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缝合线对碳酸盐岩油气生排运聚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缝合线对碳酸盐岩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意义,通过碳酸盐岩缝合线分布,形成及有机碳含量与热解参数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测量缝合线在碳酸盐岩剖面上一般所占的厚度很小,并且呈分散状态存在,可以生烃,也可以排出一部分,但由于其生成和排出的量都比较小,故很难作为有效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滴北1井区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对准噶尔盆地滴北1井区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井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滴北1井区主要的烃源岩为石炭系滴水泉组暗色泥岩;该井区储集层发育,共有4套储盖组合;主要为构造圈闭,具有良好的运移和保存条件.该井区共有2期油气成藏过程:一是三叠纪末—中侏罗纪,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气在上部的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中聚集形成早期油气藏,但由于后期构造活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散失,形成沥青残留物;二是白垩纪—现今,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成熟—高成熟油气在上部地层中聚集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系统评价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烃源岩,采用盆地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塔中地区的生、排烃数量。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的油气运移聚集主要发生于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几次构造运动期间,聚集的油气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塔中地区的构造演化对塔中地区的油气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烃源岩生排油时间较早,因此对现今已发现的油藏贡献不大,而晚排出的天然气有利于聚集;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排油延续时间较长,对塔中的油气聚集有实质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钻井取芯和岩石薄片进行观察及分析化验,确定了组成渤海湾裂谷系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是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类,储集空间主要是孔隙和裂缝,组成了以缝-洞为主的潜山型储层.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与构造成图,发现潜山顶面各类油气圈闭11个.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潜山的长期暴露和多期次的构造活动,有利于溶蚀孔洞和裂缝的发育;中新生代复杂的翘倾断块构造活动,形成了类型众多的油气圈闭;上覆老第三系沙三段与沙四段烃源岩厚度大,分布稳定,生油潜力大,因此,区内潜山具备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通道是不整合面和断层,可将油气成藏模式总结为不整合-断层联合运移成藏模式、不整合垂向运移成藏模式、断层侧向运移成藏模式和断层-微裂隙垂向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走滑构造现象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发育部位及石油地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研究了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大型走滑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地带,沿线一般发育有走滑盆地。走滑盆地具有沉积速度快等沉积特点,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储层的发育。走滑断裂活动可形成雁列、花状等一系列典型的伴生构造,这些构造往往紧邻生油凹陷,并且经断裂与烃源岩相通,是良好的油气圈闭。走滑断裂不但可以形成利于油气成藏的静态要素,而且走滑活动还利于生油母质向油气转化、可改善储层物性、利于油气的排出和运移。  相似文献   

6.
通过有机碳、生烃潜量、氯仿沥青"A"、总烃等指标综合分析,认为齐家南地区青一段生油岩好于齐家北和长垣北。油源对比表明扶杨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上覆青一段暗色泥岩,具有短距离运移聚集的特征;青一段烃源岩生烃能力较强,同时青一段泥岩又是扶杨油层好的区域盖层;青一段生油岩埋深最大、过剩压力最大,青一段生油岩生成的油气沿着活动断裂或裂缝向下灌注到扶杨油层,这一时期油气下排厚度最大,平面上埋深较大的凹陷油气下排的厚度大。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合线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从缝合线特征描述入手,分析塔河油田缝合线的成因及其油气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缝合线可分为3种,即顺层缝合线、倾斜缝合线和竖直缝合线;研究区缝合线有压实、压裂和压溶3种成因类型,其中顺层缝合线以压实成因为主,倾斜缝合线和竖直缝合线以压裂成因为主;压实缝合线或压裂缝合线是形成压溶缝合线的基础,而压溶缝合线是压实或压裂缝合线的延续;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合线比基质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为油气生成的有利场所,同时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也有利于提高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三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三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三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三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源-盖控藏理论,结合油源对比结果,对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弧形带油气主要有煤系油、湖相油和二者的混合油3种类型,主力油层原油以煤系油为主,混有少量湖相油,其他含油层位为煤系油;油气远距离运聚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控制,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和七克台组湖相烃源岩油气供给充足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烃源岩大量排烃期由东向西持续隆升的构造脊严格约束油气运移指向和油气藏分布;由不整合面和砂体组成的侧向输导网络是油气远距离运移的关键;白垩系和第三系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有效地阻止了油气在长距离运移路径中的散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北部陡坡带主力产层那读组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盆地内主力烃源层那读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低,且有机质的烃转化率较小,生烃潜力较低,油气远景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储集空间有限;圈闭类型复杂多样且圈闭面积较小;油气生成量少而运移和聚集方式繁多,油气呈散射状分布.百色盆地为典型的残留盆地,盆地形成后遭受了非常强烈的抬升剥蚀,破坏了盆内的油气盖层,并且由此引起的地层孔隙压力释放和油气的散失,断层更多充当油气运移通道的角色,大部分油气逸散到地表,保存条件差.百色盆地现今仅能存在少量而分散的残留油气藏,油气勘探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
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横向分布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样品实测数据,讨论了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横向分布特征,探讨了烃源岩横向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围绕中扬子碳酸盐台地呈环状分布;台地内没有烃源岩发育,向洋一侧烃源岩逐渐加厚.研究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早寒武世早期盆地原型的分布,烃源岩的发育受沉积相控制.烃源岩所发育的相带均为陆棚边缘盆地相,早寒武世沧浪浦期—龙王庙期的浅海陆棚相、滨浅海相、台缘滩相、台缘斜坡相、局限台地相等沉积相带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均较低,烃源岩发育极差.  相似文献   

