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工学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职业技术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工学结合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农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真正按照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来确定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打破学科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构建以任务为主导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方案,介绍了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设置课程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以及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示范校建设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性高职院校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情况,就示范建设过程中各个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在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全新课程体系方面、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在以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校企深度融合以及“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倡导素质与技能并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寻并构建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3+3"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成功实施,适应了六安的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也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研究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企业场景为蓝本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以"双师型"为标准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谢坚 《科技信息》2009,(24):144-144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加强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模拟实践方法研究,探讨提高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从而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拓展工学结合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营销人才提出了建议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8.
宋烨 《科技资讯》2010,(15):249-250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树立"对准职业设课程"的职教改革理念,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行动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体系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林海峰  毛瑞丽 《科技信息》2011,(14):191-191,195
《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我院首批试点的十门示范课之一,课程建设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结合学院"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大胆进行改革。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剖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项技能,提炼教学任务,整合课程内容。探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创新考评机制,建设完善了课程教学资料,为学院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分析当前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从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交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和市场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里,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之路。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对高职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进行颠覆性的改革。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首要标志,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途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软件服务外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弹性课程设置,是软件技术专业推进内涵建设满足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机械产品设计师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英  马晓丽 《科技资讯》2009,(23):169-169
文中以机械产品设计师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背景,探讨了目前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提出适应产业发展的高职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目标,加之对就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深入分析,探讨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实践,同时运用工学结合理念,在基于产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教育部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指导思想,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该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探索近年顶级涉外酒店的蓬勃发展和外贸行业的新变化,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史美东 《科技信息》2012,(14):20-20
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辐射相关专业群,可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实验实训条件及内涵建设为保障,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专业团队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职业能力评价考核体系、社会科技服务能力和产学结合改革等几方面介绍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周小青 《太原科技》2014,(10):30-31
介绍了以地区产业发展要求,通过"工学结合"确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支撑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确定教材建设计划,建设教学资源库。得出以"工学结合"方式建立课程体系,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地区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必须进行改革。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课程设计,并且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重新构建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实施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校园内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而且大大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期。  相似文献   

19.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能力是动态的、是一种集合。核心思想是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求的各种能力任务化、项目化,构建人才培养动态能力集。根据任务化了的动态能力集再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动态的能力模块、动态的能力点,并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爱  郭瑛 《科技信息》2009,(25):214-214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是目前高职深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文章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改革过程中,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思路,以与目前高职各专业进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