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流域水环境精准化管理的快速推进,控制单元已逐步在流域规划中广泛应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的规划体系,控制单元作为数据汇总、问题识别、任务分解的基本单元,其划分合理与否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流域控制单元的划分主观性较强,划分依据不足,划分方法不成体系.为此,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面向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控制单元划分原则和4个基本步骤,包括水系概化、控制断面选取、排污去向确定、控制单元命名与编码.并将所提出的流域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技术尝试应用到湟水流域的控制单元划分.同时对该方法的优点和下一步研究展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 47个指标对贵州 75个喀斯特县(市)进行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研究,将 75个喀斯特县(市)分为 2个一级类型、9个二级类型、18个三级类型、8个四级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发展潜力在命名上作了定位,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生态经济类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出现破坏现象.目前多采用以生态分区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信息配置模式提供地理空间框架.深圳市茅洲河作为典型的城市污染河流,其生态分区可为城市生态资源管理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针对茅洲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城市河流实行"分项、分类、分区"三级划分体系.基于SPSS分层聚类分析技术,用水文、水质、河岸带及地貌和水生生物作为四大主要项目,构建涵盖各项目18个子指标的量化评分标准;通过对评分结果聚类,合并同质性子流域得出各项目的空间分类情况,并按照生态破坏程度将茅洲河流域分为一级生态红线区、二级生态黄线区及三级生态蓝线区.本文将聚类和定量分析运用于生态分区,为城市河流的治理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全国地级以上中心城市腹地划分中同时考虑中心城市综合规模与交通条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评价城市综合规模,并通过场强模型,借助GIS软件,采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与空间叠加等技术得到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场强,并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全国场强整体格局为东、中、西递减趋势,高场强区呈现出东部成片、中部成串、西部成点状的特点,高场强区沿快速交通干道向外延伸.中心城市腹地空间关系体现空间等级层次关系.根据腹地分析结果与行政范围,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经济区,9个二级经济区,33个三级经济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以浙江省11个地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浙江是我国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省份,但其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却存在极大的差异.根据相关原则建立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指出,旅游业经营业绩与城市面貌是决定城市竞争力强弱的决定因素;并根据11个地市的综合得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与四级旅游竞争力城市.研究结论旨在明确浙江省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潜力,以期为浙江省各城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自然资源发展规划的需求,本文基于山江海视角,以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貌类型、地质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要素构建了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运用空间叠置法对分类要素进行叠加和制图综合分析,并进行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区划分类、制图和环境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划分为38个一级单元、78个二级单元、111个三级单元。一级关键带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占据面积最大,为19.10%;二级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红壤性土占据面积最大,为13.98%;三级分类中低海拔丘陵-非碳酸盐岩区-复盐基红黏土-针叶林-河渠占据面积最大,为15.21%。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关键带综合分类方案可体现区域特征中的差异和驱动因素,因此可为自然资源地表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纳木错流域自然生态特征与生物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西藏纳木错流域的自然生态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该流域土壤类型划分为8类,主要植物群落确定为4个植被型10个群系.野生动物区系属于青藏区羌塘高原亚区.本区动物组成为古北界成分,其中珍稀保护动物16种.该文还对纳木错动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和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皖西南地区的宿松-东至一带泥盆-三叠系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划分了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探讨了界面性质、层序类型及层序特征,并对其相应的沉积环境、沉积相进行了分析.根据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成果,将泥盆-三叠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5个二级层序和29个三级层序.一级和二级层序在沉积相序上总的趋势表现为由浅到深再到浅的变化,且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三级沉积层序海平面上升和下降往往受区域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和冰川事件等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遥感卫片解译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桥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划分出二级二十四种类型,并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公路地貌的分异规律,根据公路地貌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选择大地构造、地面自然坡度等作为中国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将中国分为5个地貌一级区;选择困难度指数作为中国公路地貌二级区划的主导指标,以海拔高程、地面自然坡度、地表破碎程度、地层岩性和植被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困难度指数计算模型。结合公路工程实际,建立了影响因素等级划分体系和影响度值;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了困难度指数,并建立了困难度指数等级划分体系。在中国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基础上,按困难度指数将全国分为42个公路地貌二级区。  相似文献   

11.
合肥盆地四周被断裂分割和围限。属于典型的中新代断陷盆地,东缘断裂在其构造演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从构造地貌、沿程盆地特征、地震活动和断层泥等方面的研究,并应用测龄技术成果,论述它的新活动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伊犁盆地为例,通过对大陆盆—山构造系统和盆地沉积所反映的大陆动力学背景的分析,探讨了大陆盆—山系统的构造转换及物质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降水要素的周期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黄河流域32个气象站点1951-2003年的月降水数据,应用最大熵谱分析法(maximum entropy method,MEM),分析了该流域降水变化的周期特征,探讨了影响降水周期特征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序列明显存在着60 a的代际尺度,14、25 a的年代际尺度和3、9 a左右的年际尺度变化周期.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地区的降水周期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说明了不同地区降水周期分布的复杂性.降水变化周期特性的存在既可能受到海一气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又可能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其具体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年来对西枝江各河段水源水质的监测结果,着重评估了该水域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从中探讨对本流域的环境保护对策,并提出建设西枝江流域生态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煤层具有低速度、低密度特征,煤层与其他岩性接触的界面是良好的波阻抗界面,可以形成强振幅反射波。煤层在常规及特殊地震剖面上都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煤层的强透射损失对于煤层识别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可变下渗能力模VIC(w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与区域气候变化影响模式PRECIS(providingregional climate for Impacts studies)耦合,对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太湖流域径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时期(2021-2050年)太湖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明显,A2和B2情景下径流较基准期(1961-1990年)都增加,尤其是在汛期径流增加显著,并且径流深的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预示太湖流域未来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将增大,将增加未来防洪工作的难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及其转化率、热解参数、饱和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 ,综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各时代岩样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并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古生界岩样的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 ,其中 ,石炭系泥岩可能为比较好的生油岩 (须证实 ) ,石炭系灰岩在部分地区 (如羊肠子沟石灰沟和德令哈北 )也可能为烃源岩 ,而其他古生界层系可能不是本区有利的烃源岩 ;②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Ⅰ ,Ⅱ型干酪根 ,且大多达到成熟—高、过成熟阶段 ;③烃源岩多数为强还原环境下沉积的海相碳酸盐岩、泥页岩 ,部分为海陆过渡相的弱氧化至弱还原环境沉积。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市为例,应用SCS流域水文模型对该市部分流域进行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就越小,降雨-径流的空间分布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CN值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低值区主要出现的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