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优质大学主要是指拥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本科第一批次资格的大学。结合全国不同省份实际人口的数量,通过对2011—2015年全国不同省份考生被优质大学录取的机会差异现状以及不同省份考生2016年被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录取的难度系数的呈现,发现尽管优质大学实际录取率的省际差异总体上在不断缩小,但差异仍然较大,且基本呈现出"两极"录取差异的稳定性高于"中间"部分的显著特征。造成这种省际录取差异的原因既有科举分省定额制度的影响,又与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现实区域布局、教育政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脱不了关系,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高考移民"现象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昭示着这一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基于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消除差异为目标,通过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中西部有潜力的高校,合理分配全国优质大学的招生计划,严格控制优质大学的属地招生比例,注重新建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在更大程度上缩小省际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等多种方式,将优质大学招生名额的省际差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改变原有省际考生入学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力争在人口公平、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取得相对平衡,最大程度维护不同省份考生平等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城乡入学机会的差距问题一直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系统中农村学生总量有所增加,但是其分布结构却出现了严重失衡——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对此笔者从公共政策角度寻求原因,并提出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政府必须转变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观、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改革高校录取招生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2001~2016年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基础上,利用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包括人口流动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省际间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效应有所差异。人口主要从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其中对东部地区呈显著的正向效应,对中部地区是微弱的负向效应,对西部地区是显著的负向效应。为此,我国应当加强中西部人才引进措施,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助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为完善高考制度设计和促进高考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在制度层面招生协作计划指标分配亟待优化;二是在实践层面存在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三是在现实层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有待均衡。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符合正义原则,现阶段有进一步推行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现实国情来看,当前化解高校招生公平冲突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其一,坚持差异化原则,根据全国高校的不同类型与层次进行分层调控;其二,坚持补偿性原则,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弱势地区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力图优质均衡。从长远来看,结合美国"平权行动"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向,即"平权"的原始逻辑开始由"种族平权"转向"经济平权",要实现我国整体的高水平教育公平与考试招生公平,其根本途径在于不断缩小区域、民族及群体间的经济地位与收入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问题逐渐凸现,出现诸如不同地区的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公平、精英教育的质量无法保证、城乡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不同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等现象。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可以在政府主导下,根据差异的教育公平原则,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弱势群体实行政策倾斜,用形式上的不公平推进实质的公平。  相似文献   

7.
从地理学角度认识我国快递服务发展的区域和省际差异,分析了快递价格、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对快递服务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发现我国快递服务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的快递量远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快递服务发展的省际差异极其显著。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制约地区快递发展的主要原因。利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建立反映区域各要素之间变化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快递服务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及内部结构特征构建了对应的DEAHP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对2007—2012年间我国省际及三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有序度水平呈单调递增趋势,但整体有序状态仍处于相对低下水平.从区域来看,东部与西部的差异相对较大,而相邻区域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从省域来看,相邻省份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省际生态经济系统的有序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DEAHP模型的构建从理论上为评价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为我国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空间格局以及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服务业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知识或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以北京和上海为最.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东、中、西三大地带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1990年到2004年扩大,2004年后开始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大.从2005年至今,社会服务性行业省际差异较小且逐渐缩小,高技术服务业省际较大且差异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曹志杰  蒋丽萍  周可心  吴静 《河南科学》2023,(10):1488-1497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数理公式推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省际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识别出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表明:((1)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增加,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整体呈现“中间低、两端高”的分布;(2)流动人口对于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发展存在规模和结构效应,改变地区人口数量、影响地区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3)流入人口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而流出人口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流出人口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大于发达地区.