12.
评价川中—川西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第三段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生烃能力,预测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在典型钻井岩心和岩屑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TOC技术,刻画出27口井的有效烃源岩厚度,并且应用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对各井烃源岩的生气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3.
对现有的油气演化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复杂岩性地层剖面的回剥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同时处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剖面以及砂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和膏盐五种岩类.把Falvey镜质体理论模型引入热史模拟中.从而使现在的热史模型可以在模拟热流史和地温史的同时.直接地模拟出烃源岩的R_0史.同时提出了组分产率曲线法这一新的生烃史模拟方法.它不仅可以模拟出烃源岩的生油史和生气史.而且还可以模拟出各烃类组分的生成史.利用这一组模型.可以对既有碳酸盐岩又有碎屑岩的复杂岩性沉积盆地中的油气演化进行模拟.该模型已成功地应用于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油气演化的模拟中.  相似文献   

14.
惠民凹陷沙一段碳酸盐岩的早期成岩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研究 ,结合沉积特征 ,建立了其成岩作用和油气成藏模式 .认识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较发育规律 .由于快速进积的碳酸盐浅滩表面水体在大气水的影响下逐渐淡化 ,碳酸盐物质沉积不久即发生强烈溶解 .准同生期和浅埋藏阶段 ,在孔隙中形成薄层栉壳状白云石和少量蛋白石、绿泥石胶结物 .沙一段沉积末期 ,沿断裂运移上来的深部油气在沙一段碳酸盐岩孔隙中储集并形成岩性油气藏 ,未被油气充填的孔隙则被从油层水中沉淀的粗大晶粒状方解石所完全充填 .沙一段碳酸盐岩中的隐蔽油气藏应从沙一末期至东营组沉积初期的构造高点来寻求突破 ,而不是现今的构造高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机岩石学方法来探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在工作区检测到的类镜质体显微组分,如实反映本区有机质演化程度.本区碳酸盐岩中沥青的赋存状态多样,主要为基质型一孔洞型一裂缝型,根据沥青的地质特点,判识本区沥青属原生一同层,为在盆地寻找自生自储的油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有效源岩是指已经进入排烃门限并且品质较好能够排出烃类的源岩.有效源岩的判别分为3步:第1步是对研究区的潜在源岩进行地质统计,确定其平面分布;第2步是利用排烃门限理论判别潜在源岩是否进入排烃门限,只有进入排烃门限后才可能排烃;第3步是对进入排烃门限的潜在源岩进行品质判别,剔除不能排烃的源岩.由此精确厘定有效源岩的分布.基于有效源岩的空间分布,采用生烃潜力法可以准确计算排烃量.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应用结果表明:对于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有效源岩而言,沙三段有效源岩的规模最大;三套有效源岩的排烃量分别为62.99×108t,30.65×108t和22.23×108t.  相似文献   

17.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 H/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02~0.1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煤岩碳同位素普遍偏重,为-23‰~-25.6‰;沥青“A”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多数<25%,芳烃为11%~58%,饱/芳比值一般为<0.4。煤系泥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较低;H/C 原子比主要在0.25~0.75,O/C 原子比主要在0.03~0.2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小部分属于Ⅱ2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为-23.5‰~-25.9‰,饱和烃质量分数<25%,大部分<20%。太原组灰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碳同位素轻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煤岩及泥岩,主要在-26.0‰~-30.0‰。制定了适合沁水盆地煤系地层中煤岩和泥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对烃源岩有利生烃区进行评价。综合认为,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岩总体上是中等-好烃源岩,以盆地两翼为好,中部和南部为中等-差烃源岩;太原组煤岩总体上为中等-好烃源岩,两翼大部分为好烃源岩,沁县-祁县-榆次-榆社一带以及南部地区为差-中等烃源岩;沁水盆地山西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只有西部部分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中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比两翼差;太原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西部局部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边缘比盆地中央的生烃潜力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18.
利用泥灰岩加水热模拟实验探讨了泥灰岩的油气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泥灰岩通常在还原性很强的沉积环境中形成 ,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 ,富含硫元素 ,生烃潜力很大 ,同时具有一定的低熟油生成能力。而台地相碳酸盐岩的有机质丰度太低 ,生烃潜力很小 ,很难形成有效生油岩 ,若其中含有泥灰岩或灰质泥岩 ,则可能成为好的生油岩。泥灰岩在主要生烃阶段以生油为主 ,并且有机质的生油量很大 ,而生气量较少 ,只有在较高的演化阶段才对气的生成有利。富硫泥灰岩生成的原油中饱和烃含量较高 ,且其中有较高含量的异构烷烃  相似文献   

19.
膏盐岩常常是油气藏的盖层,研究伊宁凹陷是否存在膏盐岩及膏盐岩与烃源岩的关系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精细测量、实验室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薄片原岩恢复,在中二叠统中部发现含膏地层。其中潘津布拉克剖面含膏地层厚53m,膏盐岩层厚20m,最大单层厚度13m,其他剖面均有分布。区内含膏地层厚度为36~53m,分布稳定。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膏盐岩层之下,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生烃潜力大。盐下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野外剖面油苗丰富,是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According to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petrology, the hydrocarbon sources in Pingliang Formation, W. Ordos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organic abundance of hydrocarbon source in this research is higher in the upper part of profiles than in the low, and more in mudstone than in carbonate. Most of organic matters become sapropelic, and few are humic-sapropelic in the regions of Shibangou and Zhuzisan. According to stable isotopes of carbon and oxygen in carbonate rock, boron index and ratios of elements, palaeo-salinity and sedimentary velocity are calculated. The two factors of paleao-salinity and sediment velocity, which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s, are discussed. Good relationship is found between water salinity and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contrast, poor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salinity and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The relative sediment velocity in the research regions is also related with organic abundance and types. A low sediment velocity would lead to high abundance and good type of organic matters,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