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3-巯基丙酸(MPA)包覆的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在金电极上进行自组装,制备了CdTe QDs修饰金电极(CdTe QDs/Au E)。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此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以[Fe(CN)6]3-/4-为探针,考察了CdTe QDs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而且研究了多巴胺(DA)在此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DA在此修饰电极上可被电催化氧化。差分脉冲伏安(DPV)氧化峰电流与DA浓度在1.00×10-9~6.40×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30×10-10mol/L.  相似文献   

2.
DNAzyme在金电极上自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巯基与金表面Au-S键的自组装技术,可以将巯基修饰的DNAzyme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以含有[Fe(CN)6]3-/4-的磷酸缓冲液(PBS)作为电化学检测底液,利用循环伏安法初步研究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DNAzymes自组装膜的存在明显抑制了二茂铁与[Fe(CN)6]3-/4-之间的电子转移.结果表明,基于巯基修饰的DNAzyme在金电极表面能够发生自组装作用,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较为稳固的自组装DNAzyme膜.  相似文献   

3.
由Fe(CN_6~(3-/4-)氧化还原电对在ω-巯基己酸自组装修饰金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根据阴极峰电流I、峰电位差△Ep与浸渍时间的关系曲线推测出6-MHA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过程是分阶段进行,同时此修饰层对Fe(CN)63-/4-氧化还原过程的电子转移也有阻碍作用,计算得Fe(CN)63-/4-在6-MHA SAM修饰前后的金电极上的表观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分别为9.13×10-4cm/S与2.47×10-5cm/S。  相似文献   

4.
采用方波伏安法,在包含1 mmol/L[Fe(CN)6]3-/[Fe(CN)6]4-的0.15 mol/L的NaCl溶液中,对Au/CaM膜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表征。由方波伏安电流响应图可知:CaM可以在Au基底自组装成膜,[Fe(CN)6]3-/[Fe(CN)6]4-在Au/CaM膜电极上发生的是电化学不可逆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和luminol较好的电化学发光性能,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luminol在GO/Nafion,GN/Nafion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行为.考察了修饰剂组成成分、初始电位对电化学聚合的影响,并以铁氰化钾为探针考察了luminol电聚合前后的导电性.结果显示,在较负的起始电位下,luminol在GO/Nafion/GCE上更容易发生电化学聚合过程,且聚合后对[Fe(CN)6]3-显示了更强的电催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应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SAM)修饰金电极在2mmol/L 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无“针孔”缺陷的SAM修饰电极对溶液中电对的电子转移具有良好的阻碍作用,在所测定的外加直流电位下,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均表现为半圆形式。指出了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行为实质上主要反映了膜自身的电阻特征,发现表观电阻ln(1/R2)与η^1/2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有机超薄绝缘膜的Poole-Frenkel效应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聚2,5-二甲氧基苯胺膜电极(PDMA/Pt)和聚吩膜电极(PTH/Pt)对Sb^3 和Fe(CN)^4- 6离子的电催化行为,在这两种导电聚合物膜电极上Sb^3 和Fe(CN)^4- 6离子的氧化还原电流比光铂电极大数倍至数十倍,氧化还原峰电位之差也比光铂电极明显地减少,这些结果表明PDMA/Pt和PTH/Pt膜电极对Sb3 和Fe(CN)^4- 6离子具有良好电催化活性,在电位扫速较低时膜电极上的电催化过程为扩散控制,在较高电位扫速下电极过程受催化反应速度控制,讨论了影响催化反应活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半胱氨酸SAM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高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形成单分子自组装膜的条件,并利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谱研究了[Fe(CN)6]^3-/4-在高半胱氨酸SAM膜电极上于不同pH值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结果表明,在pH大于高半胱氨酸等电点的溶液中,[Fe(CN)6]^3-/4-在膜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峰电流明显降低,峰分离差增大,说明随pH值的增加,[Fe(CN)6]^3-/4-离子对在SAM膜电极上的可逆性变差;交流阻抗图谱显示,由于SAM膜电极表面带负电荷时,[Fe(CN)6]^3-/4-难以靠近电极表面,使其与电极表面的电子交换反应变得困难,在SAM膜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电阻Rct明显增加,并且随电解质溶液的pH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和疏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按一定比例制备成胶体,修饰在电极表面制备成MWNTs-BMIMPF6/GCE修饰电极,以铁氰化钾为电化学探针,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考察鸟嘌呤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行为。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显著的增强了对鸟嘌呤的电催化性能,氧化峰电位负移,峰电流提高约7~8倍;以差分脉冲伏安法对溶液中的鸟嘌呤进行测定,其检测线性范围为1.5×10-6~2×10-4mol/L,检出限为2×10-7mol/L。  相似文献   

