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元配合物La(Et2dtc)3(phen)的热化学性质.方法采用了微量热法和燃烧法.结果铜试剂(NaEt2dtc·3H2O)和邻菲咯啉(phen·H2O)与水合氯化镧(LaCl3·3.94H2O)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制得三元固态配合物La(Et2dtc)3(phen).在298.15 K下测得了该配合物的液相生成反应的焓变△rHθm(l),为(-8.801±0.043)kJ/mol,计算了固相生成反应的焓变△rHθm(s),为(70.428±0.293)kJ/mol;配合物的恒容燃烧能△cU为(-17 455.98±7.98)kJ/mol,其标准燃烧焓△cHθm和标准生成焓△fHθm经计算分别为(-17 475.19±7.98)kJ/mol,(-1 257.78±8.84)kJ/mol.结论IR光谱表明该配合物中La3+与3个NaEt2dtc中的6个硫原子双齿配位,同时与邻菲咯啉中的2个氮原子双齿配位,配位数为8.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X152树脂对铅(Ⅱ)的吸附性能,测得在HAc-NaAc缓冲体系中pH=5.2时为最佳吸附条件。在298K的温度下,pH=5.2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树脂对铅(Ⅱ)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417.74mg/g。在298K时,吸附速率常数k298=9.95×10^-3;吸附活化能为Ea=14.37kJ/mol;热力学函数△H=14.41kJ/mol,△S=25.94J/mol.K,△G298=6.68kJ/mol。用浓度为2mol/L的盐酸溶液洗脱,一次洗脱率达87.62%。等温吸附曲线能很好地遵循Freundlich曲线和Langmuir曲线。  相似文献   

3.
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和MP2从头算方法,在6-311G(d,p),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O+HO2-C02+OH,CO+NO2-CO2+NO2个反应的过渡态结构和反应机理,沿IRC分析指出反应均为协同完成的一步反应.同时计算了2个反应的活化位垒和反应焓变,并与实验估计值进行了比较.对CO与H02的反应采用MP2/6—311++G(d,p)方法,计算所得反应位垒为100.98kJ/mol,与实验估计值93.60kJ/mol基本接近,对CO与N02的反应采用B3LYP/6—311++G(d,p)方法,计算所得反应位垒为115.99kJ/mol,比实验估计值141.51kJ/mol低25.52kJ/mol.计算同时表明2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4.
三唑酮金属配合物的缓释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剐将ZnCl2、CuCl2与三唑酮(1:2)在乙醇溶液中回流反应6h,得到相应的金属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等表征,并测定了锌(Ⅱ)、铜(Ⅱ)配合物在静态水中的缓释行为。结果显示,在24h后,配合物(Ⅰ)、(Ⅱ)中三唑酮的释放率分别达到92.5%和83.3%。  相似文献   

5.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3l1G^**基组下,计算研究了反应F2 2HCl=2HF Cl2的机理。求得各可能反应途径的系列过渡态,并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分析加以证实。比较反应能垒(理论计算活化能)发现,题称反应若以分子与分子作用机理进行,则需克服的最大能垒为l50.63kJ/mol;若以F2分子先裂解为F原子再反应的机理进行,则需越过能垒154.82kJ/mol。求得反应F HCl→HF Cl的线形和三角形两种过渡态,以三角形较稳定;求得反应HCl Cl→H Cl2的两种过渡态,以线形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OClO NO→ClO NO2反应的微观机理,在B3LYP/6—31 G^*水平上优化得到反应路径上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通过频率振动分析对过渡态和中间体进行了确认,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是多通道的放热反应,分别可以在单重态和三重态势能面上进行,OClO与NO通过加成—消除机理形成离解产物ClO NO2,从能量上看,单重态通道比三重态通道更容易进行,整个反应放出热量为149.000kJ/mol。  相似文献   

7.
采用DFT(B3LYP)从头算法,在6-311G**和cc-pvtz基组水平上,优化了CH3NO2 O[^3P]→CH2NO2 OH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结构,结果表明,基组选择对驻点的几何构型影响很小.由B3LYP/cc-pvtz计算所得的反应位垒为24.52kJ/mol,比实验值22.38kJ/mol大2.14kJ/mol.沿内禀反应坐标(IRC)的分析指出,C—H键断裂和H-O键生成是以协同方式进行的,且在反应途径上存在一个引导反应进行的振动模式,这一振动模式引导反应进行的区间为S=-0.35~0.85(amu)^1/2Bohr;在1300-2100K范围内运用改进的变分过渡态理论(ICIVT)计算出的该反应速率常数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混合溶剂法,直接用对羟基苯甲醛与吡咯反应合成了meso-5.10,15,20-四(对羟基苯基)卟啉,探讨了混合溶剂的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溶剂配比(V/V)丙酸:乙酸:硝基苯=2:2:1;在130~140℃,反应时间60min;产率达到39.68%.利用室温固相合成法合成了标题卟啉化合物与Fe2^ ,Fe^3 ,Co^2 ,Ni^2 ,Mn^2 ,Cu^2 等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产率为87.02%~89.64%.利用元素分析,UV-Vis.IR,^1HNMR,对卟啉化合物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TG—DTA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利用ESR研究了它们的顺磁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高级电子相关耦合簇方法,在CCSD(T)/6-311++G(3df,3pd)//B3LYP/6-311+G(d,p)的理论水平下,研究了3个自旋态势能面上自旋禁阻反应Ir^+(^5F)+CH4(^1A1)→IrCH2^+(3A″)+H2(1Σg^+)的微观机理,通过自旋-轨道耦合的计算,讨论了势能面交叉和可能的自旋翻转过程.结果表明,Ir^+与CH4的反应中不同势能面之间的“系间窜越”(ISC)将会发生,分子体系通过3次自旋翻转沿着热力学最有利的反应路径进行,最优的反应路径总放热量为44.64 kJ/mol.运用Harvey等的方法优化出最低能量交叉点(MECP),并计算了MECP处相应的自旋-轨道耦合常数(SOC),分别为346.95,2 545.62,2 990.98 cm^-1,较大的SOC值说明了自旋翻转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三-(6-甲基-2-吡啶甲基)胺(TLA)的叠氮桥联双核锰(Ⅱ)、镍(Ⅱ)配合物,对两种金属配合物模拟甲基单加氧酶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温度、催化剂浓度等反应条件对催化作用的影响,分析了分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通过对EPR光谱和UV-vis光谱的研究,得到了高价金属氧酰(M=O)活性中间物的信息,提出了反应机理.应用比色法考察了两种配合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DFT-UB3LYP/6—311G^**水平下对NTO(R1)及其3种醇式异构体(P1、P2、P3)进行了几何构型全优化,求得互变异构反应相应的3种过渡态(TS1、TS2、TS3),并采用内禀反应坐标法(IRC)对反应途径进行确认.计算发现反应(Ⅲ)R1→←TS3→←P3是NTO异构化反应的主要通道,能垒为122.235kJ/mol.  相似文献   

