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溶胶 凝胶法获得块材CdS纳米颗粒/介孔SiO2组装体系样品,喷雾热解获得CdS薄膜,水热法合成CdS纳米晶,室温下的拉曼谱中观察到CdS的两个特征峰;在氮气中做了退火处理,发现CdS/SiO2介孔组装体系和CdS薄膜的吸收边随退火温度升高而移动,与XRD图谱中衍射峰宽化减弱相对应,其分别归属于量子尺寸效应和缺陷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胶-凝胶法获得块材ZnS纳米颗粒/介孔SiO2组装体系(ZnS/SiO2)样品,分别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做了退火处理,发现吸收边位置随复合量和退火温度不同而移动,经计算颗粒的理论值与其自由激子半径相当,说明吸收边的移动起因于量子限域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梳型聚合物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低温水浴制备具有介孔结构的纳米TiO2,通过沉积-沉淀法将Ag/AgBr负载于介孔TiO2纳米微粒表面,制得高比表面积的Ag/AgBr/Ti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RD,TEM,N2吸附-脱附和UV-vis DRS等方法对Ag/AgBr/TiO2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TiO2和Ag/AgBr/TiO2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介孔结构;Ag/AgBr的引入,减小了介孔TiO2的比表面积(由346m2/g减小为253m2/g),但大幅度提高了其可见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下,Ag/AgBr/TiO2降解甲基橙的速率分别为商品TiO2P25和介孔TiO2的145倍和60倍。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步液相还原法合成出系列Cu2O/Agx复合催化剂,使用XRD、SEM、TEM、DR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性质表征. 结果显示,复合催化剂Cu2O/Ag表面附着大量的纳米金属Ag,形成无数的纳米岛,使得样品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大幅增强,导致催化剂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全光谱区域的光吸收非常强. 在无需超声分散、黑暗条件下Cu2O/Agx催化剂可以有效地还原Cr(VI),其中Cu2O/Ag0.15样品的催化还原效率最高. 当存在0.0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pH 5.0)时,100 mg/L的Cr(VI)在黑暗下于30min内被完全还原为Cr3+. 同时对体系催化还原Cr(VI)的机理以及柠檬酸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温氮气吸附等技术,研究了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的介孔Co3O4纳米片的物相和微结构特点,明确了焙烧温度影响介孔Co3O4纳米片超级电容性能的微观机理.XRD和TEM结果表明,不同焙烧温度下获得的产物均为尖晶石结构的介孔Co3O4纳米片,且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样品的结晶性增强.恒温氮气吸附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从300℃增加到500℃,介孔Co3O4纳米片的BET比表面积从27.9m2/g降低到2.2m2/g.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400℃焙烧产物具有最优的超级电容性能,其比电容值为151F/g,是300和500℃焙烧产物比电容值的2倍左右.基于上述表征结果,我们提出样品结晶性和表面微结构的协同作用是决定介孔Co3O4纳米片超级电容性能的关键因素:与300℃焙烧样品相比,400℃焙烧产物具有更好的结晶性,利于电极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的传输迁移;与500℃焙烧样品相比,400℃焙烧产物具有更为适中的BET比表面积,利于电解液参与电极反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十八胺/正丁醇/正庚烷/甲酰胺/A gNO3(aq)构成的W/O型微乳液体系,在回流状态下由甲酰胺还原银离子制得了十八胺稳定的憎水性银纳米粒子,并通过UV-V is、TEM和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所制十八胺包裹的银纳米颗粒粒径分布较宽,且粒子形成了大、小尺寸的两个集团,在自组装试验中大、小粒子分别位于单层膜的中心和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7.
