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测定了台湾毛豆根瘤在整个发育期吸氢和乙炔还原活性,发现该根瘤属于放氢型;根瘤的吸氢活力与根瘤的发育及固氮活力的高低相关,在根瘤固氮功能的旺盛期,表现较低的吸氢活性.花生根瘤菌变株X02-4能与台湾毛豆建立共生关系,并提高根瘤的吸氢能力.  相似文献   

2.
用气相色谱法和亚甲蓝去色反应检测29个花生根瘤菌菌株的吸氢性能,只有5个菌株能吸氢·吸氢活力最高为689n mol H_2/mg prot.h.选试的四种培养基中以吸氢培养基对根瘤菌株吸氢活力效果最好,在该培养基中菌株不表现固氮酶活力.在不固氮情况下,外源氢是诱导吸氢活力的必需条件.培养基中的碳源浓度对菌株吸氢活力有明显的影响,高浓度的碳源抑制吸氢.一氧化碳和乙炔对菌株L8 3吸氢的抑制程度比菌株35_1小得多.  相似文献   

3.
从豆科植物根瘤分离获得的89个根瘤菌株,经刺槐水培和盆栽接种试验,92-1-11、84-21、92-125三个菌株,不仅在刺槐根部形成的根瘤多且大,根瘤的乙炔还原固氮酶活性每克鲜瘤温育1h乙炔还原为乙烯量接近或超过了1000μmol,超过了三叶草优良根瘤菌株和高效大豆根瘤菌株的固氮水平,对刺槐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生长二个月的植株平均鲜重超过5g,比对照高出82%以上,故认为这三个菌株为刺槐初筛的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苯硫酚对棕色固氮菌固氮酶催化底物还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固氮酶钼铁蛋白与苯硫酚的摩尔比为1:4时.固氮酶的乙炔还原活性比对照组下降了62.3%,下降的幅度随着苯硫酚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乙炔存在的情况下,固氮酶的放H2活性随着苯硫酚的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氩气氛下,苯硫酚浓度的升高对固氮酶放H2活性的影响不明显.这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苯硫酚取代与铁钼辅基的Fe1原子连接的半胱氨酸的巯基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用海藻酸钠、琼脂、聚丙烯酰胺、K-卡拉胶和明胶包埋法及DEAE-纤维素吸附法固定化的固氮菌的乙炔还原活性,表明海藻酸钠包埋的菌体固氮酶的活性最高、持续时间也最长,琼脂包埋的次之.菌体悬液(10~(20)/ml)与海藻酸钠(4%)的配比以1:5为佳。其固定化菌体的乙炔还原活性的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32℃,Km为20μM,活化能为10.29kcal/mol,Vmax为14.2μM.丙二酸,2,4-二硝基酚,叠氮化钠,磺基水杨酸,硫酸铵,硝酸钾,高浓度亚硝酸钠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亚硝酸钠有刺激作用,CO_2对其乙炔还原和放氢有抑制作用,CO对其放氢无抑制作用.其乙炔还原的最适氧分压为10kPa.  相似文献   

6.
1、在自然光照的玻璃室中生长45天的异果山绿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L.)DC.)、异果山绿豆缅甸变种(D.heterocarpum Var.birmanicum Ohashi)和澳大利亚绿叶山蚂蝗(D.intortnm(Mill)Urb.)的根瘤能正常地固定空气中的氮.2、经过黑暗和剪叶处理,上述三种豆科牧草的根瘤乙炔还原活性大大降低;如继续延长处理时间,还原活性可下降至零.  相似文献   

7.
从作物根际分离的多粘芽孢杆菌固氮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炔还原法,研究了从作物根际分离的51株多粘芽孢杆菌的固氮作用,结果表明,28株在有氧条件下培养能合成固氮酶并固氮,其中HW-1菌株固氮酶活性达78.3×10^-6mol·h^-1,该菌株固氮活性在对数生长后期最高,最适固氮培养条件是35℃和pH8.0,该菌株在有5%氧气的条件下培养时,固氮活性最高,在初始培养和乙炔还原体系中分别注入50%氧气仍能检测到乙炔还原活性。培养基中NH4^+阻遏该菌株  相似文献   

