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重庆市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本文采用2001—2010年重庆市的人口及用地数据从建设用地内部研究城乡之间用地转化,通过测算近10年重庆市城镇化(PUI)、土地利用非农化(LUNI)及二者协调指数(LPUH),分析区域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的时间演变特征;通过计算2010年重庆市各区县的PUI、LUNI和LPUH,分析指数间关系,并结合区域特征将重庆市各区县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区,以研究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近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非农化水平低,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②重庆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发展空间差异显著,且协调发展区少,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能够带给经济增长更多的动力和空间,而城市经济增长反馈于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且密切的联系。本文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和GDP数据,运用脱钩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主城区在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处于扩张性复钩(2001、2002脱钩指数r1分别为-0.504,-0.173),随着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逐渐从扩张性复钩转变成弱脱钩(2003,2004,2005脱钩指数r1分别为0.064,0.245,0.307),跟理想状态的强脱钩的差距逐渐缩小;重庆东南翼和东北翼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则是处于弱脱钩状态,2006—20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向扩张性复钩转变。2)2000-2005年间重庆主城及周边少数区县建设用地扩展与第二产业增长呈扩张性复钩(g10,t10),其余区域均弱脱钩(g10,t10),2006—2010年间弱脱钩趋势更为显著;主城区及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区县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状况逐渐减小,逐渐向理想状态发展,两翼的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武隆、黔江等地多数区县处于明显的弱脱钩状态,其他地区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况愈发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响应机制,为西安市低碳化的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运用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模型和Hopfield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2000—2007年西安市各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迅速,耕地减少,部分区县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变化量很小;土地利用动态度依次为建设用地、水体、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碳源作用非常突出,林地的碳汇功能较强,建设用地增长是导致碳排放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安市各区县的碳排放类型可以划分为4类。结论西安市土地利用表现出显著的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的特征;从"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西安城市低碳发展和低碳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从西安市碳排放的4种区县类型来看,新城市空间增长区域的碳代价显著大于老城区,优化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对西安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草海湿地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草海湿地区域典型性、特殊性,以1990、2000和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3S技术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继而利用MARKOV和CA-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区域林地面积最大,耕地、草地面积变化较大,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率明显且持续增加;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量和变化率来看,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时期;从空间变化来看,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转化不大,2000—2010年转化较为复杂.通过对2020年预测分析结果可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明显,水域面积持续增加,草海湿地继续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与城镇用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一套城镇化水平综合测算的指标体系,把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人口城镇化水平、景观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城镇化水平,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到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对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与城镇用地总规模、人均用地量、城镇用地效益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伴随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用地总规模不断扩大,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量有减少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有一定提高,据此对小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是政府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1996—2007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运用建设用地动态度和年均变化强度两个指标,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时空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看,重庆直辖后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量逐年增长,其中城市用地增长速度最快,而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持续减少;从空间尺度看,各区域建设用地变化差异性较大,其中"一圈"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长,"两翼"增长速度起伏较大,全市75%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处于中速及以上变化水平;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交通干线及大型水利设施等建设密切相关,跟据预测,今后几年内重庆市建设用地总量仍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采用碳排放评价模型,利用2010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对铜仁市各区县碳排放效益进行评价,并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全市各区县碳排放总量呈现上涨趋势,2016年全市碳排放总量为2010年的1.57倍。②2010—2016年,万山区、玉屏县建设用地上的碳排量有所减少,6年来分别减少了13.68万t和18.32万t,其余区县建设用地上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③2016年全市的碳排放总量以市区所在的碧江区最大,最低的是江口县(21.61×10~4t),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以市区所在的碧江区最大(119.64×10~4t),石阡县最低(47.06×10~4t)。④铜仁全市各区县都属于碳源区,都应该提供生态补偿。2016年碧江区、思南县、松桃县提供的最适宜的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22075.58万元、17872.77万元、16819.69万元。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群建设已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研究其城市扩展的时空规律对于政策制定、合理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本文利用长三角城市群1990—2010年间5个时期的城镇建设用地监测数据,选取首位度指数、年均扩展量、土地利用效率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城市扩展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该城市群内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超过8000 km2,各时段中2005—2010年扩展最为剧烈;城镇建设用地首位度指数逐步降低,该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呈现多中心化的趋势且正在强化;各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年均扩展量及土地利用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轨迹呈现出明显的省内相似性和省际异质性;绝大部分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995年以来各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显著降低,说明粗犷低效蔓延仍是该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同时相(1988和2000年)的遥感数据,在GIS支持下对晋江市12年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1)建设用地(主要是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通过大量占用农用地而急剧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度指数提高,优势度减小;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化,农用地则趋于破碎化和分散化.