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鸭腔上囊的研究——Ⅳ.淋巴细胞分化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观察北京鸭腔上囊胚胎发育中淋巴细胞发生、分化的形态学变化过程表明:(1)腔上囊淋巴细胞的来源是外源性的,是在胚胎12天左右,由血液进入腔上囊的淋巴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2)在淋巴干细胞向淋巴母细胞和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经过了前淋巴母细胞的阶段。前淋巴母细胞也是滤泡成熟后,淋巴细胞的生发细胞。前淋巴细胞可能与哺乳动物B淋巴细胞中的过渡细胞相类似。(3)淋巴滤泡中的淋巴母细胞,中、小淋巴细胞依据其形态特征,可以进而分为两型——Ⅰ型和Ⅱ型细胞。它们反映了同一种细胞所处的功能和生理状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北京鸭26日胚、胚后3周龄、7周龄、10周龄、12周龄和16周龄的腔上囊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北京鸭26日胚、胚后3周龄和12周龄是腔上囊及其淋巴上皮滤泡发育的3个代表性阶段。26日胚腔上囊组织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胚后3周龄腔上囊进入发育高峰。胚后12周龄腔上囊出现退化。综合分析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结果,以及不同分化阶段淋巴细胞的数量统计,表明胚胎后期及胚后腔上囊发育过程中,分化早期的前淋巴母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在细胞群中的优势逐渐被分化晚期的中淋巴细胞和分化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的优势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观察了北京鸭胚胎腔上囊从原基到雏鸭出孵时的形态变化。根据常规组织学方法,光镜观察结果,对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的发生,划分为六个阶段:1.淋巴干细胞迁入和开始分化;2.上皮芽出现;3.芽突发生、发育和滤泡初步形成;4.滤泡埋入固有膜、芽突消失;5.滤泡迅速生长;6.滤泡成熟。观察结果表明,北京鸭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与莱杭鸡比较,主要的区别在于:1.北京鸭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的胚胎发生经历了一个芽突的形成和消失的阶段;2.碱性磷酸酶的分布,两者表现了明显的差异;3.在北京鸭腔上囊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淋巴细胞呈现出阶段性成批死亡现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用常规组织学和免疫萤光染色方法,研究了胚胎21天和胚胎26天外科切除腔上囊鸭脾的形态学变化;以鸡红血细胞作为抗原免疫,并用直接血凝、抗体形成细胞(PFC)和电泳方法,研究了刚出孵切除腔上囊鸭的体液免疫能力。北京鸭胚胎期外科切除腔上囊抑制了脾的发育,主要是生发中心、围鞘毛细血管淋巴鞘(PELS)等腔上囊依赖区的发育。胚胎中晚期和胚胎晚期切除腔上囊对外周淋巴器官发生的影响差别不大。刚出孵切除腔上囊能抑制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但不能完全消除抗体的产生,而且有IgG和IgM的分泌。  相似文献   

5.
石蜡切片α-乙酸萘酯酶(ANAE)染色法用于研究北京鸭胚及胚后早期腔上囊发育的不同阶段。观察了淋巴细胞的ANAE反应特点,并将滤泡上皮和网状上皮成分的ANAE反应与对应的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对比,结果表明:T型ANAE阳性淋巴细胞最初出现在胚胎28天。孵出后,数量略有增加。淋巴滤泡的联滤泡上皮,联滤泡上皮下方以及髓质中央的网状上皮细胞呈M型ANAE阳性,滤泡髓质边缘层及近边缘层的网状上皮细胞ALP阳性,ANAE阴性。值得了注意的是在胚胎发育中,酶染特性不同的两种上皮细胞分别来自于粘膜上皮的表层和基层。讨论了B淋巴细胞在腔上囊中发育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6.
北京腔上囊的研究Ⅳ.胚胎后期及胚后腔上囊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鸭26胚、胚后3周龄、10周龄、12周龄和16周龄的腔上囊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北京鸭26日胚、胚后3周龄和12周龄的腔上囊及其淋巴上皮滤泡发育的3个代表性阶段。26日胚腔上囊组织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胚后3周龄腔上囊进入发育高峰。胚后12周龄腔囊出现退化。综合分析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结果,以及不同分化阶段淋巴细胞的数量统计,表明胚后期及胚后腔上囊发育过程中,分化早期的前淋巴细胞的优势所代替。  相似文献   

7.