8.
几株弗兰克氏菌的固氮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株不同宿主来源的Frankia纯培养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和固氮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4株供试菌株都具有分枝菌丝、泡囊或孢囊等形态特征,其中大花胡颓子分离菌49121有特殊的串珠状菌丝链结构;所测菌株全部具有固氮活性,其中菌株49136固氮活性最高,乙炔还原活性达到78.5μmol/(mg.h);另外,菌株的固氮活性与泡囊数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固氮鱼腥藻HB686(Anabaena azotica HB686)的固氮和放氢被氨抑制与蛋氨酸砜亚胺(MSX)解除氨抑制的作用呈平行关系.谷氨酰胺能抑制固氮和放氢,而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吸氢酶却有激活作用.固氮血腥藻在Mg~(2+)介质中的乙炔还原活性和放氢量皆比在Mn~(2+)介质中的高,而GS的活性则相反.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对固氮、放氢和GS活性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瘤菌在共生固氮过程中因放H2所消耗的能量约占固所氮总能量的40%-6%。吸氢酶则能回收和利用固氮过程所放的H2,养活能量损失,从而提高共生固氮效率。在厌氧条件下,加入防止酶蛋白聚合的试剂,利用DEAE-纤维素和Sephacry S-200柱层析,从自养性大豆根瘤菌和花生根瘤菌类菌体中分离并提纯膜结合态氢酶。纯化的两种氢酶表现相近的分子特征:均含有大(60kD,65kD)、小(30kD,35kD)两个亚基,均为NiFe-氢酶,并且有较高的吸H2活性。大豆根瘤菌氢酶的纯酶组分不含Cyt b599。花生根瘤菌L8-3菌株能进行化能自养生长,诱导出高吸H2活性。根瘤菌的吸H2能明显提高固氮活性。从具有高吸H2活性的花生根瘤菌中分离并克隆吸氢基因,采用PCR和探针杂交技术,获得含有吸氢基因的质粒pZ-55。利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构建了质粒pZ-55的物理图谱。通过三亲本杂交,将含吸氢基因的重组质粒转移到不吸H2的花生和毛豆根瘤菌中,所获得的结合株在自生和共生条件下均表达吸H2活性。以结合株接种大田花生,获得的共生根瘤的吸H2活性比接种受体株提高4倍,花生叶片和种子的含N量、产量分别提高1.7%、8.9%和9.6%。  相似文献   

11.
高柠檬酸盐对固氮酶铁钼辅基重组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柠檬酸铁、柠檬酸钠、ATP和Na2MoO4分别处理FeMoco,然后与UW45组份Ⅰ蛋白进行重组,结果发现,高柠檬铁和柠檬酸钠分别使FeMoco重组体的C2H2还原活性提高67%和54%,N2还原活性分别提高170%和135%.FeMoco与ATP预作用后再分别与高柠檬酸铁、柠檬酸钠作用,其重组体的C2H2还原活性分别提高121%和119%,而N2还原活性分别提高303%和135%.而FeMoco,FeMoco-高柠檬酸铁体系及FeMoco-ATP-高柠檬酸铁体系与Na2MoO4作用后,重组体的C2H2还原活性分别下降5%,12%及21%.FeMoco-高柠檬酸铁体系在14.6K下的EPR谱,与单独FeMoco的略有不同,而FeMoco-ATP-高柠檬酸铁体系的EPR谱则与前者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柠檬酸可能是FeMoco的有机组份,它可能结合在FeMoco的Mo原子上,而这种结合是比较松散的.  相似文献   

12.
花生根瘤菌x_(-1)菌株在自生条件下和合适的培养基中,可诱导固氮酶及氢酶的活性,固氮酶反应产生的H_2(内源H_2)能直接诱导氢酶,氢酶活性表达的时间进程是在固氮反应之后,在外源H_2的存在下,固氮酶和氢酶则可同时表达,不同有机碳化合物对固氮酶与氢酶的影响不同,丙酮酸明显提高固氮活性,但对氨酶没有促进作用,蔗糖对固氮活性没有促进作用但对吸氢表现促进作用,分子H_2明显提高固氮活性,2.4-二硝基苯酚抑制需H_2的固氮活性,在外源H_2存在下其抑制作用更明显,铵抑制固氮酶的形成、固氮酶受铵抑制时氢酶也相应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Muffin-tin方法详细研究了氢分子的势能、键长、离解能、电离能和跃迁能等性质,发现上述物理量随参数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其结果和Kolos的精确结果及从头计算的SCF结果比较,显示出该法是优于SCF的有效方法。为此用它进一步研究H4的正方形构型,得到的结果和计及组态相互作用的各种精确计算结果都十分符合。  相似文献   

14.
某些外源碳水化合物提高固氮鱼腥藻的固氮能力.在光照和5%氧浓度条件下,分子氢促进固氮作用.光合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和解偶联剂均抑制固氮酶活性,若同时加入葡萄糖,DCMU的抑制作用被解除,而对DBMIB和解偶联剂的作用影响甚微.固氮鱼腥藻固氮作用的还原剂与光合作用产生的碳化合物有关,能量主要由循环光合磷酸化供给.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C2H4在HSW型沸石上的吸附状态,进而得到HSW型沸石对乙烯选择性好及该沸石寿命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炼油厂糠醛换热器装置的腐蚀分析与研究,概述了腐蚀产生的原因及腐蚀机理。提出了糠醛换热器的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17.
H2O2的反应级数随温度变化的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在恒温条件下测定过氧化氢均相催化分解反应的一些动力学参数,得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反应级数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用DFT方法对NiC2H2,NiBC2H2,(NiB^ 1)C2H2,NiB2C2H2进行高水平的量子化学计算,发现硼的加入可以缓和反应;C2H2的活化程度主要取决于镍原子上d电子的布居数.  相似文献   

19.
油气田开发中H_2S/CO_2腐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分别探讨了CO2腐蚀和H2S腐蚀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而讨论了H2S/CO2共存条件下的腐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国内外H2S/CO2腐蚀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油井管H2S/CO2腐蚀的防护措施,探讨了高酸性油气田腐蚀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