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应变空间表述的塑性增量本构模型一般形式出发,根据航空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特性建立应变空间弹塑性本构模型。应变空间本构模型所需参数通过应力空间中对应参数转化得到,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内变量和塑性模量等准则及参量均以应变空间的形式建立,从而构建适合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增量模型。通过算例计算,证明该模型与应力空间增量本构模型等效。该模型所需计算变量为可在线获得的应变,使应力分析计算大为简化,可以方便地求解应力空间本构模型难以求解的强化材料变形问题。因此特别适合于航空铝合金厚板预拉伸等金属变形加工工艺的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上海粘性土在π平面上屈服函烽的轨迹,将小应变的弹塑性本构方程推广为有限应变弹塑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叠加非共轴项,提出上海软土的非轴修正的弹塑性模型。  相似文献   

3.
应变空间表述的混凝土弹塑性耦合本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到岩土类材料的应变软化和弹塑性耦合特点,从Il’yushin公设出发,把弹性模量看成是塑性应变的函数,直接从应变空间构造初始屈服函数并确定加载函数,推导出一个应变空间表述的本构模型。该模型不但可以描述材料的强化段,而且可以描述材料的软化段并能反映材料弹塑性耦合的性质。给出的两个简单算例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洛惠渠五洞简易盾构法施工现场取样试验,在对试验Q1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弹塑性理论提出了黄土的弹塑性软化本构模型,并将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Q1黄土的软化和剪胀性。  相似文献   

5.
在不可逆热力学框架内,推导了岩石材料弹塑性损伤耦合的本构模型,该模型的参数均可由通常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确定  相似文献   

