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黄文熙 《科技信息》2009,(28):33-34
中原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篓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充当商业附庸的角色导致其合理开发的力度遭到削弱。为确保中原传统文化在当下的顺利传承亟待建立科学长效的保护开发机制,即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全方位保护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中原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起科学长效的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龙舟民俗保护、传承、开发等关键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和组织机构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从物质性、精神性、情感性和生态性等多维度对龙舟民俗文化进行重构。在车陂社区治理实践中,地方文化精英充分挖掘龙舟民俗文化内涵,使其与现代社区治理的多重目标相契合,进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动能。该研究为当前民俗文化的保育传承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分析民间信仰的时代特征和民间信仰变迁对传统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和审美意趣的影响,提出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环境下,应寻找适合现代民众的信仰需求,保留传统信仰文化的情感气质,将剪纸艺术融入现代艺术载体,进而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使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环境下依然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4.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其自身,在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民间剪纸在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中的价值为研究对象,以山西民间剪纸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归纳总结了民间剪纸艺术在承载民俗文化内涵,发挥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推动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中的价值。通过研究,旨在提高世人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关注,唤起对民间剪纸艺术保护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福建闽南民俗文化动漫产业化进程中存在原真性缺失、间断性传播、弱经济价值等问题,福建应从"传承人""产业""学界"三方发力,实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发展目的。为此,应加强闽南民俗文化动漫产业的内在实力,鼓励传承人和企业不断地自主创新,并创新传播方式,打造民俗文化动漫品牌;应加强跨行业合作,重视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应加强科学规范,建立保护和传承闽南民俗文化的长效发展机制、学界和业界的联合监督机制,推动闽南民俗文化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特征表现在:依自然环境被创造和强化,依托生活方式被传承和改造,依民众的认同而融合与延续。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而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地方特色在融合过程中成为主导性的核心,外来文化在吸收过程中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拦街福是温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它的存在和被不断改造,符合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不断被地方化的规律。拦街福证明民俗文化是基于生活在想象基础上被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辛勤 《科技信息》2010,(10):53-53
民俗文化旅游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民俗文化的存在、繁荣与传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旅游地及民俗艺人创造经济价值,而且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一宗亟待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我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是一宗独特而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实用性、知识性、审美性、神奇性等多重文化品格,因之,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必然会扩大、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业的内容。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应该遵循文化性、民间性及参与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民俗文化是具有独特教化手段的教育资源、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民俗文化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民俗文化有利于道德境界的提升等入手,论述了民俗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是我国华夏文明发源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根基非常深厚。河南蕴含着最质朴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民俗文化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遭受到不小的冲击与洗涤,甚至有些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民俗文化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该文将从河南民俗文化及节日的概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作进一步的探讨,让群众对河南民俗文化及节日发展状况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较敏感.从分析旅游开发初期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进行研究,指出了在开发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社区居民受益与旅游发展、旅游者与回族民俗文化开发以及旅游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发展关系,提出了今后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即家族内部联合开发旅游和旅游开发与地方民族产业发展结合.  相似文献   

14.
白杨 《科技信息》2010,(13):143-143,162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效地开发利用中原文化资源,是提升旅游经济的上层次的重要措施。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在利用的过程中创新。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我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是一宗独特而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多种文化品格,因之,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必须会扩大,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风文明作为总要求之一,体现了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着眼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合理利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并发挥其积极功能。本文以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为例,重点从挖掘与整理优秀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推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力,以乡村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7.
处在闽南文化意识形态"宝塔"低层的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在许多方面也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国家提出振兴海西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着一个绝好的机遇,应当大力加强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引导扶植政策,强化传统民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点,强化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强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流传和环境保护,强化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借鉴创新,确保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最早开始对民俗文化财展开制度化保护与传承的亚洲国家.近现代以来,日本民俗文化财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由中央向地方政府分权、从"政府主管"到"地域自治"3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与社会治理产生了价值耦合.民间组织具有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自发参与民俗文化财的保护与传承;赋权增能于社区,建立民俗文化财共享机制;神道信仰助力日本基层社会治理.我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可充分借鉴日本民俗文化财保护与传承的经验:第一,培育保护主体意识,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第二,促进上下良性互动,构建责任分担机制;第三,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闽西客家祖地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然而,随着客家传统社会的变迁,丰富多样的客家民俗文化正快速萎缩,直接导致了客家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缺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抓住机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直面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积极保护客家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充分挖掘客家民俗文化的内涵,引导民众参与民俗活动,在传承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中展现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产生并传承于民间,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有着朴素、草根、区域性的特点,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现象的价值不可估量,能够体现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中,民俗文化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应该将其外价值进行体现,对内价值的实现进行保护,本文就对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