纳米微粒/介孔固体组装体系的物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异质纳米颗粒放入介孔固体的介孔之中,构成两者的组装体系,将兼有两者的某些特性,但由于存在介孔的限制作用、孔内颗粒与孔壁间的界面耦合作用及颗粒的表面效应等,又使其具有两者所不具备的新现象。研究结果,主要包括荧光增强效应、光吸收边和吸收带位置的大幅度调制、透明与不透明可逆转变的光开关效应、吸附和氧化过程的环境敏感性和环境诱导的界面耦合效应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纳米结构Co0.8Fe2.2O4多孔微球.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样品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o0.8Fe2.2O4多孔微球由许多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直径约200 nm.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Co0.8Fe2.2O4多孔微球的变温磁性,发现低温下Co0.8Fe2.2O4多孔微球存在显著的正交换偏置效应.组成Co0.8Fe2.2O4多孔微球的纳米颗粒可看作一个表面反铁磁排列与内部亚铁磁排列共存的系统,且内部亚铁磁与表面反铁磁的相互作用为反铁磁性,Co0.8Fe2.2O4纳米颗粒系统具有正交换偏置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四丙基氢氧化铵为单一模板剂,分别以硅酸或水玻璃为硅源,采用低温老化、高温晶化两段变温法合成球状多级孔ZSM-5分子筛;利用XRD、FT-IR、SEM、TEM以及氮气吸-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分析球状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所得多级孔ZSM-5分子筛产品主要由直径约为2μm的规则球状颗粒所组成,而其颗粒内的晶间介孔和大孔主要来自于棒状纳米晶堆积而成的;与商业ZSM-5分子筛相比,该产品具有较高的相对结晶度,同时具有更大的BET总比表面积、介孔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容,其中以硅酸为硅源合成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样品总比表面积、介孔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容增加量分别达到114 m~2/g、152 m~2/g和0.094 cm~3/g;低温老化阶段硅铝酸盐凝胶在四丙基铵根离子的诱导下首先形成大量纳米晶核,晶核接着在高温晶化阶段逐渐生长成纳米微晶,纳米微晶随后继续长大成棒状纳米晶体并自组装团聚成球状多级孔ZSM-5分子筛。  相似文献   

10.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不同Ag含量的(TA)_5T结构的TiO_2/Ag组装薄膜,并研究了薄膜的结构及其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仪分析了薄膜的物相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研究了薄膜的吸收光谱,采用Keithley 2400测试了薄膜的I-V曲线,计算了薄膜的电阻率.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中500?C退火60 min,制备得到的(TA)5T结构TiO_2/Ag组装薄膜中的TiO_2呈锐钛矿相,并且随着Ag含量的增加,TiO_2晶粒变大;分布在组装薄膜表面的Ag纳米颗粒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统一且分布不均匀;与纯TiO_2薄膜对比,(TA)5T组装薄膜的吸收边蓝移,出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吸收峰,且其电阻率随着Ag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并可通过调节Ag层厚度来调控Ag含量,从而调控等离子体共振峰的峰位.  相似文献   

11.
本基于双膜理论探讨了定态吸收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吸收速率方程式和各吸收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吸收塔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灵活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两种气体在同一反应剂中同时进行化学吸收的过程,介绍以双膜模型作为分析问题 的基础,导出化学反应影响气体吸收速率的数学模型。同时指出该吸收过程的传质系数可用关联式 或直接取自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纳米流体强化CO2鼓泡吸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两步法制备了多种乙醇基质纳米流体,建立了一套纳米流体强化气体吸收实验装置,分别测试了CO2在体积分数为0.01%-0.10%的Al2O3-C2H50H、MgO-C2H50H、SiO2-C2H5OH、TiO2(5nm).C2H50H、TiO2(25nm).C2H50H、Ti02(60nm)-C2H50H纳米流体中的吸收浓度曲线,得到了纳米流体的体积分数、纳米粒子的种类和粒径等因素对C02吸收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吸收强化效果随着纳米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随着纳米流体中纳米粒子粒径的增加而减少.此外,还对纳米流体强化CO2吸收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原子和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新方法——饱和光电流光谱法。在二能级模型的基础上,从实验上首次测定放电管中Ne原子的1S_5—4d″_1两能级间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与理论计算结果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5.
碘吸附材料的吸附类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碘吸附材料自身结构的特点以及吸附方式的不同,碘吸附材料可以分为苯-I2型吸附、季铵盐-I2型吸附、氮-I2型吸附、吡咯烷酮-I2型吸附、醚-I2型吸附和聚乙烯醇-I2型吸附等.对各种碘吸附材料的特点、吸附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发展高分子碘吸附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顺丁烯二酸酐作交联剂,甲苯作悬浮分散剂,对聚乙烯醇(PVA)进行交联改性,制备了PVA吸附性树脂,并对其吸湿放湿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随环境湿度的变化,该树脂可以自动进行吸湿或放湿,且具有一定的保湿能力。95%RH的平衡吸湿量达到了0.93g/g,优于军械仓库广泛使用的无水氯化钙和变色硅胶。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们对木炭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是生产木炭的树木生长非常缓慢,砍树烧炭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国家不得不禁止使用木材烧炭.为了缓解木炭需求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矛盾,已经找到了一种完全能替代木炭的再生材料,就是用竹子烧制的竹炭.此次实验就以竹子为原料,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通过测定和计算活性炭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参数来研究竹制活性炭自水溶液中对Ru(Ⅲ)离子及其配合物的吸附规律、特征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测定醋酸泼尼松的一种新方法。在0.01mol/LHcl溶液中,醋酸泼尼松产生一灵敏的吸附还原波,峰电位在-0.77V(vs.SCE)。峰电流与醋酸泼尼松的浓度在0.01-0.5μg/mL范围内成直线关系。这一方法用于测定片剂中的醋酸泼尼松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角锥吸声体不同布置方式对声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棋格布置方式可获得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捕收剂CSU-A与黄铜矿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矿物浮选实验、吸附量测试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CSU A与黄铜矿和黄铁矿相互作用的规律.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当CSU A的质量浓度为6mg/L,溶液pH值为9.0~9.5时,CSU A对黄铜矿捕收能力强,对黄铁矿捕收能力弱;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捕收剂CSU A与黄铜矿和黄铁矿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明显不同,在黄铜矿与药剂作用后出现了6cm-1的波数位移,而黄铁矿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基本上没有变化.由此可以确定,捕收剂CSU A在黄铜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而在黄铁矿表面仅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捕收剂CSU A具有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是在黄铜矿和黄铁矿表面发生吸附的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