12.
镉(Ⅱ)、汞(Ⅱ)离子催化四苯基卟啉钴(Ⅱ)的生成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钴(Ⅱ)与四苯基卟啉H2TPP在DMF溶剂中生成CoTPP的动力学以及镉(Ⅱ).汞(Ⅱ)离子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提出了反应机理,并研究了温度对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求得基元反应的活化参数△Hm≠、△Sm≠及平衡步的△Hmφ△Smφ。  相似文献   

13.
配合物Cd2(C8H7O2)4(phen)2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光物理性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水热舍成法,得到了Cd(Ⅱ)的配合物:Cd2(C8H7O2)4(phen)2,并对该化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结构.同时对该化合物的UV-VIS-NIR,IR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14.
四(邻甲氧基)苯基卟啉钴(Ⅱ)轴向配位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光光度法测量了四(邻甲氧基)苯基卟啉钴(Ⅱ)与咪唑、2-甲基眯唑、吡啶、2-甲基毗啶轴向配位反应的平衡常数,并利用温度系数法求得了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函数△rHmθ和△rSmθ和△rSmθ结果表明,这些轴配反应的平衡常数呈现K2-MeIt>KIm>K2-MePy>Kpy的趋势,且均为放热、熵减的过程;该反应体系中△rHmθ与△rSmθ间存在线性关系,有利的焓变补偿了不利的熵变,熵焓作为一种补偿关系贡献于配合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承热合成方法,得到了双核Cd(Ⅱ)配合物;Cd2(C7H4O2Cl)4(H2O)(phen)2.对该化合物的单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分子结构,在晶体堆积中,配合物分于以氢键形式形成1D无限结构;同时对该化合物的UV—VIS—NIR,IR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吸收光谱法和直流极谱法研究了Cu^2+的还原状态,抗坏血酸浓度及溶解氧对Cu^2+与三磺基四苯基卟啉配位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u^2+与四磺基四苯基卟啉配位反应的可能机制为抗坏血酸首先将高价铜还原为亚铜,亚铜离子与配位剂生成对氧敏感的不稳定中间体Cu(Ⅰ)-三磺基四苯基卟啉配合物,立即又被溶解氧氧化为Cu(Ⅱ)-三磺基四苯基卟啉配合物。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对Cu(Ⅱ)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并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方法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进行表征。结果壳聚糖与Cu(Ⅱ)离子的吸附配位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25℃时其吸附反应速率常数为0.0685h^-1,吸附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5.60kJ/mol。结论 壳聚糖与Cu(Ⅱ)能发生吸附反应,形成2:1(物质的量比)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稀土高氯酸盐与咪唑、DL-α-丙氨酸的两种配合物晶体.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测定后确定其组成为[Ln(C3H7NO2)2(C3H4N2)(H2O)](ClO4)3(In=Eu,Dy).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高纯流动N2气氛下测定了两种配合物的热分解数据,它们的热分解过程都是由两个放热峰组成,两个配合物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97.2K,491.8K,峰顶温度分别为564.4K和613.2K,544.4K和615.1K,热分解焓值分别为2026kJ/mol和961.2kJ/mol,2596kJ/mol和1097kJ/mol.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铜(Ⅱ)与四苯基卟啉在溶剂DMF中生成CuTPP的动力学以及镉(Ⅱ)离子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提出反应机理,并研究了温度及溶剂效应对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求得基元反应的活化参数△Hm^≠、△Sm^≠及前置平衡步的△Hm^Ф、△Sm^Ф。  相似文献   

20.
La(TCA)(C9H6NO)2配合物的热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溶解量热法,在自行研制的具有恒定温度环境的新型反应量热计中,测定La (TCA)3·3H2O(s) 、C9H7NO(s)、La (TCA)(C9H6NO)2 (s) 和CCl3COOH(s)在4mol/L HCl、二甲亚砜和无水乙醇混合溶剂中的溶解焓,再根据盖斯定律设计一个热化学循环,计算得到三氯醋酸镧与 8-羟基喹啉反应的反应焓DrHmq (298.15K)= - 13.181kJ/mol,并求出La (TCA)(C9H6NO)2 (s)的标准生成焓DfHmq [La (TCA) (C9H6NO)2 ,s, 298.15K] = -1375.6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