(2)政策体制转变和侨乡因素推动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引起晋江市土地利用大规模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乡村住宅建设需求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汉平原(武汉市除外)1995、2000、2005、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洛伦兹曲线对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布的集中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该方法能很好地解释江汉平原1995-2010年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及动态变化规律;(2)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耕地区域分布最为均衡,城乡居民用地、水域的分布比较均衡,未利用地分布比较集中,林地、草地的分布非常集中;(3)自1995-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城乡居民用地和水域分布趋向集中,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趋向分散;(4)江汉平原各区县6种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该结论可为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理解,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来自遥感影像建立起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模型,获得了1988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类型的洛仑兹(Lorenz)曲线,并且参照了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合理开发区域土地以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2000-2016年(5-10月)MOD13QI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同期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哈密市近16年来植被空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哈密市NDVI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主要植被类型为低覆盖度植被类型?2000-2008?2008-2016年两个时期,哈密市极低覆盖度?极高覆盖度植被都先下降后上升,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植被持续上升,中等覆盖度植被持续下降?NDVI与气温?降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NDVI受气温的影响较少,受降水量的影响较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鸟类记录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有着丰富的鸟类多样性.结合野外调查、资料收集以及标本查阅,对上海鸟类名录进行了整理.从二十世纪初至今,上海市有记录的鸟类共计20目70科438种,其中2000年至今在上海市记录到的鸟类有373种.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整理的上海鸟类名录相比,本名录增加鸟类新记录52种,但65种在历史上有记录的鸟类在近年没有记录.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改变可能是上海地区鸟类种类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另外,观鸟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发现鸟类新记录的机会.观鸟者的观鸟记录为了解鸟类多样性的现状及其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以1-十二烯(C12烯)、1一十四烯(C14烯)及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为原料,在Karstedt催化剂作用下,制备相变温度在0℃附近的相变硅油.红外光谱和13C与29Si核磁共振分析表明,C12烯和C14烯中的C=C双键与PMHS的Si—H侧基发生了硅氢加成反应,直链烷烃以侧链形式连接到了PMHS上,但由于位阻效应PMHS上的Si—H未完全反应,仍有少量残留在相变硅油中.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相变硅油具有典型的有机烷烃相变材料特点,且相变温度范围相对较宽.与有机炕烃相变材料相比,相变硅油不存在过冷现象,更适于在低温贮存相变材料等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变化程度指数模型,根据该指数将江苏省划分为剧变型、缓变型和相对稳定型3大类型区,整体表现出从长江以南-长江北岸和中部沿海江苏省西部和北部变化逐渐平缓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变化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研究了其空间分异性,根据经济社会变化综合程度指数,将全省划分为快速发展类型区、中速发展类型区和低速发展类型区,表现出从南到北发展速度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看,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变化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海口市近52年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资料,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个季节(春季除外)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非常显著;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显著,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无论平均最低气温还是极端最低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白天气温变化趋势都不显著;DTR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各个季节(冬季除外)及年气温突变性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且在前期夏季白天气温发生跃变性降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人口发展方程,得到了解析解。最后,讨论了人口发展的统计预测与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典型的河口城市,上海市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上海市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耗持续增长,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基于对1985~2005年上海能源消费及1995~2006年终端能源消费的CO2估算分析,选取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总量、工业能源消费量以及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分析与上海局地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等相关气候指标的相关系数,构建能源消费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模型.结果表明,上海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以来,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长,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长要显著高于加速发展阶段;1995~2006年上海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持续递增,年平均增长率为6%,CO2排放终端能源结构变化系数逐年增加,终端能源的CO2排放趋向多元化结构,各产业部门的CO2排放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工业主导性排放结构逐渐向多产业部门排放格局的转化,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建筑业增长幅度较高;能源消费指标和温度变化指标的相关系数均通过P=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和城郊温差的相关系数最高,均大于0.9,且通过P=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能源消费各指标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和城郊温差的相关系数略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能源消费的增加对城郊温差的胁迫关系符合三次多项式曲线增长.  相似文献   

19.
《Nature》2008,453(7198):957-958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与干旱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过去50年的线性增暖趋势为每10年升高0.13℃,几乎是过去100年来的两倍,升温在加速.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未来全球气温仍将持续升高.气候模式预估结果显示,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