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以“医”的起源为“王天下”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引导着“医”的发展,而“医”也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医之道”的核心观念即“保性命之术”的以人为本、日常生活的顺应自然、“施医于未病之间”,“医”者之心为“仁心”,“医”者之术为“仁术”。中华文明哺育下的“医”,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或以“医”从政,朝廷要关心民众疾苦;或以“医”喻政,所谓“医国”,即为国除患祛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医”,突出的是中华文明精神。医学教育,注重中华文明的指引,对当今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为了深入认识言语规律,有必要区分“语言义”、“心意”、“言语意”等概念,并尽可能区分“词”与“辞”,“义”与“意”两组术语;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地探究了附着于辞(包括言辞和文辞)上的各种不同意义,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意义进行了初步分类,得出“理性意”、“情感意”、“形象意”、“交际意”、“美感意”,“整体意”、“局部意”,以及“表面意”、“非表面意”等多种辞意类别。  相似文献   

3.
古代玺印文字在印谱和字书中多有不释、误释或“同文多释”的现象.现对“交仁”“可壬”释文提出看法,对“以”与“厶”,“[厶 心]”与“[糹厶 心]”,“百”与“全”“金”“世”,“朱”与“未”,“[疒壬]”与“壬”“壬”,“旨”与“[上日]”等几组字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近因效应”“羊群效应”“马太效应”“霍桑效应”,对教育教学中,防止“差生”现象蔓延,中学生如何忍让,宽容,学会正常交往,克服群体生活中的“从众”心理,避免课堂教学的不公平现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自身人生体验入题,对张蕾教授的《斜阳居杂缀(上卷)》进行了解读与评论,凸显了人格魅力,从而提出了:对自己,要“独善其身,人品第一”;对别人,要“相善其群,以人为本”;写文章,要“文善致远,人格至上”。如此“人”向“善”、“群”主“和”、“文”从“心”的回归与升华,必将闪射永恒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绝俗”、“重韵”是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绝俗”则须重视“胸次”,在艺术境界上超越凡俗。他所重的“韵”,是“苍拔紧执”为主,且与“妍雅郁藏”相融合的“韵”。此外,他强调“法外之理”、“中和”、“自然”等美学观。他的书法创作前无古人,特色独具,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赫甦 《奇闻怪事》2007,(3):39-39,38
教师面对一时的问题,因不善于“冷”处理,在“恨铁不成钢”心理下,会对学生进行“训斥”、甚至“挖苦”,将本应是“春风拂面”式的“引导”,变成了“熊熊大火”式的“烘烤”,于是,“理解”和“信任”就化成“娴”随风而去,“感情”和“友谊”则成“灰”而无处可寻,由此,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不再,相互抱怨之声连连,“教学相长”和“师生双赢”也就停留在“理想”上了。此情,如不及时解决,不用说什么教育教学效果,恐怕连起码的“师生情义”都无法建立,最终,学生“情商”的培养就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义词是汉语常用词,如今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以“晚”“晏”“迟”为主导。文章对这类词做共时与历时考察发现,“晚”“晏”“迟”表示“比一定时间靠后”开始于先秦且三者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替换之中,即先秦两汉“晏”略占优势,“晚”在魏晋打败“晏”并在明清以前占据主导,而“迟”于明清蓬勃发展产生了对“晚”“晏”的替换,至今都是汉语里使用最繁的“晚”义词。总体而言,“晚”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呈现出了一些对应,能够相互解释与印证。  相似文献   

