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皖江城市带的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增长绿色水平、环境宜居绿色水平、环境承载绿色水平、环境治理绿色水平四个层面出发,构建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给出9座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排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构建幸福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人们的共同理想.从科学性、代表性原则出发,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人口情况、交通状况四维目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运用SPSS、EXCEl等软件,求得了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后对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宜居城市的追求也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通过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求得宜居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京忠  张豫 《河南科技》2013,(19):239+244
本文从人居环境和工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构建出以居民企业问卷调查和城市现状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统计和专家决策系统对比分析的宜居宜业建设思路。该建设思路的构建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和城市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于提升城市品牌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该宜居宜业建设思路中的指标体系,能够为我国城市是否宜居宜业提供衡量评价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环境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安全宜居问题,以深圳市福田区10个街道的实际数据为基础,结合Repast仿真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建立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安全宜居度仿真模型;从街道视角模拟福田区未来20 a(年)城市安全发展的演变过程,用情景实例论证分...  相似文献   

6.
汪莹 《河南科技》2013,(17):138-139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园林化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本文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探究了园林景观和建筑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配置对建筑的影响效果,并提出了景观植物的配置方法,旨在体现景观与建筑相互映衬、均衡构图的效果,营造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城市宜居性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话题,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尚未达成统一.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4个方面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但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无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实现动态分析,采用一种新方法,即组合加权主成分分析对城市宜居性进行量化评估,给出淮海经济区8个城市的宜居性排名,最后综合排名与评价结果,从3个方面给出提高淮海经济区城市宜居性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绿色空间格局和热环境是与城市居民活动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绿色空间格局通过植被覆盖的程度和形态影响城市宜居环境,而热环境则以地表温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利用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反演法得到长沙市核心城区植被覆盖情况和地表温度数据,初步分析了长沙市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沙河东地区主要为密集的建筑用地,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多山多水的河西地区;地表温度河西显著低于河东,临水区域温度是低温中心区,而地表温度最高值却位于研究区域最东——芙蓉区东部。同时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显著性系数为0.00、相关性R值0.167,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城市的宜居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关系密切,为建设更加优化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城融合内涵,从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与服务水平、人的发展程度三个方面构建包含四个层次、35个具体指标的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结合的方法,测度了环长株潭8个城市的产城融合水平,并进行了产城融合水平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的产城融合水平差异明显.(2)产城融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3)产城融合水平高低随城市规模大小而不同.(4)公共服务因子作用突出.(5)长沙属于中度融合型城市,株洲、湘潭、常德、岳阳、娄底属于低度融合型城市,衡阳、益阳属于基本分离型城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生"视角建立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空间分析方法从宜居性综合程度、单因素空间分异现状和耦合度分析长沙市城市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生产、生活、生态单因素宜居性程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城市空间综合宜居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特征,宜居程度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心城边缘区;(3)生产、生活、生态间的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生产—生活",呈现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