2,MSC3,6个短期旋回.并以中期旋回为单元分析了储层特征:MSC1砂体厚度较大,平面连通好,但层间非均质性强;MSC2主要为曲流砂坝沉积,砂体部分连通,厚度较薄,层间非均质性中等;MSC3为单期河道沉积,砂体基本为孤立式,层间非均质性最弱.  相似文献   

9.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油层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其划分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各级基准面旋回可进一步分为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与对称型两大类3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重点论述了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背景、叠加式样和沉积动力学过程.在研究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叠加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自水下分流河道向河口坝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稳定的变化规律,与处于三角洲强烈进积期的长3油层组沉积演化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宁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要含煤地层,而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仍然不清。通过对露头、岩芯、测井资料以及延安组沉积体系与构造演化的详细研究,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研究表明,宁东地区延安组可划分为一个超长周期旋回、4个长周期旋回、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至少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11.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分析方法,识别与分析了淮南煤田石炭二叠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研究表明,含煤地层中的标志层和关键界面是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发的重要依据,而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对于进行高精度聚煤规律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上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ross成因地层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通过关键界面的识别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目标层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旋回和17~20个短期旋回,分析了不同级别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和沉积微相特征,总结了它们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对储层预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子频标光纤长距离传递的稳定度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利用长距离光纤链路进行原子频标传递遭受的稳定度损失,建模分析了光纤传输系统中强度噪声、色散和温度对光纤频标传递系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除强度噪声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小均与频标频率值无关;气温导致光纤链路长度的变化是劣化长期稳定度的主要因素,必须利用数十纳秒范围的高分辨率时延补偿才能保证频标的无损传递;激光器的频率噪声和光纤色散的综合作用会劣化频标传递的中短期稳定度,但可以通过色散控制与补偿技术抑制消除其影响;强度噪声是影响原子频标短期稳定度的主要因素,对于10 MHz的频标信号而言,接收端信噪比在110 dB以上才能保证原子频标秒稳定度损失优于10-13/s。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一套砂、泥薄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尤以层间的非均质性最为严重,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后复变浅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大涝坝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岩性剖面存在多套隔夹层,对油气藏开发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沉积学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表明,沉积环境不同,隔夹层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有较大的差异。浅湖环境形成的Ⅰ1型隔夹层厚度最大,连续性最好;分流间湾环境形成Ⅰ2型隔夹层及河道间环境形成的Ⅱ1型隔夹层厚度较薄,连续性差;泛滥平原环境形成的Ⅱ2型隔夹层厚度较大,连续性较好。同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处中长期基准面旋回背景密切相关。Ⅱ1型隔夹层分布于中长期旋回上升半旋回中下部,且一般发育于高可容纳空间的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上部;Ⅰ1型、Ⅱ2型隔夹层在中长期旋回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转换处;Ⅰ2型隔夹层位于中长期旋回下降半旋回下部。在巴什基奇克组剖面上,由下至上隔夹层厚度大致由薄变厚,在中长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转换处隔夹层厚度最大,然后向上隔夹层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选定研究区和河南省及邻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发现河南省及邻区中强地震前研究区内出现小震活动增强的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地震活动增强至其平均强度的2倍以上时,则在异常结束后的1.5a内,豫北及邻区发生4.8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0.8,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38.研究区内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预测豫北及邻区中强地震的一种中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T A.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并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将港中地区古近系沙河街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4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中重点层位沙二段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旋回层序结构类型以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的C型结构为主,中短期旋回层序结构类型是以向上变深的A型或向上变浅的B型非对称型为主。识别出古近系沙二段主要发育3种沉积相类型: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水道和湖泊沉积,包括11种沉积微相;沙二段MSC3和MSC4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的港西古凸起,至MSC5时期,物源方向由单一西部方向转为多方向物源供应。辫状重力流水道全都发育在近岸水下扇的前方,充足的物源供应是重力流水道发育的首要因素;辫状重力流水道的发育及分布与沉积期的古地貌有关,而断阶式断槽是港中地区古地貌的主要特征,因此,断阶式断槽是控制沙二段辫状重力流水道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海平面升降由三个准二级旋回叠加组成:第一个含S1~S3层序所对应的三个海平面升降旋回;第二个、第三个分别含S4~S10六个和S11~S18八个层序映射的三级海平面组合而成。海平面升降频幅样式可识别低频低幅、高频低幅、低频高幅、高频高幅四种类型,整个泥盆纪表现为早晚期低频低幅型,中期则以另外三种混合叠加为主。最高、最低海平面对比显示全球各大陆具不等时性,全球海平面升降规程则具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短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A/S值变化与砂体发育关系的分析表明,具有A1、A2和C2型结构的短期旋回层序最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发育,各级次层序界面的上下两侧是有利储集砂体的主要发育位置,而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中部通常是泥质盖层或隔、夹层的主要产出位置。针对按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的小层划分方案与传统的油气层四级划分方案存在的矛盾,提出以不同级次湖泛面沉积的泥质盖层或隔、夹层为边界的、跨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的砂体和油层四级划分方案,其中的含油层系、油(层)组、复油层、单油层,分别与长期、中期、短期、超短期基准面旋回有关,但存在半个基准面旋回的相位差。这一划分方案既符合油气藏开发层系的划分原则,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