应用光镜、电镜和细胞计数对胚胎发育期虎斑颈槽蛇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在胚胎发育11期,胸腺在内出现淋巴干细胞。从胚胎发育11期至出生前(16期),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小淋巴细胞细胞逐渐增多,而大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前淋巴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这一点和B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相同,反映了细胞功能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26天北京鸭胚胎的腔上囊中分离B淋巴细胞。应用细胞选择性系列抽提方法与DGD包埋——去包埋剂的电镜制样技术相结合,显示出了B细胞的中间纤维的超微结构及分布特点:纤维致密交织呈网络状,其特点是均匀地遍布于整个胞质空间,纤维单丝直径在9—11nm。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B细胞的胞质对波形蛋白单抗呈阳性反应,且也显示出了波形纤维呈网络状的结构形式。本文采用单向电泳、双向电泳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证实了B细胞中间纤维波形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5KD。  相似文献   

9.
TCRαβ+CD4-CD8-细胞在胚胎胸腺器官培养中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TCRαβ + CD4 - CD8 - 双阴性(DN)胸腺细胞在胚胎胸腺中的发育特征,采用胚胎胸腺器官培养(FTOC)体系、免疫荧光标记与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FTOC体系中不同发育阶段(第9天和第18天)的TCRαβ +DN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CD3单抗能够显著促进FTOC第18天的TCRαβ + DN细胞的增殖,对FTOC第9天的TCRαβ + DN细胞作用相对较弱.IL-7能够促进FTOC第9天的TCRαβ + DN细胞向TCRαβ + CD4 + /CD8 + SP细胞分化;对FTOC第18天的TCRαβ + DN细胞促分化作用明显减弱.胸腺基质细胞系MTEC5细胞可调节IL-7的促分化作用.同时,实验发现在FTOC体系中的TCRαβ + DN细胞是一群不易凋亡的细胞,从而对该特殊亚群胸腺细胞的发育分化特性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进行了北京鸭28天胚胎腔上囊的体外培养,对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系统观察,并结合培养材料的碱性磷酸酶(ALP)定位以及α-乙酸萘酯酶(ANAE)同功酶分析,讨论了与Eerola雏鸡腔上囊上皮培养实验的异同,不同上皮在培养时的异质性与起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鸭28天胚胎腔上囊的体外培养是获取无淋巴类细胞腔上囊上皮的可用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DX5+CD69+细胞浸润与CBA/J×DBA/2小鼠自发性胚胎吸收的关系.方法CBA/J×DBA/2小鼠(A组)和CBA/J×BALB/c小鼠(B组)分别用作自发性流产模型和生育力正常对照.DX5用作广泛性NK细胞标志物,CD69作为NK细胞和T细胞活化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母-胎界面淋巴细胞中CD69+细胞百分率,DX5+CD69+细胞与DX5+细胞比率,并对细胞数量与胚胎吸收率进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A组孕13.5 d胚胎吸收率为34.1% (45/132),显著高于B组 (6.6%, 9/137; P<0.001).同时A组DX5+CD69+细胞与DX5+细胞比率 (28.1±11.9)%显著高于B组(19.5±5.7)%, (P<0.01).此外,A组DX5+CD69+与DX5+细胞比率(x)和胚胎吸收率(y)之间存在强线性相关(r=0.807, P<0.001, y=-1.157+1.278x).结论母-胎界面过多的DX5+CD69+细胞浸润可能与CBA/J×DBA/2小鼠胚胎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2.