6.
结构本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荣 《广西科学》2002,9(4):241-245
创立下列几个新的本构关系:弹塑性应变理论、热弹塑性应变理论,弹粘塑性应变理论,热弹粘塑性应变理论。这些本构关系避开了屈服曲面、加载曲面、强化准则及流动法则,避免了经典本构关系带来的巨大困难及缺陷,突破了传统的经典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提出的考虑拟弹性的弹塑性模型(拟弹性弹塑性模型)把总的塑性应变分解为满足弹性分解准则的拟弹性部分和符合传统塑性理论假设的纯塑性部分,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和简便,同时又可以解决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拟弹性弹塑性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传统的弹塑性模型只能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而拟弹性弹塑性模型则能够同时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高应力水平时)和非唯一性(低应力水平时),结果更符合实际,从而为解决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接触面弹塑性损伤模型在群桩基础响应分析中的适用性。建立了用于有限元分析的弹塑性损伤接触面单元。采用多种接触面模型及多组模型参数对单调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群桩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弹塑性损伤单元能够合理地描述包括体应变及其与剪应变的耦合特性在内的接触面主要静动力学特性;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对桩土相互作用分析有重要影响;Clough-Duncan模型和理想弹塑性模型不能反映接触面的体应变及其与剪应变耦合特性,算得的桩的响应与弹塑性损伤接触面单元差别较大。因此,使用弹塑性损伤接触面单元进行土体与结构物相互作用分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潍坊中南部平原地区某深基坑持力层粉土进行三轴不排水试验,结合Lade-Duncan弹塑性模型,确定了粉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模型及其参数。分析了试验参数随含水率变化的规律性。建立了弹性功we与塑性功wp在不同含水率时的关系。确定了dλ、k2基于含水率的数学拟合表达式。采用建立的粉土弹塑性模型进行了竖向应变ε1的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粉土弹塑性模型的建立可为该地区粉土地基变形计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土工织物拉拔试验中筋土界面力学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土工织物筋土接触面的软化和塑性流动现象,根据拉拔试验的结果,提出了剪应力一位移关系的三阶段弹塑性模型.由筋材的受力特性建立微分控制方程,并通过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得到了拉拔试验中的非线性位移、应变、拉力和剪应力等参量.算例分析了拉拔试验中的拉拔力一位移关系,并与线弹性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阶段弹塑性模型分析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利用工程材料手册中现有的金属材料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及参数,通过以三参数形式表示的真实应力-自然应变关系曲线,导出了压缩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三参数模型,并应用于金属蜂窝夹芯板弹塑性屈曲分析。同时进行了蜂窝夹芯板弹塑性屈曲实验研究。分析对比表明,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最后讨论说明在进行金属构件弹塑性稳定分析时,应用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求解比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求解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盾构隧道装配式管片接头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Saenz公式将混凝土本构模型简化为双折线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推导了混凝土弹塑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应用大型结构分析有限元软件Alogr对装配式管片接头进行三维线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混凝土应变、接头位移、接缝转角、螺栓拉力等计算结果,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接头荷载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值两者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计算结果在反映结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方面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平面应变的热弹塑性理论分析了拉伸装夹加工残余应力的形成原理,建立了拉伸装夹加工的应变叠加模型,认为残余应力由加工表面的塑性应变决定,而加工表面的塑性应变是加工过程引入的塑性应变和拉伸装夹产生的初始弹性应变之和. 开展了TC4钛合金的拉伸装夹铣削试验,铣削速度从38m/min到566m/min,拉伸装夹产生的初始应变从0和3.0‰, 铣削完成后,在铣削面内与拉伸方向呈0、30、90、120度的四个方向上分别测量了残余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四个测量方向上拉伸装夹引起的残余应力变化量和产生的初始弹性应变一是致的,验证了应变叠加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瞬态与粘性效应下的材料成形能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率变形的塑性本构方程,计入材料的弹性变形历史,研究瞬态与粘性效应下材料成形的能量法.将理想刚塑性材料成形理论发展到率敏感的弹/粘塑性材料成形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SAE 1045中碳钢和40CrNiMo合金钢的疲劳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单轴和多轴疲劳应变-寿命模型,寻求了两种模型的关系,发现:就所研究的两种材料而言,如果假设单轴疲劳应变-寿命模型(Manson-Coffin方程)中的疲劳强度指数和疲劳延性指数不变,而对疲劳强度系数乘以1.093 7、疲劳延性系数乘以0.751 2,以von Mises等效应变幅取代单轴拉压应变幅,则修正后的单轴模型等价于多轴模型。修正后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中,弹性线上移,塑性线下移的事实表明:对于同样大小的应变幅,单轴疲劳中的弹性应变分量大于多轴疲劳中的弹性应变分量,而单轴疲劳中的塑性应变分量小于多轴疲劳中的塑性应变分量。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可以预测多轴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6.
在静力弹塑性损伤实用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损伤能量释放率阀值粘滞化,建议能考虑应变加载速率影响的实用本构模型.并将阻尼应力引入到本构模型中,使得建议的模型能直接在材料层次考虑刚度阻尼耗能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受拉塑性应变,延缓受拉损伤的发展,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推导了该模型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详细数值算法,将建立的本构模型在ABAQUS中二次开发,通过对Koyna重力坝动力隐式分析表明:刚度阻尼的能量耗散作用能显著增强动力隐式分析的稳定性,引入受拉塑性应变后能增强模型数值稳定性,提高模型计算效率,同时应变率效应对结构的位移反应有一定的影响,且能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数值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岩土材料内摩擦性质是岩土的基本力学性质之一,无论岩土处于何种受力状态,都应考虑岩土体的内摩擦力。然而,至今只有岩土极限分析与塑性力学中考虑岩土体的内摩擦力,而在弹性理论与能量理论等诸方面均未体现。认为岩土体无论是处于塑性状态还是弹性状态,都存在着内摩擦力,为此建立岩土材料弹性力学的摩擦体力学单元。基于土体试验提出黏聚力先发挥,摩擦力随变形逐渐发挥,并假设摩擦因数与应变成正比,由此确定摩擦力的计算,最后仿效线弹性力学计算方法,但此时摩擦体的剪切模量G已非常数,从而形成摩擦体的非线性弹性力学计算方法。算例表明,按该方法计算出的弹性地基上的位移和剪应力小于传统方法计算出的位移和应力值,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表明采用摩擦体力学单元对岩土材料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从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弹塑性变形与热应力交互作用角度,研究了材料在高温下应变率与流动定律、粘塑性与塑性加载函数、加卸载准则,得出了一种新的高温混凝土非线性多轴热力学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以金川有色金属公司Ⅱ矿区深部岩石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分级增量循环加卸载方式进行,根据蠕变实验所得的曲线,按照可恢复的瞬时弹性应变、滞后黏弹性应变、不可恢复的瞬时塑性应变与黏塑性应变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深部岩石的黏弹塑性的变形特性.在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对比后,引入改进的西原正夫模型来研究该深部岩石的黏弹塑性的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西原正夫模型的理论曲线与岩石实验所得的蠕变曲线能较好地吻合,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金川Ⅱ矿区深部岩石的蠕变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