因此,发达地区应助推人口回流趋势,转移中低端产业和低技能劳动力,疏解人口过密压力,实现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欠发达地区应把握人口回流和产业转移的机会窗口,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才进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财政收入、人口、教育、社会卫生保障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财政收入与教育支出的相关程度较高;根据教育和社会卫生保障支出比例,将各省份为"三高型"、"两高一低型"、"两低一高型"、"三低型";2000-2015年各省教育和社会卫生保障支出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分析认为,各省教育和社会卫生保障支出与国家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等有关,适当地变更政绩考核标准,有利于各省政府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区的现有资源.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ML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九省(区)2010—2019年工业水资源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整体均值为0.77,未达到有效水平,但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各省(区)间差异明显,山东效率最高,宁夏最低。ML指数提高的主驱动力源自技术进步,部分省(区)的规模效率阻碍了技术效率对ML指数的正向调节。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水资源效率攀升有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工业用水强度和政府管制强度的负面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运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对2001-201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的测量以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发展走势,而旅游职业教育区域差异基本呈持续减小的趋势;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省际差异的主因,贡献率均高达90%以上;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发展特征比较来看,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而旅游职业教育则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论广东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不少方面仍然落后于先进省(市),其中省属本科院校布局结构不够合理、教育经费投入在不同区域的分配欠协调等矛盾最为突出。正在全省组织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广东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必须顺应潮流,围绕以下两方面做文章:一是选准突破口,将欠发达地区部分业已具备条件的省属本科院校调整为"完全省属本科院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在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促进各区域、各类型高校均衡发展,追求整体效益的合理性增长。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获得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高校扩招政策带来了高等教育机会的迅猛增加,但政策能否使高等教育的获得更加均等化,新增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否惠及农村地区以及农户内部较低阶层群体,这是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采用断点回归设计的方法,考察了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农户整体以及不同阶层高等教育的获益情况。研究结果发现:高校扩招政策并不能显著地增加农村地区参与高等教育的概率,在农户内部仍是中上阶层群体获益更多;中下层群体获得高等教育的概率虽然有所上升,但获益有限,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因此,促使高等教育机会逐渐向农村地区延伸,降低农户内部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程度,提升弱势群体的教育获得,需要更有效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及省级政府,但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资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直接准确地分析差异程度及原因,可采用直接比较法与距平值比较的方法,对四个代表所属地区的样本省即黑龙江省、浙江省、四川省和湖南省的高等教育经费占GDP比值与生均教育经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东部与西部地区间高等教育财政投资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地区努力程度、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制度性因素的原因,造成地区间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差距。为改变这一现状,应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合理化、拓宽筹资渠道、加强法律监督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现行人才标准,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1年全国统计年鉴为依据,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统计2010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密度分布,发现当代全国人才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京、沪、津、苏、浙、陕、卾、黑、吉、辽等人才密度高.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等院校布局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促使高学历人口向大中城市、发达地区集聚.  相似文献   

18.
王欣  杨茂 《创新科技》2016,(3):21-23
近年来当局者把新农村的建设放在了重点位置。河南积极贯彻国家的政策,但对于河南的省情:地处中原,人口以及农业大省,农民比重大,外资及项目不及外向型经济地区的多,财政转移支付不及偏远省份多。现实下,河南城乡一体化的进度并不是特别理想。从某方面来讲,河南更像是早起中国的缩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河南城乡一体化更为困难。本论文从国家政策出发,通过分析数据,研究河南城乡一体化的现状,找出适合省情的细节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河北省成人学历教育存在招生混乱、工学矛盾突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网络化推进阻碍重重等现实问题。突破这些难题,使河北省成人学历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高等院校加大对成人学历教育重视程度,多方面、多渠道规范并支持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绩效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空间范围内技术—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国内30个省级行政区市为对象,构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1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发明专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北京进入高级协调区间(0.8≤D<1),广东、上海和江苏位于中级协调区间(0.6≤D<0.8),浙江和山东位于初级协调区间(0.4≤D<0.6).其余24个省区市均落入失调区间,反映我国知识产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总体格局形成仍然任重道远.研究发现绿色、协调、知识产权维持等序参量对系统的整体贡献偏低,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