鸡法氏囊的正常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从鸡胚发育第五天到四个半月对鸡的法氏囊的发生,生长和退化进行了系统的显微和亚微结构的研究,法氏囊的正常发生可分为五个阶段。一、上皮性法氏囊的形成。从孵化第五天起到第八天是第一阶段。当鸡胚发育到第五天时,在原始泄殖腔的背壁的上皮细胞开始增殖,经历空泡化过程,空泡由小合大、到第八天形成原始的法氏囊腔,此即上皮性法氏囊。二、生血于细胞侵入上皮,淋巴泸泡髓部的形成。(从孵化第九天到十七天)、当胚胎发育到第八天时生血干细胞开始迁移到法氏囊的间质中,孵化第11天起始侵入上皮细胞间,12天或13天上皮芽形成,第13天上皮细胞开始分化,孵化第17天,淋巴泸泡的髓部基本形成,法氏囊表面上皮分化成两种形态和功能不同上皮即泸泡附着上皮(简称FAE)和泸泡间上皮(简称ISE)。与此同时法氏囊粘膜的成褶过程也基本完成。三、淋巴泸泡皮部的形成。从胚胎发育第18天到孵出后第八天,法氏囊泸泡中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并从髓部迁移到泸泡基膜外面形成皮部,淋巴泸泡逐步扩大。四、法氏囊进一步生长以至达到最高峰。从九天雒鹏到一个月的仔鸡,在这个阶段中法氏囊泸泡成熟,淋巴细胞大量转移到外周淋巴器管中去。五、法氏囊退化。从一个月以后法氏囊不再继续生长。到第二个月后法氏囊起始退化,四个半月泸泡髓部淋巴细胞基本空虚。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组织化学AB-PAS反应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北京鸭胚胎期腔上囊上皮形态的分化;以胶体碳作为示踪物,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北京鸭腔上囊上皮的内吞机能。北京鸭16天胚腔上囊上皮开始出现突向腔内的上皮芽,此时上皮开始分化。26天胚上皮分化基本完成,表面上皮分化为滤泡间上皮(IFE)和连滤泡上皮(FAE);滤泡髓质区上皮分化为网状上皮,边缘层和芯细胞。18—19天胚腔上囊的芽周和芽间上皮的桂状细胞开始分泌粘液。19天胚FAE细胞开始具有内吞机能,在26天胚及1日龄雏鸭标本中观察到IFE的椭圆形细胞也有内吞机能。22天胚的部分接近成熟的滤泡髓质中有芯细胞出现。  相似文献   

14.
鲇脑垂体发生形态学的光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光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时鲇脑垂体发生形态学进行观察:鲇脑垂体由两个不同部位的胚胎细胞形成,原始口腔背壁外呸层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腺垂体的前外侧部(RPD)和中外侧部(PPD),从间脑腹面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卡构成腺垂体中间部(PI)及神经垂体.3d龄仔鱼脑垂体的形态业已建成,属前后型.5d龄仔鱼脑垂体可区分出神经垂体及腺垂体,腺垂体可区分出RPD、PPD、和PI3个区域,并开始出现毛细血管.此时,PPD内的生长激素(GH)细胞已经分化.11d龄稚鱼脑垂体中除PPD内GH细胞已分化外,未见其它促激素分泌细胞分化.15d龄稚鱼脑垂体PPD内的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细胞及催乳激素(PRL)细胞已分化.20d龄稚鱼脑垂体内各种激素分泌细胞完全分化.11d龄以前仔鱼脑垂体属前后型,15d龄和20d龄的稚鱼脑垂体内RPD、PPD和P13部分呈直状排列.性成熟鲇脑垂体结构旱背腹型.  相似文献   

15.