9.
刘平 《世界博览》2011,(23):87-87
最近,湖北又拟有一个“当惊世界殊”的举动:。省有关方面表示,正考虑将湖北的简称“鄂”改为“楚”,理由是“鄂”这个字很不好:从字面看,两个口表示爱吵架;“亏”不是欠别人钱就是自己吃亏;“耳朵”则意味着偏听偏信;发音上,“鄂”与“噩”、“恶”谐音,湖北人被简称成“恶人”,人民接受不了。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东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首句为“日出东南隅”,有的认为“东南”是实指,将“东南隅”解释成“东南方向”;有的认为“东南”偏指“东”,“东南隅”应解释成“东方”;有的则语焉不详。本文认为“东南”不可能实指“东南”方位,也不是偏义复词偏指“东”。中国古代诗歌经常“东”与“南”连用,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解读含有方位词的诗句时,应在说明是否实指方位的同时,指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其“中体”而备受争议,但其“西用”确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整体,“中体”和“西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中体”也就很难有“西用”,没有“西用”,“中体”也就没有意义。抛开争议,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而“革命化”的建设目标首当其冲,是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法治专门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理论指导摆在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的第一位。“革命化”与“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相辅相成但是又各具特色。从核心意蕴的角度辨析,“革命化”针对的是思想层面笼统抽象的问题,而“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针对的是实践中具体操作问题;从实践要求的角度辨析,“革命化”的实践要求是加强科学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实践要求则是针对法律职业的管理监督、培训以及保障;从功能机制的角度辨析,“革命化”发挥着思想统领的作用,而“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是“革命化”实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4.
量词“束”和“捆”在过程性上存在着差异。从起点看,“束”用于较细的长条物,“捆”用于较粗的长条物;从途径看,“束”为束缚而成,“捆”为捆绑而成;从终点看,“束”的集合体为细长状,“捆”的集合体为粗大状。“束”和“捆”的差异虽然在本质上是共时的,但也和语言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魏景 《少儿科技》2013,(10):10-11
2013年7月7日,“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以下简称“机遇”号)在奔赴新工作地点的途中度过了10岁“生日”。而它的“哥哥”——“勇气”号火星探测器(以下简称“勇气”号),已于几年前停下了跋涉的脚步,长眠于火星。回顾这对“孪生兄弟”多年来的探索征程,我们在怀念和赞颂“勇气”号“铁骨铮铮,勇气可嘉”、“机遇”号“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同时,也发现了这对“双胞胎”身上共有的特征:容不得沙子。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一国两制”的提法中,“一国“是重心所在,因而“一国两制”的流行英又译法“onecountry,twosystems”是不妥当的,应双改为“twosystems,onecountry,或改为“onecountrywithtwosystems”。本又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观点是忽视了提出“一国两制”的本意或出发.点的结果,并指出:“onecountry,twosystems”是“一国两制”的既形似又义合的英文译法。  相似文献   

17.
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是“圣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这种人生道德论认为,“圣人”应该清静少饮,知足不争,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他的修养方法是“功遂身退”,“去甚、去大、去套”。他的“不德”的反传统道德思想,带有革新性质,对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德”是“无为”的人生道德论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期至今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换:课程性质由“自然”到“科学”,教育目标由“精英”到“大众”,教学方法由“过程”到“探究”;与此相适应,小学科学教师在专业素养上,也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术用说”以法家“君权”思想为主导,自韩非子《喻老》《解老》始即成为解老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术用说”并非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曲解。老子学说当是合道为德之法,守“道恒无名”,“空其心”,“弱其志”,消除主观意识,不以志为。其旨,无志而已。以“志”为关照,可见“术用说”以“术”纵志偏离老子无为之旨的实质所在。老子举事理以“观复”,“知常”以归,不离道朴;“术用说”见事理以为术用,纵志妄作,之向无常。为“道”与为“术”正逆两途,反其志以观,可以去伪见真。  相似文献   

20.
《高僧传》中的时间副词“久之”具有两种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表达功能:一是表示“多时”义,把这种“久之”记作“久之1多时”;二是表示“多时以后”义,把这种“久之”记作“久之2多时以后”。“久之1多时”词汇意义是对形容词“久”的“时间长”义的直接复制,而“久之2多时以后”的词汇意义则是在具体的篇章语境里,在“久”的“时间长”义的基础上引申、整合而成;不同历史时期,“久之1多时”和“久之2多时以后”的句法功能大体一致,但有细微的变化;“久之2多时以后”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久之1多树”,这说明汉语史上“久之”的表达功能以表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