10.
采用3-巯基丙酸在金电极上自组装得到自组装单分子层(SAM),再利用DCC作酰胺键偶合剂,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型化合物Fe(IDB)Cl3(简称Fe-MSOD,IDB为N,N-二(2′-苯并咪唑甲基)亚胺)共价键合到自组装在金电极表面的3-巯基丙酸单分子层上,构筑了一种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分子组装体系膜修饰电极(Fe-MSOD/3-MPA/Au).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对该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初步探讨了此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组装修饰法将细胞色素C修饰到以L-半胱氨酸为连接剂的金电极上,并运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法(EIS)等方法研究了该电极的电化学行为.测定了细胞色素C有关的电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利用马来酰亚胺基类酯(Sulfo-SMCC)为异双功能偶联剂,将巯基修饰好的DNAzyme共价固定在已负载亚甲基蓝的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上,并将壳聚糖混合后滴涂至碳糊电极表面上形成了电化学生物传感膜.利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法等对膜电极的制备过程进行了相应的表征.结果表明:基于巯基修饰的DNAzyme已成功固定于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上,并在碳糊电极表面上形成了稳定的膜.  相似文献   

13.
使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劳氏紫在纳米金和单双链DNA修饰的金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劳氏紫在纳米金和DNA修饰的金电极表面显示了良好的氧化还原电特性.纳米金在金电极表面的修饰改善了劳氏紫的氧化还原特性.循环伏安结果显示劳氏紫和双链DNA的作用比和单链DNA的作用更强,其结果使电位发生更大的正移并使氧化还原峰电流有所增大.劳氏紫和双链DNA的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基因药物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作用也被交流阻抗研究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金包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Au@SiO2),并将其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固定上DNA探针后构建了一种新型的DNA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以5.0 mmol/L的[Fe(CN)6]3-/4-溶液为探针,分别对DNA的固定温度、固定时间、杂交温度以及杂交时间等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利用DPV测定,目标DNA浓度的对数与峰电流在1.0×10-131.0×10-10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检出限为1.0×10-15mol/L.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纳米材料的优异特性,根据文献采用一步液相反应法,制备了六边形纳米CuⅠ.并将其制成碳糊电极,采用经典的三电极系统:CuⅠ修饰的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KCl的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片为对电极,在不同浓度的Cd2+溶液中,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方法研究了其对Cd2+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电荷传递电阻Ret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实现了CuⅠ对Cd2+的电化学传感.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且这些研究结果拓展了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包含杂多酸[SiCo(H2O)W11O39]6-(SiCoW11)和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的多层膜修饰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SiCoW11在酸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及pH的影响,初探了反应机理.逐层的循环伏安行为表明膜的增长均匀,峰电流随膜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与其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行为相比,多层膜中的SiCoW11对BrO-3和NO-2体系的还原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化学石英微天平(EQCM),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金电极上的吸附及其对金电极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⒚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在金电极上吸附能力不同,对金的氧化还原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⒚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易在金电极表面吸附,更易在氧化态金表面吸附,阻碍了金的氧化还原⒚相比之下,十二烷基磺酸钠在金电极上吸附能力较弱,在氧化态金形成后还有些脱落,对金电极的氧化还原影响不大⒚TritonX100介于以上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⒚还对金电极在磷酸缓冲液中的氧化还原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聚2,5-二甲氧基苯胺(P25DMAn)薄膜电极用电聚合的方法制得.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酸性溶液中抗坏血酸(AH2)在P25DMAn薄膜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该薄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讨论了不同种类负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制成的薄膜对AH2氧化的催化特性的影响.光电子能谱图所得的结果也证明了P25DMAn薄膜电极上有AH2反应的物种产生.用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催化过程动力学.  相似文献   

19.
金被广泛应用于自组装膜的基底,金表面的清洗是完美自组装膜形成的关键技术.分别利用硫酸一过氧化氢(Piranha)洗液法和电化学清洗法对金表面进行了清洁处理,并利用循环伏安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种清洗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清洗效果,但前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于环氧树脂封装的电极的清洗,而后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一种电极表面清洗的有效方法.最后讨论了电解液中含有氯离子时对电极的腐蚀作用,进而给出了进行电化学清洗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对羟基苯硫酚(4-HTP)自组装单分子膜,构建了一种羟基化金电极表面.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利用交流阻抗技术对4-HTP自组装单分子膜电极(4-HTP SAM/Au)进行了原位表征,采用Randles等效电路对阻抗复平面图进行模拟,确定该电极体系的等效电路以及电化学参数,通过电荷传递电阻Rct与组装时间的关系,给出了4-HTP SAM在金电极表面的组装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电子传递电阻(Rct)随自组装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减小,证明4-HTP SAM是一种导电膜,当自组装时间达到120 min后,Rct不再变化,4-HTP SAM达到组装平衡状态.研究结果对SAMs的制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