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外应形势变化,内接专业(群)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力和培养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破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与融合问题,以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培养德技并修,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探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模式,基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333”模式和“双导向、三融入、四对接”的建设路径,实现产教研融合互促,课岗证多维赋能综合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轨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艳 《科技信息》2011,(30):194-194
对接周边区域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运输产业,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深化"三双、两全、一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强调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轨道交通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载体,将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试图探索一条以校企合作为主、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轨道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基于EPT-CDIO理念的校企合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了以"面向工程、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推进实训"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构建了五平台课程教学体系和技能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四结合"立体化育人环境,建立了多元化考评机制,把知识、能力、社会三者融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合作企业的需求,实现了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何继盛 《华东科技》2023,(12):140-143
<正>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西安交通大学依托机械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机器人为载体结合优质企业资源,联合建设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打破知识壁垒,加速学科渗透,构建了“自主创新驱动式”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提出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出以CDIO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为载体、以知识产权分配为核心的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实现专业知识为内涵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内涵的非技术能力协同培养;平台人才培养效果突出,示范效应显著,为各高校产教融合提供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形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是推进教育与产业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关键环节。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企业由于成本考虑,往往缺乏合作的动力,校方在安全考量、教育质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考虑下,处于保守状态,导致双方无法深度合作的困境。通过分析当前开展的4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提出了基于育人主体的理念遴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基于企业需求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以选促建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校企联盟协同育人机制、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五群融合”协调发展等途径,构建“校企联盟、五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以专业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效地将企业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全学程,可以缓解目前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迫切性和制约因素。该文将主要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面向不同的专业构建不同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此来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多元化,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创新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集中,毕业生在地方大量聚集的优势,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途径,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是推进合作育人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甚至是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针对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通过路径构建和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从选好合作单位、拓宽合作领域、优化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切入,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新型育人模式的途径以及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新态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营造育人氛围,打造学校以文化人新业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聚焦内涵建设,形成面向职场人才培养新常态;坚守需求导向,孕育服务区域发展新形态,将"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机耦合,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通过对建筑施工技能型人才内涵的理解,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结合现代社会企业对建筑施工高端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需求,采取校企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资质与技能对接等方式,构建建筑施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井冈山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创新意识突出”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精神引领、创新驱动、实践赋能”(三强化),建立了“红绿融合、学研融合、训赛融合”(三融合)的创新人才育人路径,构建了“井冈山精神+学、研、训、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和专业建设成效。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和专业创新创业工作被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会计专业要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要贯穿办学过程,教学改革要实现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与工作岗位要紧密衔接,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规模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会计专业必须要校企深度融合,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才会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国尽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受经济、职业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适合国情的校企模式。为构建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汽车类专业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使合作双方实现"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方面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承担管理和育人的义务,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该文对"双主体、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洪伟  萧晟  张冬冬  程旺开  张爽 《科技资讯》2023,(9):123-126+135
职业教育是国家多层次教育发展体系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最为紧密的部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痛点、堵点。该文基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的一次探索,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耿福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尝试解析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产教融合机制建立的创新模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将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东北地区长远发展培养积蓄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人才大军,高职院校任重而道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主动采取专业建设对接东北区域行业,深入行业细分领域创造需求,提升创新力;校企合作立德树人,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推进两个制度,完成三项工作”的模式实践,把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专业教学,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迫切需要,保证人才质量,助力东北区域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20.
伍佩芳 《科技资讯》2009,(20):181-181
“2+1”的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校企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或技能的人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有利于贫困家庭学生减轻家庭负担,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之间如何衔接,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专业教学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顶岗实习转变成就业前的高仿真“实战演习”平台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