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州“拦街福”无疑是一项富于地方特色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不断融入时代精神。今天它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尤为珍贵之处,在于它是在城市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这种活动在传统社会曾经很兴盛,但是在现代城市举行时,其组织方式、活动场地、交通运行、人群安全等方面就出现很难处理的问题,于是这种文化遗产的传承就遭遇了困境。欲摆脱此困境,我认为应首先明了“拦街福”的性质,对它有一个恰当的定位,然后研究采取与这种定性定位相配套的组织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龙舟民俗保护、传承、开发等关键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和组织机构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从物质性、精神性、情感性和生态性等多维度对龙舟民俗文化进行重构。在车陂社区治理实践中,地方文化精英充分挖掘龙舟民俗文化内涵,使其与现代社区治理的多重目标相契合,进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动能。该研究为当前民俗文化的保育传承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处在闽南文化意识形态"宝塔"低层的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在许多方面也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国家提出振兴海西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着一个绝好的机遇,应当大力加强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引导扶植政策,强化传统民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点,强化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强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流传和环境保护,强化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借鉴创新,确保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辛勤 《科技信息》2010,(10):53-53
民俗文化旅游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民俗文化的存在、繁荣与传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旅游地及民俗艺人创造经济价值,而且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6.
在温州,“拦街福”这一市井商贸民俗文化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早在南宋时期,温州的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已经相当发达,“九山书会”(从事剧本、话本编撰的文人和艺人组织)创作了南戏《张协状元》。今天,“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特约栏目主持人语:“拦街福”是温州市一项规模盛大、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节会活动,也是一项自古以来深受温州民众欢迎和珍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化的温州城区如何传承和办好这项大型传统民俗节会,却成了摆在当地民众和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2010年3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联主办,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温州大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所承办,“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温州会议”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学者在现场观摩了“拦街福”活动之后,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广泛、  相似文献   

8.
在温州历史上,“拦街福”是盛大的民俗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拦街福”从50年代起就中断了。在新时期,从2002年开始到2010年,在政府的努力下,一共又办了5届,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新“拦街福”。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历代广大人民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整个文化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跟其他重要的社会文化事象密切相关联,并同样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杭州民俗文化,悠久古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也是随着二千一百多年杭州历史的发展,以及杭州人民世代创造传承,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是灿烂的杭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传承的古老风俗,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增添了乡土气息;她以绮丽的民间文化,为我国著名的六十二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杭州,带来了东方情趣;她以灿烂的奇情异趣,为这座闻名海内外的风景旅游城市,频添了江南风情。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的民俗文化,为美丽的杭州赢得了“世风更比西湖美”的光荣赞誉。  相似文献   

10.
为挖掘、保护、传承和管理芦溪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对其现状进行摸底调研,结果表明:婚丧文化成为芦溪乡村普遍流行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是村民最感兴趣,它最能丰富村民生活、能传递正能量;宗教文化在村民中亦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民间戏曲文化和民谣文化成为了最能推动乡村旅游的"排头兵";祠堂、谱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乡村安定团结;医筮文化和命相文化在调查中被认为是消极作用最大的乡村传统文化。摸底调研对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建设和谐秀美芦溪乡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拦街福”在温州地区长久传承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尽管我们说当下是在恢复它,恢复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正如大家所说,它是我们心中的一个东西,心中的东西不会轻易地消逝掉。  相似文献   

12.
刘芳  薛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8,(12):138-138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直被人们关注着。太行地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民居建筑作为当地民俗生活的物质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必然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而太行地域周边环境的研究必然为我们揭示地方建筑特色产生的渊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我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是一宗独特而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多种文化品格,因之,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必须会扩大,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仫佬族依饭节的仪式由梅山教法师操作,依饭节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梅山教文化传承的过程。依饭节的传承有赖于内在机制,其过程至少经历三个阶段,即仫佬族民间教与瑶族梅山教的结合、汉族与仫佬族实现文化共享、官方与民间共识中的传承,而依饭节自身在传承中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一宗亟待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我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是一宗独特而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实用性、知识性、审美性、神奇性等多重文化品格,因之,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必然会扩大、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业的内容。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应该遵循文化性、民间性及参与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倍受到世人的关注。松溪竹贤"傩舞"有着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及特征,记录了古代松溪的人民挑战自然生活的精神化表征。保护竹贤傩舞对传承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文化,保留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编辑的文化建设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过程是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的过程。因此,编辑在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大而神圣的责任,在工作中时刻要树立文化建设观,要坚持传媒的政治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决抵制当前传媒的恶俗风气,强化积累和传承功能,发挥把关和导向作用,为大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依托区域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龙岩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在传承和弘扬中打造融合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体验是人们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有其内在机理。地方文化千差万别,地方文化元素有待挖掘。文化与旅游需要进行有机融合,融合的路径主要集中在理念、功能、产业、市场、人才和交流等方面。对枣庄市3A级以上景区调查后发现,枣庄旅游景区在挖掘和融入地方文化方面特色鲜明,能够将地质知识科普、红色传统文化、鲁南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运河文明等元素有效融入景区,但也存在文化挖掘不深、与景区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文章从提升文化元素挖掘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多元化渠道、优化文化项目融合模式、实现文旅项目联动效应等多个方面提出文旅融合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20.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15-119
中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传承不是单纯沿袭和继承,而应该是在创新和融合中进行开发和利用,从4个角度对新时代中原民俗文化的开发路径进行了实践性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