胸腺为T细胞的发育、分化成熟及功能的获得提供重要而复杂的微环境。在胸腺微环境的作用下,T细胞发育成具有自身免疫耐受及MHC限制性的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分化成熟过程需要胸腺细胞与起源于胚胎第3咽囊的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s)的相互作用。对胸腺器官三维组织结构的建立、胸腺前体细胞的迁入及胸腺的发育等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胸腺器官形成的理解,也为胸腺发育缺陷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于n阶的线代数方程组Ax=k (1)其中I_(11),I_(22)分别为r×r及n-r×n-r的单位阵,且B=(?) (3)是指数为2的弱循环收敛阵[1].[2][3]已指出,为求解(1),只需解r×r的方程组(I_(11)-B_(12)B_(21))x_1=k_1+B_(12)Ek_2 (4)求出x_1,然后按x_2=B_(21)x_1+k_2 (5)求出x_2.在此基础上,[2]介绍了当B为不可分的非负阵[1]时,解(4)的导出的正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应用宫血宁预防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提出具体护理措施。方法 :将门诊确诊为早孕≤ 49天的健康孕妇共 60例 ,随机分成两组 ,A组 3 0例第 1~ 2天空腹服用米非司酮 75mg ,第 1~ 9天服用宫血宁 2粒 ,每日 3次 ;B组为对照组 ,第 1~ 2天服药方法同上 ,不加服宫血宁。两组第 3天早晨均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 60 0 μg。观察两组血Hb、尿HCG ,B超检查胎囊直径 ,阴道流血时间、量 ,不完全流产 ,月经复潮时间 ,以评定临床效果 ;如清宫者 ,刮出物必须做病理检查 ;药流后第 3、8、15、43天随访。结果 :两组阴道流血时间分别为 11.3± 5 .15天和 15 .2± 5 .9天 (P <0 .0 5 ) ,阴道出血量多于平时月经量 1倍以上B组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 ;月经复潮时间各为 3 0 .9± 2 .1天和 3 1.6± 6.1天 ;完全流产率 88.3 % ,不完全流产率11.7% ,刮出物送病检 ,提示为退化绒毛与蜕膜组织。结论 :宫血宁可加强子宫收缩以促进妊娠物排出 ,缩短阴道出血时间 ,适用于停经≤ 49天孕妇。应重视观察护理 ,积极配合医生做抢救工作 ,以避免药物流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免疫反应特点.方法:纳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11日至2月5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152例,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危重型组(17例)、重型组(31例)和普通型组(10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比3组患者间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介素-6(IL-6)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型COVID-19危险因素.对危重型组进行亚组分析,根据目前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3例)和生存组(14例),分析不同时间节点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变化趋势.结果:与普通型组比较,危重型组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P0.05),IL-6质量浓度较高(P0.05).与重型组比较,危重型组IL-6质量浓度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0.011;95%CI为0.979~0.999;P=0.031),IL-6质量浓度升高(OR=0.069;95%CI为1.010~1.136;P=0.022)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重型亚组分析:死亡组病程中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持续偏低;生存组病程中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逐步恢复正常.死亡组病程后期IL-6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生存组病程中IL-6质量浓度逐步恢复正常.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能够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特别是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持续偏低,IL-6质量浓度持续升高与病情恶化明显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A处理:75头成年母牦牛,冷季补喂优质青干草3.1千克/头日;B处理:75头成年母牦牛,在集中产犊前进行优质放牧;c处理:148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A处理少减重2.03千克(P<0.05),具有抑制母牦牛冷季体重下降的作用,并且犊牛初生重大1.79千克(P<0.05)和日增重高21克(P<0.01);184天挤奶量高10.72千克(P<0.01),乳脂率高0.6个百分点(P<0.05),繁活率高8个百分点(P<0.05)。B处理仅在犊牛成活与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提高成活率5个百分点(P<0.05),提高初生重1.53千克(P<0.05)以及提高日增重19克(P<0.05)。重复试验结果与第一次试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神经发育模型,探究不同发育时期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动力规律.方法:采用正常人iPSC神经发育模型,将iPSC诱导成神经前体细胞(NPC),再分化为神经元,取贴壁分化到第5天的神经元(早期)和贴壁分化到第15天的神经元(中晚期),对两组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进行5 h动态追踪.结果: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运动速度降低、神经元突起总长度增加和突起总数量减少.与第15天神经元相比,第5天神经元(早期)胞体运动速度显著提高;通过对比两组神经元运动轨迹,第5天神经元(早期)胞体运动范围更广、运动方向更随机;与第15天神经元相比,第5天神经元(早期)一级突起生长速度和坍塌修剪速度显著提高.结论:神经元胞体运动和突起生长坍塌修剪过程均表现出早期活跃于中晚期,提示可在神经元发育早期对神经元动力进行干预和研究,为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神经元动力异常的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